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中国的传统绘画史学发展到20世纪后,因"西学东渐"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思潮,逐步受到西方艺术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中国美术史学开始形成现代形态,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逐渐具有"国际眼光"。滕固将"艺术风格学"引入中国。方闻针对中国绘画和书法的特殊性,在风格理论基础上,创新提出"视觉形式结构分析"法。而与"艺术风格学"对立的"图像学"方法被巫鸿应用于中国美术史研究。从以上诸人的研究可以一窥20世纪至今,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滕固是我国一位很有成就的美术理论家,也是我国现代绘画史上最早的专业史学家,终其一生投入在美术史的研究与考古工作中。他是将西方风格学史研究法引入中国的绘画史研究的第一人,利用德语国家的现代艺术哲学、史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绘画史进行探究,重视对作品风格的分析。他改变了传统画史的叙述风格与组织结构,对现代画史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建立现代化的中国绘画史研究体系的过程中,滕固史学的探究深度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西方现代美术史的研究方法,他仅只是介绍,缺乏自己的理解。按他的学识与见解,他有能力成为中国绘画史学科的建设者和领军者,但受时代背景的约束,没能从观念上突破,进行系统的学科建设。滕固史学即使有着许多局限性,但对于现今乃至以后的中国画的发展,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董秋雨 《法音》2022,(10):25-31
<正>作为六朝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存,南京栖霞山石窟为学界提供了南朝宋至齐、梁年间宝贵的实物证据。然而,目前围绕栖霞山石窟的研究,多为针对其时代、风格的考古学维度的梳理与探讨。有关其美术史意义的讨论,基本集中对其在南朝佛教艺术发展中的风格与艺术价值的分析探讨。笔者尝试从“大美术史”的角度,立足石窟蕴藏的多种线索,结合相关史料与研究成果,对特定时期佛教美术发展的整体样貌进行还原,并探寻技法、风格形成背后深层的社会观念与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西方文化艺术的冲击。纵观历史任何外来文化的冲击的同时,都会给本土文化带来新鲜血液。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我们要立足中国当下人物画创作的实情和所面临的问题,以跨中西方美术史和综合当今研究美术史的新办法,如图像视觉方式和社会史学的办法来重新阐释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和重新定义陈洪绶的价值,以及他可能对当今中国人物画创作所产生的启发意义。陈洪绶的人物画形态夸张变形,在中国人物画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这种夸张变形的特点与西方的表现主义精神不谋而合。表现主义曾深刻地影响了西方艺术的发展。那么我们能否从陈洪绶身上汲取营养,以此改写中国人物画史呢?  相似文献   

5.
汉俑一直是考古学、美术史的重要研究对象,研究资料也十分丰富。考察美术考古中关于汉俑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汉俑研究分为初期收集资料、考古发现和初步研究、重大发现和深入研究三个阶段,发现近年自然科学家对汉俑的研究加入到了对制作工艺、制作颜料的科学研究。以此为基础,从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研究领域、问题提出以及美术考古学和俑研究的关系五个方面进行文献分析和综述,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从史料运用与写作特色上看,《圣朝名画评》对画家之生平、籍贯、心理性格、师承、文化教育背景、作品风格、历史事件、绘画史籍等基本史实均有明确记载,为我们了解和深入考察五代至北宋中后期的绘画风格样式与趣味的发展、绘画史学发展、美术考古遗迹以及相关文化史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文献依据。在体例上,此书采用将艺术家与作品进行分类列门、分品(神、妙、能)的记述手法,为后来的一些美术史著作如《宣和画谱》奠定了新的撰写格套。同时,它将画家个人传记的记述与画评截然分开,也使其撰写内容、结构较为清晰。而就历史写作意识与观念而言,此书也透露出不盲目学习古人、不迷信古代画家的特征。对一些重要画家的风格趣味也进行了再认识,体现出本书撰写时逐步形成的新品评趣味与观念。总体来看,该书体例严谨,分科完备,史料剪裁运用得当。在严谨的历史论述中又同时有理论建构。因此,不应当看作是宋代中后期单纯的画评著作,而是一部体例较为完备的兼具品评的绘画史论著作。它客观地反映出晚唐至宋代中国古代画学著作出现史学化的某些倾向。在唐宋绘画史学史上理应得到进一步重视、挖掘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董梅 《管子学刊》2014,(2):82-85
风俗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以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习俗为原型,生动再现了人类发展史上不同阶段不同民族、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以通俗易懂的艺术表现语言,记载着人们商业观念的改变,物质生活的进步,以及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的改变。通过对风俗画的定义、题材的切入,依据相关文献、史料和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从图像学、美术史承继、艺术史料考证和风俗等研究角度,对尘封已久的传统风俗画进行文化解读,着力探究风俗画图像所对应的多种历史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8.
