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花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以梅花为精神皈依的"梅痴"张大千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与艺术生涯中不断叠加着与梅花的众多交集,总结出了一套独属于自己的画梅理念。在进行梅花创作的艺术实践中,张大千秉持体察物态写其形,取法自然得其色,从心而作显其神,力求"形神兼备"的创作理念,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以独到的画梅技巧和明确的艺术观念展现了他对如何画好梅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自古诗画相通,自赤壁赋创作以来,历代书画家好以之为书写内容和绘画题材,创作了大量以赤壁为主题的书画作品,我们把这类题材的绘画作品定名为赤壁图。文章以张大千多幅赤壁图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张大千如何在经典图式之下寻求突破,开创赤壁赋视觉传播新的图像模式。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是后世文人的典范,是古代绘画中常见的题材,近现代画家张大千十分地仰慕苏东坡,曾多次以他为题材进行创作。文章以张大千绘画作品中的苏轼形象为切入点,把它与张大千的绘画风格、人生阅历、师承关系、创作思想和当时的社会现状等结合在一起,于细小之处洞察个体及时代的变化,探究其背后所蕴涵的人生追求和美学理想,以对这位大师有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讨论以线造形的问题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曲线美集中体现了中国画之民族性.特别是随着经济、科技日益发达,在物质文化日益多姿多彩的今天,对中国画追求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哲学性,在形态上以曲线勾勒的写意性,这些特点进行充分讨论,我想,都具有学理意义实践意义.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张大千就是在这种背景中崛起的.它以题材、画风、技法的多样性、全面性和高度成就为画坛瞩目.张大千为什么能够创造出像晚年泼墨泼彩这样气势宏伟、格调华丽的鲜明风格?我想,这和张大千所坚持的走中国绘画的民族性道路有关.本文想通过张大千对以线造形意识的探讨来讨论张大千对于我们民族绘画的深入学习和理解程度.只有建立在这种坚实背景的基础上,张大千才有可能创造出时代杰作.  相似文献   

5.
"画家画"与"文人画",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中生成的,蕴含着文化身份冲突的绘画艺术分野。张大千从文人画中觉悟,自觉追求"画家画"的新境界。其关于"画家画"的认识与实践,从中国画内部有效回应了20世纪初"中国画衰败已极"的时代挑战,是现代中国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杆。  相似文献   

6.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根据画家的身份和绘画风格等对画家进行派别划分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虽然本身具有一些缺陷,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清时期的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南北宗论的影响极为广泛,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也受此影响,从他的绘画作品来看,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创作、艺术和人格三方面。创作方面讲究引书入画、天人合一、以禅论画;艺术方面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画寄情、画中取乐"和"以画传情,表现情操"两方面;人格方面则与南北宗论的形成有关,讲究以三教合一为基础,实现内外兼修。  相似文献   

