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同类事物遵循同样的规律,这是科学赖以建立的基础。特殊现象的出现,即意味着超出人类已有知识的新内容。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指出了中国古代艺术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相当于南宗画风的诗不是诗中高品或正宗,而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画却是画中高品或正宗。”“诗原通画”、“诗画一律”,是艺术理论的基本常识,但是在同样的环境中,中国古代诗与画这两种姊妹艺术却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主流风格。何以会如此呢?一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南宗画风”的含义。因为就画坛而言,北宗画至明代已“微矣”,“南北宗论”出现后,清代…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诗与画本有无限渊源,古代许多艺术作品都是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古人认为,诗画本一律,诗为有声的画,画为无声的诗,因此中国古代的诗画作品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诗论与画论也有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之处。试从诗画艺术的创作论,本体论,和审美特征论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诗论与画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和西方的美学理论中,诗与画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普遍的关注.西方诗画美学的主流是强调二者的界限和各自的特征,中国美学则更强调诗与画的相似之处,并认为它们能够彼此渗透、互汲优点.我们试以莱辛和苏轼为代表来谈中西诗画美学,并对两者差异产生的原因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对诗与画的关系,西方与中国有各自的看法,西方主要以莱辛为代表,强调诗与画的差异;中国以苏轼为代表,继承了中国一贯的诗画融合观,提出诗画一律说。不同的诗画观背后是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各自诗画观的指引下,诗与画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诗歌与绘画关系密切,在唐代表现得尤为突出。无论是从诗与画的理论方面,还是从色彩运用、意境创造,依诗作画与赏画赋诗方面,都表现出诗歌与绘画创作的互相渗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艺术的美学原则,诗人画家都以此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目的,因而它已成为诗画创作的形式和标准。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与画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中国诗画的结合,自汉代开始露出端倪,至唐代渐成一种风尚,及至宋代已达到亲密无间和互通共融的地步。“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与画均是作者真诚的灵魂的颤动,它们各自通过语言情景和视觉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感染观者,引起观者的共鸣。 诗,是一种能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它是诗人用浸透感情  相似文献   

7.
一 诗与画的关系十分复杂,在西方,自古希腊时代起便倍受人们关注.在古希腊肘代,人们大多认为诗歌和绘画属于不同的门类.虽然亚里士多德在诗画同是模仿这一观点的基础上为两者找到了共通点,但这一观点并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8.
在《拉奥孔》中,莱辛将"丑"这一审美范畴作为划分诗画界限的一个切入点,认真地讨论了形式丑的问题。他从诗、画艺术不同的艺术理想、使用媒介和产生的心理效果等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了"丑可以入诗,却不能入画"的结论。虽然莱辛的讨论自始至终都只涉及形式丑,且对丑能否入画的判断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其对"丑可以入诗"的论述不但为我们探讨诗画界限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启蒙价值和美学意义,其方法论也闪烁着理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诗画相通指的是精神上的相通,是在意境上的相契。画不必求似,诗不可明指,如此达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从而产生一唱三叹,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0.
王维乃唐代山水诗画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开创了唐代文人画发展及兴盛的历史先河,同时,他将佛教禅学文化与诗歌艺术完美相结合,于诗歌文学中融入自己对于佛学禅宗思想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形成独树一帜、字字入禅的禅境诗。这意味着中国禅宗美学思想自唐代王维起开始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相似文献   

11.
读画     
中国画自古文脉相承,古有"读画"之称。画只有读,才得画中之寓意哲理,感受诗画的韵味。名画要如诗句一样去解读,去鉴赏。中国画是集诗、书、画、印于一炉的精深艺术,更要一一解读,认真欣赏才知其中味。  相似文献   

12.
宋代官方美术教育中,画院、画学和官工美术教育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但这一时期文人画教育兴起,其"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创作理念与画学、画院的教学相得益彰.文人画教育中的许多方法论对官方美术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官方美术教育起到了帮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徐晓鸿 《天风》2009,(8):30-31
献天马与题画诗 题画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奇葩,其方法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以抒发感情或画面的意境。画中题诗使得诗画互补,再加上印章,成为独特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宋徽宗的艺术生涯和花鸟画创作进行探讨,研究他作品中的诗画互文现象以及其背后的意义。采用文学与绘画的交互关系作为研究框架,通过对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解读其中的诗意绘画表达和画意文学表达,探讨诗画互文现象的意象共鸣和情感交融,同时探讨了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宋徽宗花鸟画中的诗画互文现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达,同时也展示了其对当时社会文化的深刻思考和见解。  相似文献   

15.
一、北宋诗画交融的时代背景 中国的诗与画在意境上是具有一致性的,绘画与诗歌的关系也具有很深的渊源.它们之间的联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从顾恺之、宗炳的绘画中我们便可以探知诗歌与绘画之间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诗画关系的渊源入手,着重从外部形式和内在统一分析了宋代诗画关系的融合,并探讨了关于宋代诗画融合的原因、内涵及美学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文道合一与诗乐合一——朱熹与邵雍文学本体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与邵雍是理学家中的代表人物,又是理学家中的重要诗人。在理学家中,邵雍诗数量最多,朱熹诗艺术水准最高。他们都提出自己的文学本体论。与朱熹过于谨严的"文道合一"的文学本体论不同,邵雍提出了"诗乐合一"的本体论主张。这是理学诗学观的两种重要理论形态,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一方面是理学流派差异性在文学思想上的体现,另一方面是理学家个性差异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无神论诗画     
科学与无神论的宣传,在我国广大农村还有极广阔的空间。早在1982年,山东省莘县教育局的同志们编写过一本小册子,小册子的内容切合农村实际,没有高深的道理,但语言朴实,很受农民朋友欢迎。我们现在以诗配画的形式发表王鲁同志编写的有关韵文。欢迎农民朋友和在农村工作的各级干部对我们这一形式提出批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竹石》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郑板桥描绘的竹子立于破裂的岩石之中的场景。郑板桥也像这石中之劲竹一样,刚正不阿,恪守本分,他的品行和追求更是完美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郑板桥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有独特见解,"诗、书、画"旷世而独立,世称"三绝",作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他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与他的为人是分不开的。郑板桥的诗、书、画无一不体现他的刚正品行,虽然他没有在仕途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在艺术上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的诗画创作与他生活的时代是分不开的,本文结合郑板桥的生活环境,艺术思想等方面,从用心求学与书画脱颖、为官清廉与诗画题材、广交真友与诗画风格等方面来说明郑板桥的诗画创作与他生活的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