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熙是北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他的山水画论基于儒家文化,同时蕴含了明显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色彩极为显著。通过探究《林泉高致》中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绘画理论,将郭熙提出的“林泉之心”审美心胸命题、“三远”创作手法以及“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画价值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分析其思想理论源头,阐述郭熙美学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联系,并试图挖掘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所体现的深层意蕴,让当代人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2.
北宋中后期的郭熙是继五代以来全景山水画创作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它不仅概括了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对空间关系的处理,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郭熙以其卓越的成就把五代以来相对成熟的山水画论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人物画是中国画里最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可谓是中国画历史文化进程中的一泓清泉,它在艺术发展的浪潮中源远流长,不仅是绘画创作的精华,更是民族艺术文化历史的积淀。人物画简而言之即为以主要描述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传统画科,主要展现的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关联系。它自周代萌芽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画种之一,记载着历史的传承,书写着先辈们点滴创作历程,倾注着历代艺术家的心血。它的艺术价值在于不仅为后人留下了这琳琅满目的旷世名作而且也涌现出了一系列美术理论思潮,为后辈在绘画创作上建立了一定的理论指导。由此可见,其在艺术画坛上占据了不可估量的历史地位,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潮流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4.
在艺术觉醒的魏晋南北朝时代,顾恺之在画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传神论",他是最早将此观点应用到绘画当中的。其中"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思想理论成为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主要依据,对中国的绘画创作及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从"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出发,对顾恺之的"传神论"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并结合他的画论,试图探析人物画创作中是如何通过传神来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动人。  相似文献   

5.
郭熙画学思想对儒家伦理纲常观念的"拟人化"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美与时代》2007,(11):48-50
郭熙是一位典型的宫廷画家,他的艺术生涯在儒家伦理纲常观念的左右下紧紧维系着皇家及贵族的爱好.但郭熙对于绘画主、客体关系的强烈关注与体认,又使他在此影响下将自然对象进行"拟人化"的处理,以期达到人与自然在创作过程中的平衡统一,从而使儒家伦理纲常观念鲜明而独特地体现在郭熙画学思想的整体建构中,即通过其理论系统<林泉高致>及<早春图>等作品将这一观念进行全面的表述与传达.  相似文献   

6.
正回顾中国艺术史,中国的绘画与雕塑有着截然不同的生长轨迹。从其功能看,雕塑的起步要比绘画早,全赖雕塑有着让万民信服的实用功能,譬如用于"偶像崇拜"的塑金身。雕塑依附于建筑出现,西方亦如此。驾着历史的马车前行,绘画竟走在了雕塑的前头,两者渐行渐远。中国古代受儒释道影响颇深,尤其是儒家思想,让人扼腕的是,雕塑在这思想文化洪流中竟被归到"下九流",被形容为"雕虫小技"即是如此。再说说派系的建立,中国绘画的体系建制、画论都很完整,前人留给我们很多画论,如指导绘画的"六法",历代的画论集录数不下百,但是在雕塑领域,史论著作却称得上一片空白,可怜就《天工开物》  相似文献   