对于中国而言,油画是典型的"舶来品",中国油画艺术创作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油画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了本土化的发展,并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西方油画创作理念、创作技法以及创作风格在为中国油画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艺术表现形态的同时,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油画艺术创作的独立发展。民间美术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民间美术在油画创作中的融入和渗透赋予了中国油画艺术新的审美性和艺术性,也使中国油画艺术走上了一条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在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中国油画艺术创作的可持续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评述巫鸿先生的道教美术研究,将相关论文分为早期道教美术、道教艺术作为视觉艺术、总体空间中的道教美术三类,分别按照时间顺序评析其内容,考察其所产生的学术思潮尤其是视觉文化和空间转向的背景,以期具有史学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艺术?它为什么能成为所有社会都能接受的共同文化?随着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一门崭新的领域——神经美学,用于解释这个问题。神经美学研究目标是了解艺术创造、欣赏和审美的神经基础。神经美学研究将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与神经科学研究手段结合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神经美学研究必将为美学的发展做出革命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汉代画像砖石是中国宝贵的古代美术遗产,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常任侠汉代画像砖石研究成果显著。他从画像砖石的社会文化背景、分布区域与时代以及画像砖石所表现的社会景象和艺术表现手法四个维度来建构其研究图景。他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对画像砖石进行实地考察,在把古文献资料作为研究画像砖石重要材料的同时,还利用考古最新发现的地下遗物进行"文""物"互证。常任侠的画像砖石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史学家对史料的认识,丰富了美术史研究的资料库,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汉代绘画和雕刻艺术、了解汉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奠定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新艺术史"的出现,以艺术家、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史的重点内容"旧艺术史"受到冲击。艺术风格学被作为美术史研究的重点问题,对美术史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艺术家与老牌艺术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他们主要将理论的阐释和方法作为艺术史的核心内容,然后利用方法论分析美术史的现象,从此美术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深入剖析艺术风格学的具体内容,研究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风格学与美术史的深刻内涵,为日后进一步透析二者做准备。  相似文献   

13.
十八世纪初,由意大利思想家维柯提出的诗性思维,曾给西方艺术发展以深刻的启示和影响。对于当代中国绘画来说,正面临着一个多元化的发展环境,有必要通过对诗性思维的研究,重新思考价值取向、创作技法、审美特色和批评美术,由此获得对当代美术创作和发展更加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采取了"入境而问俗"的"适应主义传教路线",其所带来的西洋画风被宫廷所青睐,并逐渐对中国传统木版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审美意趣产生了影响。西画东渐后,中国传统木版画通过吸收、变通,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样态,为天主教中国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回溯明清美术史,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洋画风"可谓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尽管传统文人阶层鄙夷这一画风,评价其为"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但不可否认,其对民间艺术手法和审美意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艺术史有其独特的传统,各个时期的艺术精神贯穿于作品中产生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通过王正华对《听琴图》解析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是有很大启示的。当然,图像学以及情境分析等西方艺术史方法论有时候并不适用于中国美术史研究。这需要我们灵活地运用并在运用的过程中找到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彭立勋教授是我国新时期审美经验研究领域代表性美学家之一,他提出更新审美经验研究思维方式、创新审美经验研究理论框架、建构审美学完整学科体系、推动中西审美学融合创新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等学术观点,对审美学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审美经验特殊心理结构方式和发生机制、西方审美学发展演变和评价、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特点和创造性转化等问题提出一系列独特见解,为审美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构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DBAE美术教育理论是艺术教育概念上的变革,属于人文学科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艺术理解力,标志着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是从现代到后现代的一个过渡。现在DBAE理论定义的四种传统艺术学科——美术创作、美术史、美术批评和美学对于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依然大有裨益。在视觉文化驱使的时代,美术学科将视觉艺术作为研究艺术创作者和艺术观赏者之间的媒介,通过DBAE美术教育理论的指导,借助视觉艺术,实现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8.
学贯中西的清末民国学者梁启超在戊戌变法之后逃亡日本,在日期间创办《清议报》,致力于推介日本学习西方之后的学术成果,并将"美术"引入到中国。鉴于"美术"这个概念在现代美术领域的重要性,试图对梁启超提出"美术"的学术背景、"美术"引入中国的过程、本概念的特定历史内涵、以及对清末民初美术史研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梳理出梁启超《东籍月旦》中"美术"引入中国的线索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刘海粟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其在艺术领域做出的独特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他的美术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从西方美术教育理论—"工具论"美术教育观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刘海粟美术教育思想的价值、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傅抱石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留日派"的代表人物,在30年代初期师从日本导师金原省吾学习三年,而后十几年间,他有许多关于中国美术史和中国画论的研究论文、著作面世,影响甚广。试图从傅抱石留日前后对待中日美术心态的变化以及日本导师对其美术史观的影响来探讨留日经历对其美术史观的影响,并作出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