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罪"的观念对于西方文化传统影响很深,西方思想史上形成了以"原罪"为本的救赎伦理思想。"原罪"思想融入在西方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罪感型"文化,这在西方各种社会制度中都有体现。一"原罪"是基督宗教的重要教义,也是圣经伦理思想的重要前提。《旧约全书·创世纪》中说,上帝耶和华依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并建造了  相似文献   

2.
文化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过西方节日,尤其是圣诞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基于保护传统文化的思量,抵制"洋节"的行为在各地频频发生。通过分析"洋节热"现象的成因、中国式洋节的内涵和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以期在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找寻"平衡点",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讨论道教中国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传统来理解道教,正确认识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我个人的研究,恐怕也是最古老的那部分。众所周知,关于这点,中国传统上本来就是这么主张的。中国古代讲儒释道"三教",这个"教"与西方对宗教所理解的"教"有所不同,意思主要是"教化之道"。提到中国的宗教,  相似文献   

4.
由于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中西传统人生观教育方法在发展的基本趋势上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而在具体方法层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相异之处。中西传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都注重"因材施教";都强调"知行合一";都重视"学科渗透式教育"。中西传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西方重"宗教化",中国重"世俗化";西方重"心理疏导",中国重"行为引导";中国重"反求诸己",西方重"外在拯救";中国重"正己而令他",西方重"正他而树己"。  相似文献   

5.
老上海是当时中国的工商业中心,工业发达,商贸繁荣,号称"东方巴黎"。1843年上海开埠,西方资本的进入使上海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洋车、洋房、洋火等"洋"物及各种形形色色的娱乐形式深入到国民生活各个部分,由这些物质所象征的"摩登"文化慢慢地把这个城市变成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一个联络中国文化与西方国家文化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上海老品牌的形象也慢慢地"摩登"化,纵观上海老品牌的形象发展也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单元到多元的不断变化前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18世纪在英国出现的"如画"风格成为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当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园林景观概念,许多欧洲国家也受此影响。"如画"风格的造园手法体现出人们更加向往如同风景画一般的景色。而有别于西方的"如画",中国在传统园林设计中更倾向于"入画",这也是因为不同地区在文化上存在差异性。因此以西方的"如画"去评判中国的园林是十分片面的;相比"如画","入画"更适合评价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关注文化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流动、作用与影响。我们将马克思"世界文学观"放在世界文化史中考察,发现其有三种模式:西方为主体的跨文化模式;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交互模式;间性文化共同体模式。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对传统文脉采取批判性继承,对异国文化采用开放式借鉴,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处在两种张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张力)结构之中,处于两种张力中的文化主体面临文化招损和文化受益的价值抉择。中华文化既受惠于世界文化又要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是文化"全球本土化"的中国实践。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变迁一般由两种因素促成,即传统内部不断完善的自身要求和外来传统的影响.自19世纪末以后,随着西方的军事和经济强势而产生的文化上的扩张,使得中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彻底地反思自己的文化,反思的新坐标就是西方文化.而"哲学"作为西方学术体制中的核心部分,成为中国人整理传统、反思传统的重要出发点.尽管在以经、史、子、集的知识传统中,从未有过"哲学"这样的知识系统,但我们不但接受了这样的系统,而且还努力使自己的文化适应这样的系统.无论是严复还是王国维,他们都认为中国思想中缺乏纯粹的哲学趣味,缺乏严密的逻辑背景,这是中国落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实验性水墨出现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它在"85美术新潮"影响下应运而生。因此从实验水墨中可以捕捉到西方文化的种种印记,同时还可以借由实验水墨向我国优秀的传统进行发问。通常情况下,实验水墨中的很大一部分作品与西方现代艺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气息、氛围以及较为复杂的当代情怀,因此这也就表明加强对实验性水墨同当代文化的研究,对于我国文化等方面的传承是十分重要的。对当代文化和实验性水墨的问题进行分析,能够推动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中国表现性油画是东西方艺术不断碰撞交融产生的众多绘画形式中的一种。源于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意象",强调"情"与"景"的统一,其包含的审美观念始终贯彻于中国油画的创作。中国表现性油画受到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等不同程度影响,它落实于本土继承了传统国画所运用的平面语言与水墨写意,并且融合了西方表现主义重个性、提倡情感与精神宣泄的绘画表达。当今世界全球化、一体化是主流发展的方向,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除了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观念与科技成果,保留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至关重要。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人的个性发扬,对指引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超越后现代性:神圣文化和世俗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可能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文化传统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传统,而是不同民族和时代传统的集合。比如,它包括拉丁民族、盎格鲁一萨克逊民族和北欧日耳曼民族的传统,也包括希腊文化、中世纪基督教、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些划时代的传统。我之所以首先强调西方文化传统的复合性,乃是有感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整体主义倾向而发的。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是两个整体,两者的同异可用一个或几个本质特征来概括。实际上,属于“西方文化”范畴的大大小小传统之间的差异或许比中西文化的整体差异还要大。在这种情况下,整体主义、本质主义的比较方式难免要…  相似文献   

