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刺绣与绘画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受其直接影响。具有悠久历史的吴地刺绣历经朝代更替,在文人画风影响下不断推动着技艺针法、绣稿、题材的演进,形成了不同的刺绣风格。在宋代以来"崇文抑武"的社会大环境下,吴地富裕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文化土壤使得文人汇聚、画派纷呈,出现了"画绣"并开拓了欣赏品与日用品平行发展的状况,至明代时,苏绣形成了"精细雅洁"的风格特征。可见,文人画风对吴地刺绣形成自身风格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沈寿是一位绣女,她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绣女,而是苏绣近代史上一位出类拔萃的苏绣艺术家,她为苏绣的复兴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美名蜚声中国刺绣艺坛,其作品震惊海外,被我国近代实业家张謇称为"世界美术家"。沈寿原名沈云芝,字雪君,号雪宧,别号天香阁主。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芝绣了《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等八幅"仿真绣"作品祝寿。慈禧惊为绝世神品,随即懿  相似文献   

3.
苏绣起源于苏州,具有悠远的历史和浓厚的吴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以细腻的表现手法、秀丽的图案而闻名于世,并以独特的文化底蕴驰名中外。吴地苏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既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又与精神文化密不可分,与民间风俗等文化现象相互交融,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界首刺绣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艺术特色鲜明,既兼具苏绣的精细雅洁和湘绣的豪放浓郁,又具有粤绣的繁而不乱和蜀绣的丰富变化,是江淮大地民间艺术的代表。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营造充满本土特色与人文性特征的室内空间,可谓目前设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梳理界首刺绣的艺术特色,分析其生存现状以及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并从室内设计中的空间界面设计、软装设计、家具及陈设用品设计三个方面展开,探究界首刺绣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为界首刺绣艺术的活态发展和丰富现代室内设计的语言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作为文化表达的苏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绣居中国"四大名绣"之首,具有"精、细、雅、洁"的风格特点,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在当代,苏绣技艺不断推陈出新,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在经济效益的发展、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创新技术发展的互动中,苏绣的设计创造、生产工艺和艺术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苏绣最具魅力的是她的精细雅洁、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以及无与伦比的丝顺柔滑和创造潜力无限的人文情结.  相似文献   

6.
正墨西哥总统培尼亚和夫人里韦拉来华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我国政府将一幅苏绣作为国礼郑重相赠。总统夫妇收到礼物后异常欣喜和吃惊,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刺绣作品,他们睁大眼睛仔细欣赏后不由得齐声赞叹:"天呐,这太不可思议了!"这幅作品就是著名苏绣大师姚建萍专为墨西哥总统访华而创作的人物肖像《培尼亚和里韦拉》。  相似文献   

7.
乱针绣,是杨守玉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我国几千年传统刺绣的重大突破,是创始人在全新文化资源和思维状态下产生的观念突破和技术突破。通过将常州乱针绣与苏绣、与素描油画比较,突出乱针绣的特别之处,从而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乱针绣。  相似文献   

8.
"非遗"技艺的设计转化,是向文化创意产品转换的桥梁,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结合刺绣技法与花丝工艺,对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吉祥图符进行再设计,把创新设计与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相结合,探索刺绣与花丝工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型,使刺绣与花丝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创新,在日常生活中焕发新颜。  相似文献   

9.
绣画由中国刺绣与中国文人书画相结合而产生,由此形成的绣画文化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韩希孟、沈寿两位刺绣大师的刺绣生涯探寻促使中国绣画文化形成的深层次的原因,对研究中国刺绣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虚谷,本姓朱,名怀仁。安徽新安(今歙县)人,后移居江苏扬州。虚谷法名虚白,号紫阳山人、倦鹤。他常常于扬州、苏州、上海之间往返,被称为"海派"画家,与吴昌硕、任伯年并称为"海上三杰"。通过用综合的角度对其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探究,挖掘作品艺术特征、艺术魅力,还原艺术价值,加强对国画大师及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与传承。  相似文献   

