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风景油画意境美感为核心,分析风景油画意境美感的组成元素,对风景油画意境美感进行深入解读,总结风景油画意境美感的主要特征,促进风景油画的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绘画历来讲究意境之美,追求"象外意","意"体现了一种品格,"意"之高低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高低。艺术作品意境的高低也体现了创作者艺术修养之高低。风景油画作为艺术家表现风景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创作出一幅优秀的风景油画并使观者与之达到共鸣,是风景油画创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对中国绘画美进行表达的最高境界,在艺术作品中,"意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意境"在中国油画风景写生中的重要作用作出简要阐述,然后对中国油画风景写生中"意境"运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最后结合实例,提出几种"意境"在中国油画风景写生中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油画起源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逐步演变过程中实现本土化,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形式美。油画中的形式美是绘画者在创作中综合造型、色彩、明暗、肌理、空间等因素创造的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作品,从而传达给观者一种美感。中国风景油画不同于西方表达的自然事物,其融合前人思想,在风格上表达出一种中国意境,甚至有些作品具有禅学、道学的味道。在绘画创作中,形式美大多在画面中通过对比统一体现出来,更突出一种协调感。当代中国风景油画的形式美在西方传统风景油画绘画语言的基础上,又与中国的传统绘画元素相融合,为绘画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西方油画自传入中国到目前为止,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在中国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东方气韵的绘画风格。风景油画作为油画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其发展越来越得到油画界以及民众的喜爱。而意境作为风景油画的核心内容和灵魂体现,在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油画风景写生是感悟大自然、借景抒情的最好方式之一。艺术家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与之互动,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写生过程中汲取天地之灵气,收纳于胸中酝酿整合,吐露于画面之上,凝绘成迤逦之姿,幻化出万千之色。油画中各元素都有其作用:构图在油画风景写生中为格调高低奠定了基础;色彩在油画风景写生中起到烘托和表现的意味;笔触在油画风景写生中具有其独特的精神象征;想象力为风景写生插上飞翔的翅膀。与此同时,油画写生还从中国画元素中汲取养分,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油画作品。  相似文献   

7.
油画与国画用不同的材质表现对象。油画传入中国以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风景,在中国风景油画发展的历程中,与中国山水画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但各有特点,不尽相同。通过对造型、笔墨、空间、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蕴含着山水国画的意蕴,而又不失油画特质。在接纳、研究西方油画的同时,我们应汲取中国山水画的营养,对其进行借鉴,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中国风景油画。  相似文献   

8.
“再现”与“表现”是艺术创作的两种方式。绘画的发展,是从注重客观世界的描绘转变为注重画家主观情感的表达,体现了对于绘画内在情感意义的表现。以风景油画为切入口,探讨了将“再现”转化为“表现”的几种方式,分析在中国油画风景中如何传达画面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绘画艺术体系中,油画是重要的创作类型,而油画风景写生又是一种经典创作题材。作为文化精粹,油画风景写生除了还原基本的风景面貌外,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对于油画风景写生来说,巧妙地运用色彩,可以表现出丰富的情感。近年来,随着现代油画风景写生艺术的发展与完善,色彩的运用愈发纯熟。与此同时,社会审美对于油画风景写生中的色彩运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油画风景写生时候,除了把握基本的形态创作要点外,也要有机融入多元色彩,通过色彩之间的组合与搭配,突出油画风景写生作品的情感属性。文章立足油画风景写生创作实践,分析不同色彩要素的情感内涵,旨在提升油画风景写生综合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当代艺术表现为对艺术的汲取、传承和创新的发展形势。中国画的写意山水艺术作品绘画主导理念为表现论和表现性,强调笔墨、意境以及线条。印象派风景油画将西方国家绘画中的表现论和表现性绘画带向一个巅峰,在西方绘画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中国写意山水画和印象派风景油画不论是从绘画观念还是表现形式上来看,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在油画创作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西方的绘画由相互怀疑、抗拒再到学习,进而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创新。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中会潜移默化地将中国传统绘画审美元素融合到创作中去,中国油画风景的表现在学习西方大师作品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掘本民族的文化艺术魅力。如何平衡中国画中的美术形态在油画风景创作中的关系,体现中国文化思维和精神,是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当代油画风景创作对中国画传统元素的借鉴为研究切入点,从对中国传统绘画美术元素特征分析的视角对风景油画创作进行大胆研究创新,通过探寻中国画与现代油画创作的可融合之处,进而在风景油画创作中能创作出时代气息与民族传统国画风格相融合的当代中国风景油画的力作,在世界画坛上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2.