7.
兰芳 《美与时代》2006,(7):49-51
通过对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中国古代传统画论中“摹仿说”含义的阐述,可以看出艺术的摹仿不是对客观自然简单的摹拟,而是要发挥画家的主观能动性。精神层面在绘画创作中占重要的地位,绘画创作应以客观自然来表达主观之情。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是人审美觉醒的年代。尤其是这一时期的画论,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如曹植的《画赞序》确立了绘画艺术的地位;顾恺之的“传神论”提升了绘画的审美特性,谢赫的“气韵生动”则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审美与创作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9.
唐朝时期文艺著作日趋繁荣,绘画艺术理论可谓蔚为大观,在绘画审美领域唐初在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下,继承并推动了传统的形神观在绘画领域的发展;盛唐时期包容与宽容的文化特征,造就了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开明的风貌。绘画理论在对唐初继承的基础上,鉴于开放的文化特征,开创了山水画与诗歌艺术结合一体的意境论;唐末,政治经济的衰落,引起人们静穆式的思考,这种心态影响到当时的绘画创作,由此丰富并发展了笔墨艺术,提倡笔墨同等重要等。这些理论丰富了以往的画论,并且为后世绘画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由此,艺术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是毋庸置疑的,艺术反映着社会文化的面貌,而文化也影响着艺术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绘画是中国艺术中一门古老的艺术,在其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历代中国画大师,都独具面貌,有所变化,探寻源流,从风格到技法,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有其内在联系的。不论是入世的儒家思想和出世的道家思想,都是围绕"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辩证思想进行说明、论证、实践的,这些理论无时不在影响着历代画家创作和审美趋向,所以说中国哲学一直在引领并促进中国绘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艺术文化思想是继承,还是创新一直是亘古不变的两大美学话题。中国近代的上海是最早的艺术聚集地,当时的绘画被动迎合市场的需求,海上画派成立后,吴昌硕要求主动去抉择绘画的传承和创新,将绘画与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文章是对吴昌硕的"与古为徒"和"与古为新"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进行分析,认为吴昌硕的这一创作思想能够体现出具有时代意义和时代精神的作品是画家最终的目的,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也都是相互并存的。  相似文献   

12.
刘伟 《美与时代》2007,(7):93-95
《林泉高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部系统完整的山水画论.郭熙把山水画的功能归结为"快人意,获我心",使其回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内容题材、形式风格、雕塑技法和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门类,它不仅表现了中国历代雕塑的艺术技巧的发展,也是和各个朝代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更是和中国绘画元素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传统的精神、气韵在雕塑作品中的体现表达,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智慧、灵魂、艺术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诗与画本有无限渊源,古代许多艺术作品都是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古人认为,诗画本一律,诗为有声的画,画为无声的诗,因此中国古代的诗画作品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诗论与画论也有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之处。试从诗画艺术的创作论,本体论,和审美特征论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诗论与画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画史,书中的绘画、绘画技巧、画的品评等方面总结了在其之前的中国绘画理论,并影响了之后的艺术。本人在浅析此书中部分绘画理论的同时,以近代艺术家林风眠为例,探讨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唐朝之前,中国绘画少有完备系统的理论,偶有也只  相似文献   

16.
一代水彩大师王肇民先生将中国水彩画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对人生、艺术、美学等的思考浓缩在诗词创作与画论中.在表述自己的艺术观、美学观时,知前人之所未知,言前人之所未言,涉及绘画创作与教学的所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石涛是清代杰出的中国画大师,擅长山水画,同时也擅长诗文和中国画的其他绘画种类,人们将他誉为扬州画派的鼻祖。他创作的绘画理论专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得到了后人很高的评价,这也就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画论家,该书道出了许多画家不传之法。近代的著名画家傅抱石、张大千、郑拙庐、吴冠中、黄宾虹等大师都对石涛的这本书产生了异常浓厚的兴趣,韩林德在《石涛与画语录研究》中指出,"《画语录》发前人所未发提出一画论……开创了中国绘画美学的新局面"。这些专家学者也就系统地总结了石涛的绘画理论。  相似文献   

18.
"宋代风俗画"是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此也做了不少分析与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对绘画中现实主义这一特点的论述并不多见。因此,文章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宋代风俗画为切入点,来探究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社会文化渊源、哲学美学渊源、艺术思想画论渊源等,试图对当今现实主义绘画的现状及特点作进一步辨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绘画的品评风气在南北朝蔚然成风,至唐代形成了主要的品评结构。此后的宋代确立了文人化的品评范式。文章通过对中国绘画品评方式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的梳理,着意于"品"与"格"在中国绘画理论中的辨析,阐述了宋代"品""格"观念在绘画理论中的发展与特点。宋代画论中"品"与"格"观念的确立为后世树立了品评范式,也对今天民族艺术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渭是中国明代美术史上的一位奇才。从徐渭的生活背景切入,分析其代表作《墨葡萄图》的构图、表现形式等阐述徐渭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在赏析徐渭《墨葡萄图》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探析其水墨思想与独树一帜的情感表达方法。徐渭画论对徐渭水墨思想及中国画绘画观念发展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给予我们一定的创作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