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魏晋至今,山水画发展了一千多年,其间,山水画家多是以传统为基础的,不同流派对待传统存在“摹古”与“创新”两种分歧。清代画家深受南北宗论的影响,摹古是当时画坛的主流倾向,当时画家们在山水画中极力追求笔墨。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石涛是与他们不同的一位画家,他不仅能把传统化为己用,而且能够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跳出南北宗论的约束。石涛注重个性的解放,运用自己的法度,展现自我的风格。石涛绘画语言的独创性集中体现在他的山水画中,故介绍了石涛山水画的三个历程,对他的绘画思想、技法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其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绘画艺术体系中,石涛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石涛的山水画具有极强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笔墨艺术应用上,具有极强的艺术审美价值。石涛通过灵活运用笔墨,在山水画中营造出了雄浑大气、浑然天成的艺术特点,不管是用墨还是构图,都具有很强的艺术特点,呈现出超凡脱俗的艺术表现力,其作品也深受后人的喜爱。探寻石涛山水画的笔墨艺术,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绘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现代山水画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山",自古以来画黄山的画家数不胜数,如明代的丁云鹏,清代的梅清、渐江、石涛,近代的黄宾虹、张大千等等。渐江、梅清、石涛同属于清代文人画家,都师传统师造化而不泥古,都画黄山但表现出来的风格迥然不同。后来的大画家贺天健评价说"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文章就从人称黄山画派三巨子的渐江、梅清、石涛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生平与思想情感入手,比较三人黄山画风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绘画作品有了全新的理解与认识。石涛绘画艺术作品在当今仍然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与创造生命力,体现了"四王"作品的核心与精髓。石涛的绘画主要以生活为创作元素,其师法自然,打破了墨守成规的传统绘画方法,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绘画艺术品,被世人参考模仿。从石涛的艺术创新精神入手,并对其艺术创作精神的产生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对其绘画艺术中的创新精神体现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阐述了石涛山水画中创新精神对未来艺术发展的现实意义,促进了绘画艺术中的创新精神得以进一步延续。  相似文献   

5.
研究木心的绘画,离不开对中西文化不同语境的探讨,文化土壤的更换是木心绘画作品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中国文化里成长萌芽后,又在西方绘画艺术中徜徉过的木心,其绘画既保有传统山水画所追求的精神指向,又创新性地采用了西方绘画的创作手法。木心摒弃了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化经营,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并最终殊途同归,到达了山水画"以形媚道"所追逐的精神上自由的大世界。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中国画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期,名家辈出,大师林立。清初画家石涛,可谓是当时较为突出的代表。石涛的绘画技艺炉火纯青,绘画思想深雄沉遂,他把中国山水画理论提升到哲学的高度,留下了以《画语录》为代表的划时代的绘画理论著作。石涛晚年,硕果累累,究其原...  相似文献   

7.
石涛是清代杰出的中国画大师,擅长山水画,同时也擅长诗文和中国画的其他绘画种类,人们将他誉为扬州画派的鼻祖。他创作的绘画理论专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得到了后人很高的评价,这也就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画论家,该书道出了许多画家不传之法。近代的著名画家傅抱石、张大千、郑拙庐、吴冠中、黄宾虹等大师都对石涛的这本书产生了异常浓厚的兴趣,韩林德在《石涛与画语录研究》中指出,"《画语录》发前人所未发提出一画论……开创了中国绘画美学的新局面"。这些专家学者也就系统地总结了石涛的绘画理论。  相似文献   