12.
钱庆 《美与时代》2013,(2):103-105
海派文化由来已久,充满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商业色彩,是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月份牌年画作为海派文化的一种绘画形式,记录了我们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生活背景,阐述了当时的文化内涵。"月份牌"是民国海派文化的历史见证,是散发着浓郁海派文化气息的老上海年画,它将西方设计艺术与我国传统文化相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力的增强,人们的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意识有所提高,关注和保护民族的文化遗产成为一股涌动的潮流,这时新民间艺术便应运而生。新民间艺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抵御西方"文化殖民"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它对于中国的艺术和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以及增强年轻人的民族自尊心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赵复雄 《美与时代》2005,(10):43-4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发展迅猛,都市和小区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从布局到样式越来越"欧化",尽管宣传单上还标榜着"回归自然"、"品味文化"等口号,可实际上却给人多少有些貌合神离之感.有些即使"仿古",也似乎体现不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
<正>同中国文化传统一样,儒学在近代以来走过了坎坷曲折的历程。1840年后,中国文化传统经历了西方文化自器物而制度而精神理念的全幅冲击,儒学一度被挞伐得体无完肤、奄奄一息,以致于某些西方汉学家甚至认定儒学已成为只能收藏于博物馆的"古玩"。  相似文献   

16.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集体主义思想首先遭遇了西方个人主义的否定,接着它吸纳个人主义个性解放的积极内涵,完成了由传统的宗法集体主义向着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但经过脱胎换骨的浴火重生,守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本位"的价值观,也为中国传统集体主义向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诗性"与"思性"的区分,是西方二元思维的产物,与西方反思传统思维的现代思潮密切相关。受西方文化思潮与思维方式影响,中国诗学思维研究大量借用西方"诗性思维"和"思性思维"的概念,给中国诗学思维研究造成干扰。中国诗学思维研究应当走出一条区别于西方汉学的研究中国诗学思维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辞源及其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争论,试图说明两点:第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整个演变史上的一个发展阶段,或者说是一种特殊形态;第二,这种形态的特殊性在于它主要是对社会变迁的文化一哲学反思和批判。从形态演变的角度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应该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也不需要把它排斥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谱系之外。这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名份问题,而是关系着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狄百瑞是西方"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狄氏一生努力推动并促成了美国中国学对中国思想系统内部概念的研究,将中国传统思想引入西方乃至世界视野,提升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狄百瑞的"新儒家"思想体系与现代性息息相关,现代政治运动与思潮是狄百瑞学术研究的根本推动力;狄百瑞对中国传统进行研究,促成符合现代性观念的中国传统人文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兼容、统一,最终落脚于解决世界范围的现代性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在西方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一种重要的文化与思想动力,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158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掀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学西渐"的序幕。他把儒家学说与基督教义相联系,认为"儒家这一教派的最终目的和总的意图是国内的太平和秩序。他们也期待家庭的经济安全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全符合良心的光明和基督教的真理"[1]。利玛窦的介绍使西方人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