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吴冠中先生绘画作品中色彩语言的特点以及色彩构成。在绘画创作的不同时期,吴冠中先生作品的色彩变化都十分明显,而且,他大胆使用错觉美的色彩构成,应用抽象联想以及具象联想的色彩构成,将西方绘画的抽象观念与形式美理念融进画作之中,用于表现中国画的意境。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在色彩应用上摆脱了传统绘画的束缚,开辟了色彩应用的崭新道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西方绘画语言分析吴冠中绘画作品中的形式美。通过西方视觉的角度,从点线面来看中国画的形式美。对于中国现代艺术所做的贡献,通过独特的绘画语言,对形式美与抽象美的研究进行大力的支持和提倡。吴冠中开创了中国水墨画的现代性历史。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的艺术思想与实践成就可谓是举足轻重。他借鉴西方绘画技法,融合中国传统绘画,强调艺术创作要"美",要服务于人的精神与心灵。梳理吴冠中的艺术绘画作品可以发现,形式美一以贯之,但又不失传统,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韵味与情调。文章围绕吴冠中的艺术作品,探究其形式美特点,并就其形成因素展开挖掘。  相似文献   

4.
日本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学者高桥敷先生,在他《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曾详细记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高桥敷先生在秘鲁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曾与一对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比邻而居。有一天,这对夫妇的小儿子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高桥先生的家门上,一块花玻璃被打碎了。  相似文献   

5.
太极与现代舞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但是前者的形韵与后者的舞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契合之处。《你好陌生》作为李超导演的代表作,充分地展现了现代舞与太极之间的艺术联系。不仅展现了太极文化之精妙以及现代舞艺术之优美,更是触发了人们心中的思绪与情怀,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现代艺术,甚至包括对于生活本质、社交关系的深思。  相似文献   

6.
吴冠中是20世纪后半叶当代中国一位有着杰出贡献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在复杂和变迁的文化环境中,他亲历了中西文化相互激烈碰撞的过程,他始终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吸收运用西方艺术,创造了中西绘画意蕴贯通融合的独特成果和崭新经验,致力于走出一条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的道路。吴冠中先生以实践者和思考者的双倍努力  相似文献   

7.
石涛是清代杰出的中国画大师,擅长山水画,同时也擅长诗文和中国画的其他绘画种类,人们将他誉为扬州画派的鼻祖。他创作的绘画理论专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得到了后人很高的评价,这也就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画论家,该书道出了许多画家不传之法。近代的著名画家傅抱石、张大千、郑拙庐、吴冠中、黄宾虹等大师都对石涛的这本书产生了异常浓厚的兴趣,韩林德在《石涛与画语录研究》中指出,"《画语录》发前人所未发提出一画论……开创了中国绘画美学的新局面"。这些专家学者也就系统地总结了石涛的绘画理论。  相似文献   

8.
吴冠中师法自然,学贯中西,竭力打造民族特色,彰显了一位合格艺术者的风范。文章着重探讨吴冠中绘画中形式美的形成和表现方法,通过对吴冠中绘画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体会其作品中的独特意境和由点线面组合、设计构成带来的形式美感,为今后的创作提供方向和灵感。  相似文献   

9.
气,从物理层面看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从精神层面看则是一种精神状态,从医学上来看气又是一种病状,比如:气虚、湿气……而韵这个字本身就具有舒适雅致和谐的含义。古代的名人志士则用气韵来表现和评赏绘画的意境(见于各种画论之中)。对于儒雅端庄的文人来说,气韵是尤为重要的,气韵在南朝画家谢赫《古话品录》中首次作为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谢赫六法中的最高的准则和第一标准出现,这一条准则对于后世的绘画创作和品评标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类的进步,中国画的不断发展,气韵仍然作为创作和品评中国画的标准在中国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将通过分析气韵在中国画中的作用,展现中国画艺术独特的语言和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0.
作为年轻的摄影艺术,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具有悠久历史的绘画的浸染.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说过:"美术和摄影不仅是同院邻居,而且现在是结成新的亲家了.超级现实主义绘画大量吸收了摄影的手法,摄影又在吸收油画及水墨大写意的手法,你吸取我的,我吸取你的."回顾摄影史,摄影与绘画的关系总是割不断理还乱.  相似文献   

