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代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昌盛,经过近400年的发展,奠定了中国汉文化的基础。汉代的服饰文化非常发达,从汉代出土的女俑造型可以窥见一斑。汉代出土的女佣在地域上可划分为南北方地区。通过对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出土的西汉和东汉女俑在服装及发式方面进行对比,并辅以壁画和帛画的补充印证下,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汉代出土女佣的服饰造型,从整体上厘清两汉期间女性服饰的演变轨迹,并分析形成这一演变规律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汉代画像石上有翼仙兽和无翼仙兽的形象意义基本一致,翅膀并非仙兽必需的特征。尽管有翼无翼的造型没有明确规律,但能带翅膀的神兽往往是被挑选过的。除了少量的他种翼兽造型之外,有翼造型基本限于本来就是先秦文化中地位等级最高的神兽:龙和虎。因为老虎属于保护天界西域的神兽,与牠接触后死者才能升天,故在汉墓画像上带翼老虎的资格比龙更高,构图数量远多于翼龙。且之后从翼虎、翼龙、翼狮等形象衍生出新的艺术主题——辟邪,并从汉代风靡至唐代。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汉代瓦当图像与纹样、造型与形制、史境与意境三重维度的研究,可以发现汉代集造型、图案、空间环境三者为一体的造物设计思想。汉代瓦当的造物设计不仅有造物设计本体的考虑,诸如造型、纹样、色彩、材料、加工工艺等,也有其设计外围的思考,如形制、图像、思想、意境、文化等的传达。  相似文献   

4.
意象造型是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主要特质,其表现手法为写意,既不是单纯模仿客观来追求"形似",也不是纯粹主观臆造。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是处于一种"似与不似"间的艺术状态,而这种"似与不似"的造型观念体现在中国画的每个门类里,其中就包括中国水墨人物画。从传统发展到现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这种意象造型观念,20世纪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观念传入中国并融入水墨人物画造型之中,使得现当代的水墨人物在追求"形似"的方面产生了巨大改变,但同时中国水墨人物画家又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和继承着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规律,即"似与不似"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5.
云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中重要的一支。先秦至汉代云纹的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勾云纹、云雷纹、卷云纹和云气纹先后占主导地位的四个时期。云纹的造型变化,与各时代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工艺水平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人物服饰直观地再现了汉代的服饰艺术,动态地展现出汉代服饰艺术和服饰审美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南阳汉画像石中人物服饰的艺术风格、造型款式、服饰制度、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揭示了汉代服饰文化的特点,体现出两汉时期南阳地区高度发达的服饰文化和社会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7.
汉画像石、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绘画与雕刻高度结合的艺术珍品,从汉画像石、画像砖的造型特点、构图经营和用线方法上,我们能够感受到汉代艺术那种粗犷豪放、不事细节的雄浑之美,和飞扬流动、优雅浪漫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8.
滑县木版年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它在豫北农村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传统年画家族中独特的一枝。本文从滑县木版年画的色彩、造型、构图、题材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对这一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室内设计在造型元素和形式规律上的表现相对具体。其对室内设计理念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目前,造型元素对室内设计在艺术性以及价值性上均具有直接的影响。造型元素和形式规律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对室内设计的造型元素和形式规律上的关联度分析,对两者的互相影响情况进行诠释,并对造型元素和形式规律在运用上进行研究,获得两者在室内设计中具体应用表现的有效解读。  相似文献   

10.
在汉代画像石中不乏胡汉交战题材的内容,此类战争场面多以山或桥为画面背景,其中一些山的造型可能会因工匠流派的独特艺术风尚而运用夸张或简化手法,形成较为独特的象征性符号。在汉代人的观念中认为山与胡人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以山为背景的画像石更多的反映出胡汉不同的生活环境,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11.
我国考古学者于20世纪末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发掘出了丰富的汉代墓室壁画,壁画的表现内容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东汉时期当时的社会风貌,画面出现了山川、牛羊、树林等山水画意象,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这些图像真实生动,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及审美意义。基于此,对内蒙古汉代墓室壁画中的山水场景与图像成因、内容以及造型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12.
汉代色彩学在整个中国古代色彩学发展历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汉代墓室壁画色彩就是其色彩理论应用的重要史料之一。虽然中国古代色彩实际运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但是与西方科学完善的色彩学体系相比,显得过于分散凌乱。基于此,文章首先探讨了汉代色彩观念的形成及其对汉代墓室壁画色彩的影响,然后就汉代墓室壁画色彩的重要价值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汉代墓室壁画色彩运用特点进行了总结论述。  相似文献   

13.
<正>日本唐招提寺内的干漆夹苎鉴真坐像,由鉴真弟子思托所制作。它造型优美、线条柔和,干漆夹苎技艺炉火纯青,被誉为"唐招提之冠"。一干漆夹苎造像,又称"夹纻造像",是用漆涂裹苎麻布的方法制作神像。中国自古即有以漆布或筥(竹器)造冠之法,不过将此技术用于造像的开始年代已不可考。汉代,佛教传入中国,这种方法开始运用于制作佛菩萨像,由此形成中国特  相似文献   

14.
线性素描的核心是融合中国画的线和西方素描的造型观念为一体,既强调"以线造型",又兼顾结构和透视。在高校中国画专业实施线性素描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能有效改善高校素描课程的教学现状。研究线的逻辑规律及其自身承载的历史,吸收融合西方艺术对客观现实写生的思维方法和观察方法,有利于逐步解决中国画专业基础造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促进中国画造型基础教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与书写中,汉代美学长期处于薄弱环节。依据美学史的研究范式,其原因有二:汉代艺术与非艺术界线的模糊、知识系统内容区分的含混,以及思想家理论抽象思维的不足,与美学作为艺术哲学的界定之间存在错位;汉代美学发展的非同一性,与美学史书写的启蒙史观之间存在错位。基于此,《中国美学经典·汉代卷》通过艺术哲学向文化哲学的位移,和从中国美学自身特征出发对启蒙史观的调整,得以形成新的中国美学史研究范式并介入两汉历史,从而为还原汉代美学的本来面目提供了可能。该书运用新美学史范式重新建构了汉代美学史料体系,展现了汉代美学的多元性、丰富性与敞开性,凸显了汉代美学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在汉代雕塑艺术中,马的造型达到相当高的成就。这些艺术成就的取得,与马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功能是分不开的。帝王的爱好、马在军事中的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马的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汉代老子神化现象考碣石汉代在中国思想史和宗教史上均占有特殊地位。汉代是中国思想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是中国道教起源和形成中的重要历史阶段,老子的神化是这个起源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本文拟对老子神化现象的社会根源,及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进行考察,从新...  相似文献   

18.
汉代是中国印章艺术发展史上的高峰期,宗教印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汉代宗教印因材质、章法而别具意味。  相似文献   

19.
汉代书法在实践上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各种书体演变的基本完成、隶书的成熟和精致化、书法用笔的自觉,以及对个性、情感的追求等。书法艺术在汉代已走向独立,汉隶成为后人学习隶书的最高典范。汉代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中国书法理论也始于汉代,虽数量不多,亦无体系性著作,却充分体现了书法作为艺术在理论上的自觉,以及书法艺术所追求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0.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长生、神仙思想是其最核心内容。原始道教酝酿、孕育和创立之时,正是南阳汉代画像石丧葬风俗产生和发展之时。一个时期的艺术是一个时期哲学思想的反映,是特定文化的隐喻与表征。南阳汉代画像石的画面内容、题材、造型和艺术风格都明显受到东汉时期原始道教文化的浸润,所反映出的神仙思想与东汉社会原始道教在民间逐步积累、逐渐兴起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