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寿图像是生成于传统文化沃壤之中的一种传承有序的民俗艺术样式。历经长期的发展,该图像在传达祝寿主旨的同时,以也会有寓意的衍生和延伸,表达了国人对福寿观的多元理解。而在传统社会"多子多福"的家庭幸福观影响下,祝寿图像中同样潜含着国人对"后繁"的心理诉求。实际上,这也是在图像中将个体生命延续的愿望与家族、宗族血脉延续之吉意有机结合的重要凭证。  相似文献   

2.
祝寿图像是指在传统社会中形成,主要应用于祝寿场域,以祝颂寿主延寿、增福、纳祥为主题的图像。可见祝寿图像主要的功能是人生礼俗的一种载体,更是祝寿礼俗与生命信仰、孝道伦理等结合的视觉图像样式。因此对于祝寿图像的界定与分类,不能只做简单的审美或民俗分析,也应认识到它的文化应用与社会功能,进而解识潜含其中的文化深意,以及该图像所折射出的国人生命态度、文化心理与福寿观念等,以便理性认知祝寿图像的生成、应用与传承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徽派建筑装饰艺术代表的徽州砖雕艺术,表现题材多来源于徽州地区民俗、民间文化,是徽州地区民俗、民间文化的具体物化,同时折射出徽州人民古朴素雅之家风。徽州砖雕作品中有不同的"图式"主题,对"图式"主题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初步解读,在分析徽州砖雕"图式"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基础之上,重点诠释徽州砖雕"图式"内容与徽州家风传承之关系,并探讨其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学的特性,又具有强烈的感情因素。社会学与心理学都不可能彻底解释这种现象,社会心理学应构成一门独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既研究大集团的心理,也研究小集团的心理。社会心理虽然有反映社会存在的一方面,但是还有“实践的”方面;前者即表象与概念,构成公共意识的特殊内容,后者即意志与感情、行为与行动,构成社会心理的特殊内容;后者比前者更活跃,更不稳定。艺术反映的特殊对象正是社会心理。艺术中刻画的人物的心理体现着整整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心理。这种社会心理是复杂的,充满了矛盾的。某一阶级的思想体系大体上是同其社会心理吻合的,但两者之间也有不吻合的地方。同思想体系相比,社会心理表现出三个特征:自发性;多样性和易变性;非系统化和非概念化。思想体系与社会心理构成社会意识,它体现着社会精神生活的整体。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传统民间美术中,那些位列仙班的神祗人物往往会吸收古代民俗信仰、国人生存意愿、大众审美理念等多方面有益元素以呈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从而塑造和产生出独立于传统道释人物造型之外属于民间信仰中民众膜拜的"万应之神"。畅行数百年的"皖北三绝"中的天长天官画与灵璧钟馗画结合了民间木版年画、门神画等相关艺术类型的表现特征,如此在不同地域的民间绘画中赏析神祗的艺术表现,及其背后的民间俗信便会对当地民间愿景、民俗审美情感以及民间绘画艺术的理解与挖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山西河津地区的剪纸艺术是山西民间剪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毅从小受黄河文化熏陶,积年累月对剪纸的创作和收集受到研究民俗剪纸的专家认可,也受到了各阶层人们的喜爱。文章选取他的民俗系列作品"河东信俗"之上大梁从构图、造型、色彩等艺术特征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的作品继承了朴素的民俗剪纸传统,更有突破性和创新性的一面,他为传统民俗剪纸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民俗剪纸在他手中传承发展并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7.
民俗艺术的认知既是一个接触性的实践过程,又是一个主体与客体在互动中的心理生成和概念整合过程。其认知方式包括闻见式、体验式、习得式、调研式等,表现出感性与理性、分散与综合、具象与抽象交并的认知规律。民俗艺术的认知特征,可从精神传统与群体智慧、民族性与地方性、心理哲理与物理事理、传承传播与整合变异、符号解码与内涵释读等方面做出概括。  相似文献   

8.
艺术接受不是一个被动和胁迫的行为,它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倾向性。审美主体的情感重构、创作精神、情感共鸣与审美超越等,共同构成了艺术接受活动中的阐释要素,指导和引领欣赏者深层把握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涵,构建起艺术活动中"体验—创作—反馈—接纳"的循环模式,完善了艺术活动的整体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正>瑶池会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涵。宋代之后以之为主题的绘画作品逐渐增多,逐渐演变为民间世俗吉祥文化的主题,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道教民间化的历程。瑶池是道教传说中西王母所居住的地方,位于昆仑山上。传说每年农历八月初八日,西王母娘娘专门在瑶池设蟠桃盛会,瑶池大会盛大而庄严,各路神仙向西王母祝寿。瑶池会的传说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的典籍《列子·周穆王》上就曾记载:“甲子,天子(周穆王)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壁以见西王母。……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南北朝时所出的《汉武帝内传》,则有西王母往见汉武帝,并赠仙桃四枚的传说。  相似文献   

10.
正武强年画是流行于华北一带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县而得名。据现存资料记载,武强年画产生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500多年。年画用直观的艺术形式,生动地、多层次地再现了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符号艺术、宗教、文学等方面体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民俗现象与时代流变,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百姓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心理,可谓是各地民风民俗的"图画记录"。  相似文献   