11.
从吴冠中的水墨紫藤入手,理解吴冠中美学、绘画思想的变化。通过对吴冠中作品的市场分析,理顺艺术品价值和艺术市场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吴冠中注重对点、线、面和黑、白、灰等绘画语言的研究,是一位主张形式美的画家.他强调中西绘画要融合互补,并提出了油画要民族化和中国画要现代化的观点.把油画中色彩、块面、光感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中,把中国画的意境美运用到油画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3.
《画里阴晴》犹如一篇倒叙的文章,大半篇幅都是作者吴冠中在介绍自己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探索的一些心得和经验的分享。又有中西两方一些任吴冠中学画时对他影响甚深的名师和画家。原来,吴冠中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同留学。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进修油画。受到梵高、尤脱利罗、德加等西方大师的启发和影响。先后在中西两家的学习经历影响和造就了作者日后油画创新的方向和风格。  相似文献   

14.
音乐作品《飞天》展示了中国音乐艺术的精髓,它从字韵,腔韵、气韵、情韵四方面所表现出的艺术美,再现了中国民族艺术的魅力,突出表现了中国音乐所特有的神韵美。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的文字、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音乐之美,具有浓厚的东方神韵,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艺术之神韵美,与中国传统的美学不可分;而美学与自然哲学又是相联的。 一、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自然哲学 在中国先秦时期,美学已具雏型,概括说有: 一是儒家学派。儒家重现实,以充实为美。孔子提出“里仁为美”(《论语·里仁》),认为邻里有仁德,即是美。孔子所说的美,是道德上完满、和谐之美。荀子则提出:“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荀子·功学》)。既然,“不全”“不粹”不可称之为美,则“完全”、“精粹”才是  相似文献   

16.
严滩问答是王阳明生前最后一次重要的论学,但学界对于严滩在何处这一基本问题却莫衷一是,或以为在富阳,或以为即桐庐七里濑,本文考证出严滩即严陵濑,在桐庐县西三十五里,前人之说皆误。王阳明《次谦之韵》一诗是对邹守益《赠阳明先生》的唱和之作,《王文成公全书》将此诗排在嘉靖二年浮峰诸作之前,很容易让读者以为,它们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受其影响,后来论者将《赠阳明先生》与《次谦之韵》二诗均系于嘉靖二年。本文考证出《次谦之韵》实际写于嘉靖三年八月间。  相似文献   

17.
画界通常认为,只有中国绘画讲究虚实相生,西方绘画中缺乏对这一美学原则的认识和应用。从中西方绘画的技巧层面和语义层面上进行深入地分析比较,表明“虚实”这一审美概念并非中国绘画的专利,而是东西方绘画所共享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8.
吴冠中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也是一位著述颇丰的散文家。20世纪70年代之后吴冠中的创作主要以水墨为主,而江南水乡系列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水墨创作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吴冠中之所以钟情于江南水乡这一题材,跟他早期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分析江南水乡系列水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吴冠中的思想和绘画哲学。  相似文献   

19.
谈到连绵词,往往有人把双声迭韵看作它的一个特点。如河南师范大学贾传棠同志编制的《现代汉语语法简表》,在联绵词的“特点及功能”栏内就这样写道:“大多是古今汉语通用,非双声则迭韵,或由双声迭韵变音而来,有增强语言音乐美、节奏感的作用。”有的人甚至把双声迭韵看作联绵词的标志。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给六年制重点中学编的《文言读本》,在《通义训》这篇知识短文中就这样写道:“不要把双声迭韵词分开解释”,因为“这些词虽然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但是,它的词义只是由这两个合在一起的字音来表示,而不是两  相似文献   

20.
一、20世纪著名学者对戴震哲学形上学追求的评价 作为清代皖派考据学之大师,戴震学术之精髓在同时代人的眼中乃在于文字、训诂、音 韵之学,而其哲学思想只有弟子洪榜、同时代的史学家章学诚等少数人有所认识。20世纪 以降,伴随着西方学术范式的输入,学者们开始对其哲学思想的价值进行发掘。最先发掘戴 震哲学思想的人物当推章太炎先生。太炎先生在《说林》、《释戴》、《清儒》等一系列文 章中,多次肯定了戴震的反理学思想,认为清代"叔世有大儒二人,一曰颜元,再曰戴 震……戴君道性善,为孟轲之徒;持术虽异,悉推本于晚周大师,近校宋儒为得真" (《说林》上)。之后,梁启超、胡适等人从不同侧面发掘戴震哲学思想的价值。如梁启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