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近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藏密观音造像》(李翎著,13万字,120幅插图),显示了一种图像学方法在佛教艺术研究方面的成功运用。本书在大量图像材料的基础上,选取了在藏传佛教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两大类观音身形进行了图像学研究,即:第一章六字观音像的研究;第二章持莲花观音像的研究。其中六字观音像研究,是围绕着造像名称和造像样式进行讨论的。而持莲花观音像研究则是就现存大量的持莲花类观音像进行了佛教图像学的辨识,从而将持莲花观音分为救“六道”类观音,包括香王观音、空行观音、水菩萨、如意轮观音等,救“人道”类的世间尊观音和代表…  相似文献   

2.
李翎 《佛学研究》2004,(1):271-284
本文以印度造像为原型,系统考察了藏密观音形象的变化。认为,“香王菩萨”图像为早出,图像功能是持咒供养像。“空行观音”为晚出,图像功能为持咒成就法观想像。同时流行的持花思维相观音,是如意轮观音,其样式影响到汉地水月观音的形成。因此,汉地及日本流行的“水月观音”是综合上述造像功能和样式而创立的变体。另外,据胎藏曼陀罗记,跏趺坐、持花施无畏印(或与愿印)者,是水菩萨。《图像钞》卷七误将如意轮观音作为水菩萨的一个身形。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其宗教艺术由此形成各自的地域性特点。中国汉传佛教观音造像与西方圣母像是中西方宗教文化中女神的代表,她们都被寄予了解救和渡化众生的梦想与期望,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宗教艺术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凝聚着中西方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以中国汉传佛教观音造像与西方圣母像为例,从中西文化的视角,通过分析比较两者造型特征的不同之处,可以探究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延续和创新,当代漆画中的意象语言既具有传承古老文化的造物精神,又有现代审美的变通和创新。以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的部分作品为例,通过对作品材料、构图、色彩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当代漆画创作中的意象语言的来源、特点和演变规律。当代漆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意象语言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的创新和变通。对当代漆画创作的语言分析、问题探究以及发展方向的探讨,能促进大漆艺术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观音、文殊、普贤为三大士的造像组合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造像及思想的起源与背景。三大士造像,是多重因素相互影响激荡而形成的特殊造像与信仰体系,是中国佛教造像与菩萨信仰的一大变革与创新,也是汉地的佛教融合显、密元素所开展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信仰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佛教、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等三种观音信仰中,民间宗教之观音信仰的研究最为薄弱。为此.本文以民间宗教经卷文献为依据,辩证分析观音信仰与无生老母信仰之间的复杂因缘,对民间宗教中的观音信仰做出梳理与论证。佛教与民间信仰中的观音信仰,对于民间宗教之观音信仰的产生以及观音信仰与无生老母信仰的互动有着积极影响。元代以降,民问宗教信仰之最高神灵,经历过弥勒、弥陀与无生老母的演变。但其发展并非是单线条的,而是多元的、互动的,观音一无生老母信仰是其中的一条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漆画不仅是独立存在的新兴画种,也是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画种。中国的漆画艺术不断地发展,漆画创作的题材也随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少数民族人物题材漆画非常具有艺术特色,在漆画历史上也别具一格。目前关于少数民族人物题材漆画作品比较少,在时代进步的同时,各方面的发展都强调创新,民族文化创新也是重要任务之一。文章从少数民族文化与漆画艺术的关系出发,借助南北方少数民族人物题材,分析研究其在南北方漆画创作中的不同特征,为漆画艺术创作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现代漆画艺术是一种传承,它包含着对传统技艺的沿袭与现代艺术精神的开拓。作为五年举办一次的全国性综合大展,全国美展是当今主流美术的载体。六、七两届美展正值改革开放发展初期,中西文化交融,促成了现代艺术的发展,六届美展上,漆画第一次以一个独立画种面貌出现,美展的漆画作品对现代漆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代是肖像画最为兴盛的时期,同时也是观音造像的兴盛期。观音形象在这一时期已完全形成本土化特点,在整理前人创作经验和经典图式的同时,明代画家更多地根据民间观音信仰及观音灵验故事选题创作,形成了多种造像范式。文人画家的参与使得这时期的观音造像大异于前,而文人肖像画的流行无疑对明代的观音像创作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九莲菩萨作为李太后佛教尊神身份的象征,在有明一代乃至于清前期,均有很大的影响。而九莲观音画像的创作,最为典型的体现了文人肖像画影响下的观音题材创作。  相似文献   

