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清代碑学的兴起,书家对书法与篆刻艺术又有新的追求,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又有了新的突破。吴让之是中国书法篆刻史上一位重要的大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书法和篆刻的精品,对清代晚期及近现代的书法篆刻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而,文章选取清代具有代表性的书家吴让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各类教育中,书法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措施之一。书法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书写能力,还能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品质。引领学生通过书法课堂走进书法的美学世界,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与感官的欣赏养成审美取向,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引导塑造学生高雅的审美观,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精神。因此,探究书法教育对人格塑造及培养审美观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文章讨论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探究通过书法教育对学生审美观和人格塑造产生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认识一位精于书法篆刻的朋友,年纪轻轻的就加入了省一级的书法家协会,有大量的作品在全国的书法和篆刻大赛中获奖, 是圈子里小有名气的新秀人物。从学习书法和篆刻开始到现在,  相似文献   

4.
蔡欣 《思维与智慧》2023,(12):16-18
<正>篆刻课程是高校本科书法学专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中又包括篆刻临摹与篆刻创作课程,目标皆指向提高书法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和篆刻水平,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篆刻临摹课程作为基础的核心课程,是高校学生接触篆刻的必经之路,本文在简要概括高校篆刻临摹课程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学策略角度提出应学习篆刻史,培养学生的鉴赏以及识篆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学生临摹经典的篆刻作品,其间做好过程性考核,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反思与举措,  相似文献   

5.
钟明善,1939年生于陕西咸阳,当代著名书画篆刻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书法  相似文献   

6.
沙孟海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冷印社社长,在书、印、考古学、鉴定学、书法篆刻理论上造诣很高,且有不少专门著述问世。我在中学时代十分喜爱书法,有幸就学于沙老门下,日后书信往来,亲聆教诲,得以管窥他的家庭伦理教育思想。 沙老博学强记,一次,在谈到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伦理思想史时,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使我们不得不关注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课程的整合。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应注重信息技术在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8.
篆刻是中国文化史上十分重要的种类之一,我国的篆刻艺术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对其他艺术门类产生了极其广大的影响,它是从实用印章、政治、经济、文化、书法等方面汲取优秀内涵而转化成文人印章的一门高深艺术。文人印章艺术篆刻从隋唐时期起源后经历了各时期各派文人士大夫的不断发展在明清两代达到了繁盛阶段并在其后继续发展繁荣,活跃于各种文化活动中。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2010,(2):110-111
<正> 刘昱,1971年出生于北京,回族,自幼学习书法、篆刻、国画和传统文化,长期从事书法普及教育工作,对碑帖和传统书画的鉴定有深入研究,曾在《书法丛刊》等艺术刊物发表数篇书画艺术  相似文献   

10.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中小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现行的中小学书法教育中只注重表面化的“技”而忽略其深邃的“道”是当前所有书法教育存在的最大误区和缺失。“技”与“道”的严重失衡逐渐成为当今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一大结症。如何践行外在的“技”又要提升内在的“道”是我们书法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问题。本文将以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书法教育的“技”,书法教育的“道”,如何突破书法教育旧有体制和教条模式等几大方面加以研究和探讨,为书法教育“技”与“道”在具体教学中的实践相结合提出笔者的观点并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刘行 《天风》2004,(3):44-45
陈木金弟兄是我国农村教会成千上万义工中的一员,十几年来一边传道,一边带领村民勤劳致富,又一边执着追求书法和篆刻艺术,结下不解的——  相似文献   

12.
万寿祺为清初遗民文人,在诗文、书画、篆刻方面均有较高的成就。重点论述了万氏书学渊源与风格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进而总结其书法地位及影响,旨在透析万氏的学书心路,探索清初遗民书家群不同的书法风貌。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举世闻名的画家,张大千在书法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张大千有良好的家学渊源,其后拜师上海、临抚敦煌、游艺世界,其在学习研究绘画、书法和篆刻,在各个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绘画上既有对传统的全面继承,特别是重拾了中国画的色彩,又有晚年泼墨泼彩的重大变革,书法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大千体",使绘画、书法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4.
陈木金弟兄是我国农村教会成千上万义工中的一员,十几年来一边传道,一边带领村民勤劳致富,又一边执着追求书法和篆刻艺术,结下不解的——笔墨缘  相似文献   

15.
王伏天 《美与时代》2016,(9):127-129
《祀三公山碑》碑文字体于篆隶之间,方圆结合。其笔力遒劲,书风古茂,清代书家多有临摹,艺术价值颇高。以齐白石的书法、篆刻作品为例,分析结体的篆隶结合与"竖有行横无列"的章法布局展现此碑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之深。通古思今,《祀三公山碑》对于当代书法创作自内而外、由形及神地在书法意识形态和书法创作意识觉醒两方面产生影响,扎实的传统功力与抒情性、视觉效果并重,才是符合时代主题与文化的。  相似文献   

16.
<正>汉字是中国书法教育的载体,写好汉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在专业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和擅长书法的家长之外,语文教师、美术教师、书法教师成为了书法教育的主体力量和重要支撑。随着我国各界人士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和大力弘扬,书法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当前抓起的格局基本形成。但是,我们发现客观存在社会领域的书法教育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培训力量鱼龙混杂、培训目的比较功利,以及学校领域的书法教育保障力度不充分、推进质态不均衡、实施效果不理想等现象。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书法教育和起点环节的低年级写字教学,唯有紧密融合、  相似文献   

17.
何辉 《思维与智慧》2023,(12):19-20
<正>书法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综合教育大背景下,学校也越来越注重青少年的书法能力的提升,通过书法教育的熏陶,可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基于此,本文对青少年书法教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实施策略。一、青少年书法教育现况1.教育形式单一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育形式单一,缺少单独的书法教育课程,这也使许多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写字潦草问题。学校主要以考试科目为重心,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园书法景观的美伦神韵,不仅能美化校园,更能烘托校园公共空间文化氛围。书法景观作为一种软环境,更像是学校的灵魂和精髓,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起着德育教育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马一浮从证成六艺之人的目的出发,辨析了具体艺术和六艺之道的关系,强调了将六艺之道作为艺术理念渗透在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学原则及其实践中,并就诗歌、书法、绘画、篆刻等主要艺术形式的美育功能作了深入的阐述和论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精神的残疾     
有一个姓孔的小伙子,在一次全国书法大赛中,他的篆刻作品获得了二等奖。当他站在评委面前时,评委惊呆了。原来,他是一个残疾人,没有双臂。评委惊讶地问:“这么好的篆刻作品,你……怎么刻出来的?”“我是用双脚。”小伙子平静回答。评委眼里还是充满惊疑和好奇。小伙子一笑说:“评委老师,希望您按正常人的标准来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