8.
石涛是清代画坛的一位非常伟大的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一直在自然中思自然,对近代的影响深远,推动了山水画创作的发展,并且石涛在山水画构图中有许多新的创新和突破,通过画面构图方式的不同去精心布景,构建一种诗意空间,营造不同氛围。对石涛山水画构图理论进行分析,有利于在将来的山水画绘画创作中更好地通过构图彰显创作意图,因此分析和研究石涛的山水画构图,对于我们今后的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石涛在中国画坛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其山水画造诣非常高,花鸟、人物的成就也不容小觑。从发扬传统绘画精髓、变他法为己法这两个方面来谈石涛是如何对传统绘画进行继承与创新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清代画坛上最重要的画家代表石涛的画,淋漓洒落,笔式狂放,面貌多变,和同时代的主流"清初六家"有很大的差异,对后世山水绘画者产生了很大影响。石涛在艺术上勇于创新,主要表现在对山水画中的笔墨形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但在当时的画坛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当今及以后的山水画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秋园山水画艺术以其精湛的传统笔法,借古以开今的面目,引起了人们的叹服.黄秋园山水画的笔墨多发端于石涛,他的许多画幅都有石涛的影子在,特别是苔点,既有石涛的用笔精华,又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早期的书法和绘画是通过一体二用的方式介入到远古人们的生活当中。汉以来,书法和绘画在功用上是存在一致性的。汉代衰亡以后,书法和绘画开始分家。唐代张彦远"书画同笔"的提出,宋代郭熙在结字和转腕上的运用,元代赵孟頫、柯九思的"以书入画"论到钱选"士气"说的提出,让"以书入画"进入盛行时期。"以书入画"从原来的人物画和山水画论证发展到了竹石花卉画中。赵孟頫将书画用笔结合到了具体事物。明清画家对"以书入画"的纷纷效仿和持续探索让"以书入画"成了普遍性的学习和效仿的理论实践,具有代表性的有八大山人和石涛。及至近代,又以南黄北齐等为代表。对于前代的"以书入画",石涛通过强调书法运腕进行绘画创作,使"以书入画"更加具体化。而近现代的黄宾虹又在石涛的基础上将运腕发展成了手臂的运用,通过控制手臂进行"运气",并做出论述。到了当代,吴冠中和刘海粟一致认同书法的重要性以及和国画的关联。书法中的线性、韵律等融入在这些当代创新型国画家的画里。无论是外在方面,还是内在方面"以书入画"为现当代人们做出了全面的理论借鉴及创作指导。  相似文献   

13.
"我自用我法"是石涛青壮年时期的主要绘画思想.到了晚年他又提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思想.这种理论上的一步步深化,实际上也代表了石涛在绘画创作和思想上勇于摆脱古法束缚,一生中不断创新,不断批判的一种过程.  相似文献   

14.
清朝的画家石溪"为因泉石在膏肓",他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与他对自然山川的热爱是分不开的。石溪与青溪,时称"二溪",石溪与石涛,时称"二石",文章通过对"二溪""二石"的绘画艺术比较,阐述石溪的绘画艺术风格与成因。  相似文献   

15.
石涛作为清初四僧之一,其绘画作品和绘画理论十分杰出,极其富有画家自己的想法和风格。他的书画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他的绘画理论在我国的美术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地位,他的理论著作中以他的《画语录》为代表。许多的山水画作者将他的作品与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以更加深入地探索艺术规律,这对画家们的创作有许多实质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齐白石是我国闻名的绘画美术大师,其中以他的山水画最具特色,可以说,齐白石的山水画开创了近代绘画的新时代。除了山水画颇具特色,齐白石对绘画的审美境界也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探究齐白石的山水画语言和审美境界对于进一步了解齐白石绘画内容和风格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会丽 《美与时代》2016,(10):46-47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绘画美术大师,其中以他的山水画最具特色。可以说,齐白石的山水画开创了近代绘画的新时代。除了山水画颇具特色,齐白石对绘画的审美境界也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探究齐白石的山水画语言和审美境界对于进一步了解齐白石绘画内容和风格有着重要意义。从齐白石大师的绘画成长历程进行探究,总结其独特的山水画语言特点,进一步了解齐白石绘画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李唐是南宋山水画四大家之首,李唐的山水绘画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李唐的山水绘画对南宋画院及以后的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文章对李唐的作品《万壑松风图》进行个案的研究,从构图特色、创作背景、表现手法、艺术内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来阐述从"崇古"到"苍劲有力"山水风格转变的开端和创新性研究,用笔墨语言来表述对山川自然的亲身领悟,进而表达自己对本真的精神追求。通过对其笔墨表现和艺术内涵的研究,结合李唐的绘画技法更深地了解《万壑松风图》鲜明的情感特色和时代价值,深入了解李唐绘画的精神表现,探讨李唐的绘画风格对其后世的影响,以便运用到自身的绘画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19.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描写山川自然为主,于战国之前出现,萌芽于东晋时期,确立于南北朝时期,在隋唐时期开始兴盛,并出现了以王维为代表水墨渲染的文人画,后在宋代和元代得到空前的发展,明代初期的山水画基本上都是对元末山水的延续,后期开始衰落。"明四家"也称为"吴门四家",是在正德时期,以苏州为中心,以沈周、文徽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画派。这四家中沈周、文徽明继承了"元四家"的绘画风格,仇英颇擅工笔重彩,唐寅继承了南宋的院体风格,又自己加入了文人的意趣,使之更具柔美之气。  相似文献   

20.
马麟,生于一个绘画世家,是著名南宋四家之一马远之子,主要活动年代在南宋时期,深得南宋宁宗欣赏。今天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马麟的《郊原曳杖图页》,其风格笔法是典型的南宋时期的山水画,从中简单分析南宋绘画"一角半边"的绘画风格和诗意的绘画语言,并与北宋巍峨的山川古木的绘画作对比,最终,从中看出北宋和南宋绘画的不同,还有中间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