7.
张大千的《人间乞食图》作于1973年。文章详细分析阐述了历史上《乞食图》的作品收集以及意义解读,分析了《人间乞食图》的创作背景、绘画风格,以此对张大千作为一个具有文人情怀"职业画家"内心所经历的种种情愫以及心态的变化进行研究,揭示其内心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萍踪海外30余年间,张大千坚持致力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创新、探索与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艺术作品不论是题材和技法还是气韵,都具有浓厚的中国画传统特色;二是在世界各地介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三是以古为基础,开创泼墨泼彩技法。张大千在海外时期对中国画传统的坚守与创新,成功开创了中国画现代变革的新形式,在国际上宣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张大千的成功之道对当今中国画学习者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清代画家恽南田的绘画思想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南田画学以阐发山水画理为主,其中蕴涵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关涉到山水画的创作主体、艺术本体、审美标准以及山水画的多重境界观,形成了以"逸"为主的绘画境界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意象为表意之象,是画者通过绘画具体的主观之象,使其成为典型物象,舟船的意象则更为被画者青睐。当现实中的交通工具投影到画作中时,往往投入了画者的主观情感,让了无生趣的舟船有了意象之美。国画大家张大千对舟船也甚为喜爱,绘制的舟船也随着绘画者人生的起伏、主观情感的改变承载着或欢畅、或游子、或自由的意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画家的视角,研究、分析北宋翰林图画院的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艺术成就。从中可以看到,画院开明的政策、有效的制度,尤其是兴办"画学"所形成的新的教育思想,把北宋绘画推向我国绘画史上迈绝前代的巅峰。它对中国画民族风格的形成、"写实"技法的完善以及中国画"诗化"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宫廷画家为迎合帝王的旨趣而创作,也是限制绘画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师造化"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复杂丰富的美学命题,历代画家、理论家对这个美学命题一直不断注入新的元素,进行着不同的诠释。处于宋元之交的赵孟頫在"师造化"这个美学命题上继承了宋"格物致知"的观察精神而"师法古意""云山为师",同时在此基础上强调"以书入画",为中国画的创作注入了更强的主观因素,大大加强了绘画主体在绘画创作中的能动性。这种自然观的变化,为"元四家"及明清以后的画家绘画语言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可发展的环境,从而为中国文人画发展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一禅画是中国画最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化的佛教绘画艺术的典型表征。禅画笔墨简洁而意境深远,以笔墨来表达禅道,体现了中国禅宗"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直观、简约的核心思想,开创了唐宋以来中国绘画的新纪元。禅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艺术史上,通常将禅画的开端追溯到文人画之祖、唐代的"诗佛"王维。他最早将禅宗的"自性论"和"意境说"融进山水画,以"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进行创作,其画作具有意境、画境、诗境、禅境融为一  相似文献   

14.
绘画创作是每一个学画的人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创作的过程中,可能大部分时间并不是用于作画,而是用于思索。一幅画,如何将它创作得富有趣味性呢?文章从谈论绘画创作如何"妙得"这个点切入,结合古人的例子,来阐述在绘画创作中想要达到"妙得"需注意的几个点。  相似文献   

15.
"气韵生动"的提出成为传统绘画评判的重要准则之一,也是绘画要表达的重要方面。在中国绘画的不同时代都把其看做是重要的创作准则。随着没骨画的出现与发展,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在色彩、形式等多方面的表现具有多元化的趋势是中西结合的一方面,是现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彰显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就绘画理论"气韵生动"在现代没骨画中的表现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万历九年(1581)西方传教士与西方绘画的传入,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肖像画以波臣派为代表,其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笔墨基础之上,借鉴西方绘画以造型为主的特点,创作出不同于西洋画风的明暗画。在南朝梁画家张僧繇"凹凸法"和传教士西画"明暗法"之间,走出了一条别出心裁的绘画道路,对拓展中国人物画的表现语言和艺术形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宋迪创作的《潇湘八景》,是以地域特色为核心的绘画。文章对《潇湘八景》的名称来源进行梳理考证,并认为,《潇湘八景》先画而后命名,"八景"名称的出处多是化用唐宋时期的诗歌。同时,反映了绘画的两个倾向:绘画文学化倾向和绘画内在欣赏的功能加强。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艺术研究方法的三种角度来探讨国画大师张大千的绘画,从综述艺术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况着手,然后探析图像学、田野调查方法和符号学的研究与运用,接着以近代画家张大千的绘画为例,分别从图像学下的女性形象分析、田野调查法走进敦煌寻大千足迹、运用社会学与社会接轨三方面探讨张大千的绘画作品以及艺术研究方法在艺术界的研究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艺术创作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体验-构思-表现",以三阶段为切入点,结合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学理论,及自身创作体会,对绘画艺术创作过程进行思辨。  相似文献   

20.
张大千是我国现代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国画大师之一。他在绘画理论、绘画技法、诗词以及书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并且先后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等一些国内的名家以及外国的大师毕加索进行交游切磋,在世界多个国家都举办过个人画展。通过对张大千荷花作品风格的分析,来研究其荷花作品的创作特点及其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