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爱德华·霍珀作为美国20世纪重要的现实主义画家,以“旁观者”的视角描绘了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情绪。光影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在霍珀的画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霍珀擅长运用强烈的光影突出人物内心的冲突,从而揭示图像中人物内心的疏离感。围绕霍珀作品中光影表现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的“疏离”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2.
四格漫画是一种图像叙事的微缩形式,它包含了视觉叙事的各种关键因素,基于这种形式的叙事训练是动画设计教学中一种有效而且易于执行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实践模式。四格漫画设计是图像叙事设计思维素养的一种有效的锻炼形式,运用四格漫画作为微动画教学的叙事基础训练是一种符合图像思维逻辑的教学方式;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图像进行完整情节叙事,避免拖泥带水、重点不明等经常性的错误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初步学会完整把握一段情节的图像叙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幼儿美术创作以及教育需要遵循特定的文化语境。与此同时,艺术语言系统的核心载体是视觉图像语言,用图像符号的运动变化来叙事是其本质所在。其中的角色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物,甚至是抽象的几何形体,代表的都是人类自己的行为表演,也正因为如此角色才被赋予了生命力。由此,只有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引入"图像",才能改变幼儿美术教育的陈旧模式,使其符合创作自身的规律,更好地适应视觉文化的强势来袭。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图像时代,图像叙事成为瞩目的焦点。连环画(小人书)是文本叙事和图像叙事结合的完美形式。图像叙事围绕文本叙事展开,图像对部分文本的理解和绘画方式的呈现,使观者进行反复、特意的停顿和凝视,这种观看体验有助于抽象地理解和感悟文本叙事,同时又带来视觉美感的体验。采用一定的叙事技巧绘制出丰富的艺术形象,展现绘画艺术美感,这是连环画艺术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5.
油画《人生旅途》是19世纪早期美国哈德逊河画派画家托马斯·科尔的代表作。该作品结合寓言,呈现了科尔的人生观念。运用图像学方法论,结合艺术社会学,探讨了科尔个人际遇以及其所接受的哲学观对《人生旅途》叙事的影响。《人生旅途》作为美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尔前作《帝国历程》一致呈现出画家对于人类自身命运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画作《采薇图》是南宋著名画家李唐所作。《采薇图》的主题立意及绘画构图特色都能典型地代表了李唐的艺术风格。李唐作为从北宋到南宋的过渡画家,以及"南宋四家"中资历最老的画家,他所创造的绘画风格,为后期南宋时期的艺术风格创造了典范,成为后期模仿与创作的样本。从大山水到边角山水,从披麻皴、点子皴到斧劈皴,从人物形象的神仙化到人物的平凡化、叙事化都有李唐的影响于其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笔人物画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兴衰中,历经了出现、发展、高潮、低谷与复兴,尽管时代一直在发展变化,工笔人物画却从未断绝。从两千多年的中国绘画历史来看,工笔画是先于水墨画出现的,历代工笔人物画家在继承先人传统的同时融入了符合时代的艺术语言,进一步形成新的审美意识,使工笔人物画不断涌现出新的思潮,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时代在进步,工笔人物画这一画种也在成长,当代工笔人物画家赋予了工笔人物画新的色彩审美意识。文章通过分析、对比传统工笔人物画与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装饰色彩的运用,体现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在学习、借鉴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工笔人物画中发展出新的色彩语言,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受众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创立的理想社会,这一意象在不同媒介中得到不断丰富。而绘画则是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中的"桃花源"意象为题材,将文学符号转换为图像符号,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桃花源意象在新的媒介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内涵。具体表现在:文本与图像的呈现对"桃花源"意象发挥了"双向"锚定的功能,绘画对"桃花源"意象的单一呈现与连环叙事呈现带给观者不同的视觉冲击与自我想象,画家通过现实生活内容和趣味的转喻对"桃花源"意象进行自我赋意。  相似文献   

