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线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核心构成。在顾恺之《洛神赋图》中,"高古游丝描"线条勾勒技艺很好地诠释了线性美学。《洛神赋图》的线条实现了客观形式美感、主观情感哲学的融合统一,并通过创设极具美感的线性节奏、营造具有共鸣的线性情感、传递个性化线性艺术精神,促进绘画艺术主题动态转化,进而营造出一种具生命节奏共通性的线性美学意境。  相似文献   

2.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首部根据文学作品绘制的画作,体现了顾恺之高度的文学修养、丰富的艺术创造力以及高尚的思想情操。画家充分发挥了其高度的艺术想象力,营造了原赋富有诗意的意境氛围,在尊重文学原著的前提下致力打破书画界限,出色完成了从文学艺术向绘画艺术的转换。在对《洛神赋图》的图像学研究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当时绘画艺术对文学的自觉追求,而且可以感受到它内在所包含着的丰富、深刻且沉重的社会内容,这充分代表了一个时代美学思想。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继承了秦汉伟大的绘画艺术传统,开启了唐宋绘画典雅华丽的审美品格和基本格局,不仅开创了中国绘画长卷的先河,还开启了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新时代,将描绘人物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目标,着重表现自己的人格,表达了新的美的理想,使绘画境界达到新的层次,对后世的艺术审美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文徵明的存世作品《湘君湘夫人图》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通过研究文徵明的题跋以及关于湘君湘夫人的文学作品及传说,分析《湘君湘夫人图》的创作原型;另一方面,结合文徵明曾参考过的传世著作《洛神赋图》以及唐宋绘画文献关注并研究画面的细节,最终为画面的形象找到原型,研究人物形象特点及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4.
《洛神赋图》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文学性叙事题材绘画,采用连环画式的构图方式,通过山石树木作为衔接点将画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串联起来,使得一个个孤立的画面相呼应,不仅打破了诗画界限,还发挥了艺术想象力,完成了文学艺术向绘画艺术的转化,营造了浓郁的诗画情意。同时,《洛神赋图》作为魏晋时期绘画风格的最典型代表,其表现出来的注重传神、超凡脱俗的基本审美倾向,树立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典范,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雏形,对于中国早期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着,中间没有断流过,中国的绘画也是如此。从原始社会时期的陶器上面的图饰、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汉代的画像砖和画像石到魏晋南北朝绘画的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绘画的三足鼎立、两宋时期的院体画,再到元代以后文人画的兴起,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绘画体系。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无不体现出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精髓,在世界艺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如东晋画家顾恺之所创作的《洛神赋图》就是根据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创作出来的,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文章以及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入手,论述中国画体现出的传统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6.
图像学不仅适用于研究西方绘画,而且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绘画的研究。在此,从图像学角度出发,结合潘诺夫斯基的研究试从前图像志分析、图像志分析、图像学分析三个阶段分析绘画作品李嵩的《货郎图》,大致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释:第一,解释绘画作品的自然表现;第二,解释该绘画作品的传统意义;第三,解释绘画作品的深刻内涵。《货郎图》这幅现实主义绘画是一种以神写形的典型传达,作者用熟练的表现手法去表现生活画面,给人们呈现出典型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是一件优秀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具有深刻的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图像学主要用于研究绘画主题的传统、画面中图像的意义、绘画作品与其他文化发展的联系等。唐朝韩滉《五牛图》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备受世人关注。运用图像学的方法,从《五牛图》的画面中探寻韩滉的创作心境,分析韩滉《五牛图》反映的时代风貌、人文风俗及审美意境等,理解画面中更深层次的内容,体会作品中传达的时代思想。  相似文献   

8.
民国辅仁大学"艺人之家"艺术团体绘制了大量"中国化"的天主教绘画作品。在绘画中,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与圣经题材相结合,这种绘画形式造就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尝试。本文以该艺术团成员所绘制的《圣母像》系列绘画为例,从艺术作品的文本分析、文化解读、中西绘画对比、艺术批评等多角度对《圣母像》系列作品的中国化形式进行分析,用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的形式来呈现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存在的张力。通过重构画家的创作语境,以揭示基督教艺术中国化的诠释难点在于两种文化语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何亚峰 《美与时代》2007,(10):48-49
工笔花鸟画在中国绘画中有悠久的历史并且独立成科,宋代是中国工笔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出水芙蓉图》是宋代工笔花鸟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品独特的构图、用线、设色,体现出宋代绘画的艺术形式美.  相似文献   