11.
医学人类学试图用心理-生理-社会的"总体"的身体,作为沟通个人与他者、个体与社会整体的中介。通过梳理医学人类学经典民族志,讨论了身体边界的象征性和符号化,权力、等级、族群、阶层等社会边界的"具身化",以及社会历史变迁在身体上的投射。21世纪以来,医学人类学通过一系列反思,试图超越身体的边界,达到革新社会范畴和社会秩序的目的,给社会和个人注入更多活力。其研究路径可总结为: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的身体观-引入异民族文化和视角-拓展和更新现代医疗观念。  相似文献   

12.
王一亭将《无量寿佛》这种传统文人"不如清玩"的宗教题材作为祝寿作品赠于书画同道,由此可以窥视民国年间对于传统审美中"清雅""清玩"的颠覆。这其中既有他自身的佛教情缘,也与民国年间的国画改革有关。他摆脱了传统文人清高自诩的艺术品味,也没有选择清末流行的"梅兰竹菊"题材,而是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无量寿佛》,创造出极具个性的艺术面貌,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俗则雅",和吴昌硕火红的"寿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笔墨上他借鉴了吴昌硕等画家浑厚苍劲的金石笔法,在佛像造型上可能受到南宋禅僧绘画中简古风格的影响,使其作品不仅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也充满了民国时期提倡艺术个性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3.
赵盟 《美与时代》2014,(8):73-74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选址和空间布局上,同时也体现在建筑装饰装修审美和民俗民风等方面。中国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民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通过阐述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行为和文化渊源,分析湖南传统民居在体现古代“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思想、装饰艺术式样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民俗传统、体现生活情趣等方面的装饰审美文化内涵。指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们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就有以干支纪年的传统,而在中国漫长的民间美术发展史上,十二生肖便成为依附在年节民俗中常常出现的主题,居于十二生肖之首的鼠的形象自然成为民间艺人们喜闻乐见的创作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迁,鼠的形象的艺术表达方式越发丰富多样。在创作生肖鼠的过程中,先选取几种以鼠的形象为题材的年画、剪纸、邮票等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特点分析,再取材于"东巴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十二生肖"中鼠形象为艺术原型,以木雕为艺术表达方式来塑造生肖鼠的形象,有利于促进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推广和普及,民俗艺术在多个领域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平面设计中运用民俗艺术不但可以使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得到提升,设计人员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艺术、更加全面地掌握民俗艺术、更加深入地研究民俗艺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民俗艺术符号可以促进抽象造型的发展,可以在平面设计中构建民俗艺术符号模型,还可以把民俗艺术符号与平面设计结构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对当下中国本土财富阶层的生存状况及自身的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指出中国新贵目前对财富有很强烈的不安全心理,而这种不安,既来源于对社会现状的个人感受,也包括受中国传统意识中"仇富"心理的影响。主流媒体在对财富阶层的报道中经常采取所谓的"单面策略",将其作为一个商业群体关注,尤其强调其创业过程中社会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同个人机遇与成功之间密切联系;而很少将其作为一个生活群体加以平实和真实的报道。而多数大众传媒在处理关于财富人群的议题时,不仅显示出多面性,而且往往形成片面的折射甚至歪曲,造成这一群体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异化。  相似文献   

17.
杨朝晖 《美与时代》2006,(11):25-27
民俗心理,是指一定人类群体中蕴含的一种较稳定的习俗意识定势。它是民俗生活相在人们头脑中循环往复潜留下来的心理意识,经过历史的传承而逐步形成的。所谓民俗心理结构,就是这种心智的构成。人类可以在民俗心理结构的影响下,有意识地对艺术思维进行规范、导向和控制,对民俗意象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8.
沈利华 《学海》2005,1(5):141-146
在中国民间诸神中,灶神掌管着人间生杀、祸福大权,人们对之产生敬畏感,又由敬畏而"媚灶"、"谢灶",巴结、贿赂灶神,以达到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功利目的.祭灶旧俗现在虽渐趋消亡,但作为它的伴随物的民俗心理依然顽强地存在着.社会文化心理较为复杂,对民俗心理的变革,本质上就是对人的改造,亦即对国民性的改造.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20,(4)
正水月观音自诞生起便成为画师、工匠们热衷于表现的对象,水月观音图像也因此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并广泛流传开来。对于水月观音,学界很早就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研究者的关注点多在水月观音的起源及文化意涵。图像艺术方面的研究,也主要立足于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北方石窟,对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风俗画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社会上层阶级出于"礼失而求诸野"、粉饰太平的目的,同中下层百姓在物质要求得到一定满足时转向对文化艺术欣赏需求的大文化氛围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并以其自身观照社会民风民俗的绘画内容和丰富的绘画风格对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个社会在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对一般历史的记忆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风俗画给我们提供了不同于文字记录的直观的了解历史和社会风貌的途径,同时也在艺术绘画史上极大地扩展了艺术的表现范围和表现能力,成为最贴近生活,贴近普通百姓欣赏和审美需求的绘画形式。而风俗画创作内容的社会性、人民性正是当今绘画创作发展的方向之一。画家们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关注这些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用更加贴近生活的艺术方式去记录这些富有民族精神的文化,营造一个更加绚烂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艺术表现语言的多样化让世人看到更加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