9.
许雪涛 《现代哲学》2011,(5):122-128
彰明《春秋》义旨是《公羊传》之鹄的,其中虽有详略不等的叙事,也都与义旨有关。基于随文作注和叙事本身的特点,何休在注解《公羊传》叙事的故言、故事、故义三个层面中,使用了若干方法,如提醒叙事结构、还原人物心理、补充传文、论证传文、结合经文书法见义、引经典印证传义等等,不仅使事件呈现得更为丰富和细腻,亦将事件所寓之义更清晰地展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10.
李公麟是北宋时期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画家,是使白描发生转折性变化的里程碑式人物。李公麟一生勤奋,绘画范围很广,创作中非常注重观察。他运用高度概括能力把曲直、轻重、刚柔等线条,组合成富有韵律的艺术形象,不愧为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1.
在两宋山水画点景人物中,有这么一类独立而又与众不同的人物——文士,文章通过对两宋山水画中点景的"文士"形象的考察,从中归纳出宋代画家塑造文士形象所遵循的恒定因素,如画中文士的装备、服饰、表情神态的塑造。这些恒定因素是构成文士身份的基础内容,也是不同时期的画家和赏画者所认可的共同内容。画家是将自己的形象幻化其中,充当一种情感补偿的功能,也塑造了山水的文人气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主题性绘画创作至今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保留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而且在当代语境下,也逐渐形成了多种叙事形态的共存态势。这种多元的格局表明,它是通过跨媒介和跨文化的方式实现的。立足于“跨界”的理论视角,探讨“跨媒介”叙事的现象,并解析语言叙事和图像叙事的本质和特征,从图像的流变和叙事形式的分化,对叙事取向、话语策略和风格意蕴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3.
斯坦利·斯宾塞爵士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是一位同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没有直接联系而又具有国际影响的画家,在立体主义和其他抽象风格盛行的20世纪上半叶,坚守着写实与叙事。斯宾塞还是20世纪难得一见的宗教题材的画家,与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目前,欧美艺术界关于他的研究论著逐渐增多。由于画家经历丰富、创作时间较长,在创作手法及风格上都有很多变化,国外学者们主要从图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加以研究。总体来说,国外的研究较国内深入,而国内学术界对其所知甚少,研究相对不足,主要以译文和期刊论文为主,内容也大多仅仅在介绍其个人生活经历,描述其重要作品,进行简单风格分析和图像描述,学术价值不高。文章用形式分析的方法研究斯宾塞在技法、构图上对拉斐尔前派及文艺复兴的艺术传统的继承,试图为理解斯宾塞提供一个角度,起到一个介绍、引进和初步研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梁楷是我国南宋著名画家,他不仅擅画佛道人物,亦能山水花鸟,是一位才华横溢成就卓著的大画家。但梁楷又同时是一位参禅的画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禅画作品,开创了我国大写意人物画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善于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这种叙事视角主要包括以故事中的人物的口吻叙事,以诗人的口吻讲述和以自传色彩的"我"叙述故事.有时,尽管诗人的叙事视角不是十分明确,但还是有一个隐含的诗人叙事者.狄金森诗歌的叙事视角有时还以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相结合叙事的形式以及以第三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口吻叙事.在这些情况下,诗人一般采用的是戏剧对话的叙事方式.狄金森丰富的叙事视角充分展现了她在诗歌叙事方面的卓越才能.  相似文献   

16.
在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不断开展的过程中,体现国家意志与民族精神的人物画创作,占据了重要地位,取得了骄人成果,同时也成为美术领域中重要的议题。在丰富多元的艺术环境中,画家们在面对各式内容题材的创作时,希望通过各自的艺术语言提升创作水平。在这一前提基础之上,文章通过对主题性人物画创作的思考,聚焦于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历史情境、思想情感等方面,展开对画家主体和艺术创作的深入探讨。艺术创作的独特性质与生动现实,要求画家主体体悟感知现实情境和客观物象,并由此引发艺术化的构思和表达,这样内容主题才得以与绘画创作相互交融,并进一步展现出真实而又动人的情感表达;同时,与人物与事件的客观真实不同,主题性人物创作始终围绕着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展开,但也亟需深入的体验与思考、深入与转化,才能够使主题性作品更加具有时代韵味,承载更多的情感寄托。  相似文献   

17.
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绘画作品中吸取了多种中国绘画元素,如中国卷轴画构图形式,中国印章、中国民间木版彩印,甚至把中国龙、关公图像引入到他的绘画作品中.这些吸收和借鉴,使他的作品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8.
山水画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着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在有限的取景和画纸上展示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在展现其审美追求的同时,也蕴含了画家本人的人生理想。山水画内容主要以山石、川流、树木的自然景观为主。除此之外,为了充实画面、丰富情感、渲染氛围,还会添之以房屋、人物、动物等,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点景人物在山水画中往往被画者赋予了自己当时的强烈情感以及人生追求,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青春绘本     
清河鱼 《思维与智慧》2009,(4):F0004-F0004
一位少女坐在阳台上.望着大海.心中想着刚刚离她远去的恋人。晚年的画家致力于以抽象的方式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主题则是恋人间的纠葛。画中建筑元素的使用表明。画家对这些手段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20.
犍陀罗佛传雕刻是研究印度早期佛教的重要图像文本。在印度特定的宗教文化语境中,犍陀罗佛传雕刻的视觉叙事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历史叙事,即以历史传说为依据,呈现佛陀的历史身份;第二种是俗化叙事,结合民间故事,致力于塑造佛陀的人格形象;第三种是神化叙事,汲取神话故事,致力于创造佛陀的神格形象。这三种视觉叙事模式所创造的佛陀形象有助于早期佛教在印度社会的传播和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