10.
崔白是北宋时期杰出的花鸟画家,作为当时宫廷画院风格改革的代表人物,他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对他绘画语言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双喜图》是崔白晚年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分析《双喜图》的章法布局、造型表现、笔墨设色以及意境感受,展开对崔白花鸟画的形式语言探究,并阐述崔白的绘画形式语言和创作思想对宋代花鸟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重屏会棋图》是中国古代优秀的传世人物画作品之一。这幅作品描绘了五代南唐时期帝王的游艺娱乐活动。从作品的图示解读《重屏会棋图》,即从分析作品的形式到分析作品的主题,再到挖掘作品的象征意义三个层次对其进行较为全面地阐释。期望通过对于作品从形式到意义的剖析,使人们对于《重屏会棋图》这幅作品有更深刻地认识。  相似文献   

12.
《枇杷图》为虚谷在1896年创作,这是虚谷最后的作品之一。《枇杷图》画作展现出了独特的构图方法以及用色,有着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这也是虚谷绘画艺术独特意境美感的表达。关于虚谷的《枇杷图》,具体从构图、用色以及线条分析其艺术特征,对《枇杷图》艺术成就与贡献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归去来图》是以古代著名辞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现存元以前画家所绘《归去来图》仍有数本之多:佛利尔本、波士顿本、克利夫兰本、吉林何澄本、大都会本等。文章仅录早期文献中的《归去来图》,从散佚的古籍文献中钩沉拾遗。通过此番整理,可见自唐以来广阔的《归去来图》绘事,研究者亦可更好地把握《归去来图》卷轴体系的发展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14.
引言 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其出现早于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可具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历史故事画等.譬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李公麟的《维摩诘像》以及李唐的《采薇图》等,都是人们熟知的人物画作.然则关良与林风眠等大师们却别树一帜地在画幅中为戏曲人物留下了主体地位,也正是这个独特的视角开创了中国"戏曲人物画"[1](以下简称为"戏画")的先河,为绘画主题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样,之于戏曲,"戏画"的出现亦是有着非凡的意义,其不仅能用静态的"瞬间"重构动态的舞台行为,更是将"不可复制"的舞台演出永远定格并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5.
张岚 《美与时代》2023,(2):48-50
郭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创作的作品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现以郭熙的山水画《早春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春图》中各图像元素所表现出的“远”的意境,通过解读《早春图》的内涵和山水观,揭示郭熙山水画中图像和意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入选全国第十二届美展的农民画,有朱建芬的《鸭乡春雨》、朱勤华的《蚕乡节日》、怀宇勤的《小镇节日》、陈宁的《茄花》等9件作品。农民画入选全国美展,意味着把这种现代民间绘画艺术形式从乡野推向了殿堂,一方面代表着描绘民生、民情、民俗题材的农民画作越来越得到业界人士的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也可以唤起人们对农民画这一现代绘画艺术形式的再认识,对现代民间绘画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画家根据曹植那篇婉转动人的《洛神赋》而创作的,以人物为主,画面中洛神和诗人曹植置身于美妙的自然山川中,山水作为人物的背景,并没有独立开来,是早期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种古老的画法非常典雅,勾勒填彩,青绿着色,虽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正是这种不成熟才显得这幅名作更加稚拙可爱、曼妙无比,给我们山水画创作提供许多借鉴空间。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也是民族融合和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意识、伦理准则、价值观念、审美品味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魏晋玄学与人物品藻风气的兴起,促使人们超越了既有的社会伦理规范,发现和肯定了自我,并且对当时审美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这一时期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形而上和方法论的基础。在绘画艺术中,这一时期人物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绘画精神上尤其注重人物精神气质(即"神")的刻画,这在顾恺之的名作《洛神赋图》中有着最集中的体现,这足以表明了绘画在艺术上的彻底觉醒。  相似文献   

19.
张大千的《人间乞食图》作于1973年。文章详细分析阐述了历史上《乞食图》的作品收集以及意义解读,分析了《人间乞食图》的创作背景、绘画风格,以此对张大千作为一个具有文人情怀"职业画家"内心所经历的种种情愫以及心态的变化进行研究,揭示其内心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历史悠久,其中仕女服饰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服装样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论是现存最早的帛画《龙凤仕女图》,还是卷轴仕女画,如东晋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创作的《洛神赋图》,或是唐代画家周昉描绘晚唐时期宫中妇女生活场景的《簪花仕女图》,都反映了仕女所处各个时代的政治背景、经济发展以及民族风俗,也体现了仕女画作为古代人物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文章依次分析历史上各个朝代现存的仕女画,并且结合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来探究仕女服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