10.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四层佛像内发现秘藏有许多绘画作品,除过一幅卷轴画外,其余全部是版画。通过简述13幅经头黑白木刻版画和6幅彩印版画的题材内容,从美术角度对其雕刻技艺、图像样式进行分析,认为这些版画上承唐代宗教壁画,下启明清版画,代表着10世纪前后中国佛教造像的最高水平,是辽金佛教造像的经典样式和基本范例,对现存辽金佛教寺庙中的雕塑、壁画造像的断代有着不可替代的佐证作用,对研究辽代宗教传播、雕版印刷和服饰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代是肖像画最为兴盛的时期,同时也是观音造像的兴盛期。观音形象在这一时期已完全形成本土化特点,在整理前人创作经验和经典图式的同时,明代画家更多地根据民间观音信仰及观音灵验故事选题创作,形成了多种造像范式。文人画家的参与使得这时期的观音造像大异于前,而文人肖像画的流行无疑对明代的观音像创作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九莲菩萨作为李太后佛教尊神身份的象征,在有明一代乃至于清前期,均有很大的影响。而九莲观音画像的创作,最为典型的体现了文人肖像画影响下的观音题材创作。  相似文献   

12.
在近数十年漆画的发展历程中,一辈辈漆画家努力探索着漆画独特的材质语言和表现形式,漆画在题材的选择和材料应用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艺术现象。文章简单分析了当代漆画作品中不同漆画家所使用的蛋壳镶嵌技法的区别、国内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影响的漆画家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对蛋壳这种材料独特的审美取向,同时总结了在创作漆画《天水间》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表现了一些在实践蛋壳镶嵌技法中的取舍和审美观。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绘画中,漆画是一种创新的绘画种类,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材料特质。漆画的画面与美学品格紧密相融,要想使漆画朝着现代绘画层面发展,需要合理选择漆画的材料,并对材料的漆性进行深入的研究,使漆画呈现的形式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漆画的绘画性与漆性不能分离,在漆画创作中可以对漆的优势进行展现。不管对漆画创作还是材料进行研究,都必须对漆画的漆性与绘画性进行探究,才能发挥漆的灵动性。  相似文献   

14.
佛教传入越南以后慢慢被涵化、本土化。越南佛教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观音信仰也不例外,因为本土化,越南已经创造了一个纯越南的观音:氏敬观音。该名字的来源是一部民间作品——《氏敬观音传》。分析此观音形象可以看出越南佛教的民间化与母性化的交织以及以儒佛关系为代表的宗教关系特点。  相似文献   

15.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藏沙可乐捐藏一件唐造像碑。刻有观音化现众生形貌。其下所刻《高王观世音经》是早期经本,于此经校勘很有意义。文中还联系东魏高王寺造像等,发掘观音文化与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赋予高校漆画产学研用的深刻意义和动力,为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机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符合高校与企业合作共赢、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规律,对传承和创新发展我国漆画艺术及促进产业化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对促进高校与社会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12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继续整治滥塑大型露天宗教造像"。2018年2月开始实施的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中对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有明确的规定,同时也明确了对违规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和投资承包经营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的处罚要求。山西阳泉市城区义井瀑里一座在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属2014年全国开展大型露天宗教造像专项整治后  相似文献   

18.
广东传统漆艺源远流长,其技艺是中国漆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的漆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装饰漆画,一是现代漆画。装饰漆画由于应用传统漆艺的独特技艺,使用各种精美的材质,满足了社会大众对艺术形式及审美多元化的需求,丰富了人居环境而得以长盛不衰。广东是现代漆画的先行者,见证了中国现代漆画的建立和发展,为广东乃至中国漆画的传承、发展及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学界关于观音女性化成因的探讨文章很多,成果也非常丰富,然亦有所不足。佛陀"相好"之女性化这一关键因素为学界所普遍不曾提及。它不仅较早地直接影响了佛教造像的女性化,而且通过佛教造像又间接影响了人们的视觉器官。这使得菩萨形象在人们观念中越来越显现出女性化特征。随着观音菩萨在中国的广受信奉和深受膜拜,以及女性信众的增加,人们便很自然地产生了女性观音的联想。于是,人们便把佛陀"相好"及其实物化的佛教造像的女性化特征集中到观音身上并不断强化,最终导致了女观音的诞生。  相似文献   

20.
观音信仰传入中国以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到唐宋以后完全中国化和世俗化了。观音信仰和观音造像在民间广泛流传,尤其是河南民间观音信仰盛行,出现了众多观音村落,观音寺、观音庙、观音堂普遍存在。为把河南建设成文化强省,应该充分发掘河南的寺院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