王建 《美与时代》2014,(4):83-83
风景油画属于西方画种,自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风景画家一直在不断的学习、探索和研究西方风景油画,并创作出了大量的风景画作品,特别是印象派风景油画更是中国风景画家学习、模仿和研究的主要对象。但多年来很多风景画家一直受到西方风景油画的影响,绘画技法和绘画理念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未有新突破。研究和学习印象派风景油画,是作为一个风景画家必须的学习过程,是提高其风景油画的技法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油画起源于西方国家,但是自从油画流入我国之后,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其中我国油画绘画中较为突出的就是风景类的艺术作品,这也是我国油画种类中较为突出的一类。风景油画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我国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绘画理念的不断进步,风景油画在我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体系,无论是在绘画手法还是在色彩方面,都已经较为成熟。针对风景油画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我国当代风景油画的创作现状以及油画创作表现意识等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风景油画是画家对人文风景与自然风景的转述,画卷传达出画者对于客观景色的主观感受,是画家心灵的体现。它是一门最直接的理解自然、解释自然以及表达情感的艺术。风景油画经由历代艺术家的发展与探究,形成了一条民族化、本土化特色的道路。因为画家身处不同的地域环境,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所以对绘画语言的处理和画面的情感传达方式皆有差异。文章通过分析中国不同地域风景油画的特征,浅析地域性对于风景油画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色彩的表现在风景油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完美地体现出自然风景的五光十色,因此风景油画专业中的色彩教学训练也十分重要。在风景油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训练学生观察自然风景,学会把握光色原理、区域地貌、季节气候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给学生色彩思维的自由,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色彩风格。通过结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期为风景油画教学提供更多的意见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语境即是意境,多元化的语境所代表的就是多样性的意境,风景油画可以用意境来表现其积极乐观的一面。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融入多样化的东方意蕴,它代表着不同的区域、风格以及文化属性。当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的艺术时,意境就变成了艺术的灵魂,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探索油画的起源,才具备创造生命的可能,才具有了本不属于自己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风景油画作品的创作是集色彩、造型、构图、技法以及情感于一体的创作过程,受客观载体形象和内涵的影响较大。受地域性因素的影响,我国油画风景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彰显着地域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和人文景观的情感穿透力。文章深入分析了地域性因素对东北油画风景创作的影响,论述了东北油画风景创作中的语言表现形式,期望对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东北风景油画作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国的油画风景创作领域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效,已经逐渐从模仿西方的创作模式中脱离出来,并逐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油画文化。并且,在油画风景创作的过程中,油画创作的风格也逐渐本土化,成为我国油画艺术行业中的新现象。因此,主要分析我国油画风景创作的现状、地域特色文化与油画风景创作之间的关系,探究在油画风景创作中融入地域元素的意义,以期提高我国油画创作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风景油画在发展与创作的过程中逐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在近百年的摸爬滚打中开始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土思想融为一体,把西方的油画技法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形成一种具有意象特点的油画创作,从而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油画道路。因此主要以研究中国风景油画的意象创作为主,通过分析历史与现状总结出当代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意象表达方式,以此形成了具有特殊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回顾中国风景油画发展的百年历史,可以看出油画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稳步向前的姿态,尤其是近几年中国油画的发展更是呈现蓬勃的状态,其中油画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包含民族式、本土式、传统式、中西结合式等形式。因此以研究风景油画在中国未来走向为主,对现代风景油画发展进行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