11.
苏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以"精、细、雅、净"的风格传承和发展了两千多年。苏绣纹样在中式女装中既有直接应用又有创新应用。这一运用既能审视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服装设计风格,同时又充分体现苏绣的设计和艺术价值,使之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2.
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因其产于川两平原古蜀国,因此被称作蜀绣,也叫“川绣”。 蜀绣产于四川成都地区,并以成都为中心。成都地区因其自然条件优越,盛产丝帛,因此蜀绣的制作“冠于天下”,清代道光年间,成都的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最为著名,刺绣手工作坊有八九十家。此外其产地也集中于四川重庆、绵阳、温江、郫县等地。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书画元素"是扬州土特产食品包装上的常见内容。但是,近年来,一些扬州土特产食品包装在运用"中国书画元素"时不断地寻求创新和突破,呈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这些创新与努力说明,艺术设计领域对待传统艺术文化的观念的转变,不再是简单的消费,而是正视、突破文化断层,努力挖掘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促进传统与现代中国艺术文化的交流,实现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这种探索正在促进"中国风"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的形成,也必将实现中国特色文化的又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14.
"瑶族刺绣"是粤北乳源县过山瑶地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展现了瑶民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生产的冲击,瑶族传统服饰逐步汉化,瑶族刺绣文化也处于濒危失传的边缘。以乳源过山瑶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性保护为先导,挖掘瑶绣艺术遗产丰富的文化历史性传承特征,拓展民族艺术文化内涵的研究领域,寻找有效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方式,促进连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扬州剪纸风格独特,可谓是中国南方剪纸的杰出代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扬州剪纸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并以其精美绝伦的技艺获得了世人的赞许,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张永寿、张秀芳、熊崇荣等剪纸大师们多次赴海外进行剪纸教学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国艺术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杰出代表。"国际剪纸班"等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扬州剪纸的海外教学。扬州剪纸在海外的成功传播和教学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传播,也带来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扬州漆艺家具在扬州漆器艺术中是一种典型的传统形式,通常用中国传统美术纹样作装饰,这些纹样有"装饰性、审美性、象征性、交流性"的特点,赋予了扬州漆艺家具民族文化的内涵,成为扬州漆艺家具创新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正仙鹤寺也反映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清真寺建筑的中国化特色,对于今天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挖掘。仙鹤寺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伊斯兰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极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历史上,江苏扬州是中国与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讫点。早在唐代,扬州就已经是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在宋代,更成为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所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当时很多穆斯林侨居扬州经商,并在此建立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仙鹤寺。  相似文献   

18.
南京绒花与扬州绒花的真假风波,让扬州绒花饱受争议,其实二者皆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绒花制作技艺"的成果。如何提高扬州绒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社会大众对扬州绒花的关注度,找到扬州绒花的创新生成方式,在创新的同时守住传统的魅力,这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更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名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扬州绒花,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之下,中国紧跟时代的发展,习总书记也提出新的指导思想中国梦。中国梦作为新一代人的伟大梦想,是要弘扬中国精神、民族文化,使文化大花园百花齐放。在新时代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就一定会带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真正繁荣。扬州剪纸的民族特征为伟大的中国梦奠定文化基础,充实文化底蕴,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让中国梦的主题与扬州剪纸艺术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深入地挖掘出扬州剪纸的制作步骤及制作技巧,提升扬州剪纸的文化底蕴,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扬州剪纸独特的魅力;另一方面可以将伟大崇高的中国梦融入剪纸艺术中同时赋予扬州剪纸艺术新的内涵,这是扬州继承与发展的一大出路。扬州剪纸虽然历史悠久,但如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做工精细却缺乏创新性,总是剪一些习惯性的题材,如花卉、人物,极少有中心的意义。2002年中国剪纸博物馆在扬州落成,为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003年政府对其进行了抢救工作,出版了《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剪纸艺术虽然有了转机,但仍然非常的危险。2006年扬州剪纸艺术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更加有利于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隋唐以来,扬州成了唐宋时期伊斯兰教传入我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元代既是中国伊斯兰教大发展时期,也是扬州穆斯林活动空前活跃时期,他们在扬州的政治、经济、宗教和世俗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扬州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处,加之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因此成为东南沿海伊斯兰教向外幅射的重镇。南京、镇江、上海等地的伊斯兰教传入与发展都与扬州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