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觉是心理学名词,是其他一切心理想象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其他一切心理现象。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就要引导他们进入绘画语言语境的思维之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会调动学生绘画感觉的倾向,使绘画感觉有一定的方向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艺术法则,对于学生绘画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感觉"与自身心情心态关系密切。所谓的天赋和感觉是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写实实践来支撑的,是经验的积累和艺术修养的升华。  相似文献   

2.
基础造型是重要的绘画基本功,是保证绘画作品画面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控制好基础造型,才能切实提升绘画水平,尤其是在具象水彩画创作中更应该用好造型基础,这是对绘画创作的坚守,也是对画家自身的艺术感觉的认同和肯定。中国水彩画应该在融入中国元素的同时处理好基础造型,才能走出瓶颈,使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水彩画得到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艺术观念视觉化的设计,始终不能忽视对素描造型能力的培养。设计素描造型能力仍被视为现代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文章从设计素描与绘画素描、设计素描与"三大构成"、设计素描与艺术设计、设计素描与教学功底四个方面对现代设计素描的教学语境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西方绘画长期的发展,致使在绘画造型语言上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性。"镜像"可以说是西方绘画造型语言的一大特点,目的是为了达到对视觉效果的追求。而"物感"则是东方绘画造型的一例典型,是为了实现感官体验的把握。两者虽然都是将客观事物作为生成艺术"感应"和"提炼"的形象素材,事实上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此,要更好地了解中西绘画的形象造型,需准确掌握两者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线造型在线条艺术中作为基础,是搜集和积累素材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线造型教学作为最基础的部分,是学生最简单和最直接表现自我的一种绘画语言。在线造型的教学中要认识到线造型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和作用,把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线造型的教学让学生在绘画中感受美术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分析意象绘画中的心理元素不仅对绘画风格流派的解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意象绘画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不同的艺术主张的意象绘画中,观念、审美和心理元素在不同的风格流派画面中的运用和表现各有偏重。心理意象绘画就是把主观的认知、情感经验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的绘画。心理意象绘画可以大概分两类:"我想"与"我感觉"。"我想"主要体现在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中,"我感觉"主要体现在表现主义绘画中。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探讨了中西绘画的意象造型的相关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绘画意象造型以及西方绘画意象造型各自的突出特征,然后对于中西绘画与西方绘画在意象造型上的相同点与差异进行探讨,从而达到比较研究中西绘画的意象造型的目的,为我国绘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以传统西方绘画艺术教育为体系的艺术院校,素描是艺术教育三大基础课程之一,作为培养学生基础造型能力的有效手段而存在着。而现今素描教学模式以客观写实为主,对学生主观创造性引导得不够,且发现许多学生素描感觉的处理,把握不好尺度,无法吸引人的审美需求和社会的商业需求。尤其像商业美发素描这种偏向于商业价值的基础教学,如何运用素描绘画这款发型的修剪结构图和明暗与层次比例,强弱变化与空间处理等,赢取客户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意象造型是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主要特质,其表现手法为写意,既不是单纯模仿客观来追求"形似",也不是纯粹主观臆造。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是处于一种"似与不似"间的艺术状态,而这种"似与不似"的造型观念体现在中国画的每个门类里,其中就包括中国水墨人物画。从传统发展到现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这种意象造型观念,20世纪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观念传入中国并融入水墨人物画造型之中,使得现当代的水墨人物在追求"形似"的方面产生了巨大改变,但同时中国水墨人物画家又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和继承着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规律,即"似与不似"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0.
线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是艺术处理中表达感受最直截了当的语言。尤其在中国绘画的发展中,线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画家凭着对线的高度热情对于线技术的谙熟运用是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线作为中国绘画中最基本、简练、概括的造型语言,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所在。历代中国绘画中就是用独特的中国语言参透出"道"。原始绘画中的岩壁绘画,就确定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基本特征,线自然成为中国绘画主要的造型手段。线是艺术家对物体的高度概括和认识,艺术家线的语言也体现着艺术家的个人特质,在艺术家抑扬顿挫的线条中表现画面的质感和空间感。中国画讲究笔墨,笔墨既成为中国画的核心,所谓"笔"就是指绘画作品中的线。  相似文献   

11.
"双创"战略发展背景之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绘画教学中应当不断渗透创新创业理念,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文章从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出发,围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绘画教学中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提出如下建议:创新绘画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课程结构,引导科学的职业规划;营造校园文化,引导学生的实践参与;宣传创业案例,树立创新创业榜样;依托实践平台,积累学生实践经验;拓宽第二课堂,丰富绘画教学空间;培养教师队伍,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传统绘画纳入学院美术教育后,开启了中国传统绘画科学造型的大门。水墨人物写生与传统中国画临习、人物素描等相关课程共同构成了水墨人物画专业的基础教学科目。创建当代中国画水墨人物画教学体系,是不断继承、创新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水墨人物画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吸收外来艺术,受益于科学造型的滋养,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当代水墨人物画如何将其积淀着中国  相似文献   

13.
绘画艺术中造型是重要因素之一,其具有象征性,能够体现画家的视角、个性和才能。1925年至1945年,随着与法国文化的交际和越南绘画本身的改变,越南绘画的造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期越南绘画作品的造型风格摆脱了传统艺术的约束,造就了越南美术的辉煌时期。  相似文献   

14.
线性素描是将中国画的线与西洋绘画的面(即调子)相结合。两种技法相融合更加丰富了中国画"尽精微,致广大"的美学思想。对于研究造型、磨炼功力、训练观察能力、调整造型观念和造型方法,培养中国人物画内在素质而生成绘画风格,写生线性素描是最有效的途径。其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技法,也给中国人物画注入新鲜血液,又与时俱进地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中国画作品。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素描教学中,获得素描绘画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个性化素描造型语言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此在当代学院的素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相互间的角色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素描教学课堂显然是与当代提倡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是紧密相吻合的,同时这也最能反映出素描是作为一切视觉造型绘画走在最前沿的学习阶段。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白描"是指单纯利用线作为载体的一种造型方式。以线为基本造型是中国画的最大特色,线一直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国画线描中最能够体现画家功底和笔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最传统的绘画方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白描是一种精神的高度升华与融合,也是中国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观历史观的体现。"十八描"作为中国传统人物画中以白描为表现方式的极具有代表性的绘画方法,是我们在中国传统绘画学习中需要掌握和运用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人体造型解剖学在当代绘画教学中具有重要性,而当今许多艺术院校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却忽略了它在艺术绘画教学中的意义。文章论述了各个不同时期的绘画解剖学的发展,通过历代绘画大师对解剖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素描作为西方绘画体系的基础学科,为油画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造型基础。随着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素描在造型艺术中的功能不断拓展,且具有了新的内涵。素描教学在学院教育体系中始终被当作油画专业的基础课程,备受重视。文章通过论述学院教育中素描的历史以及当代国内院校素描教学的多种面向,探讨素描对于油画创作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一项具有基础性质的西方绘画语言,素描的教学与实践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造型训练,发展成为一项综合多种能力的绘画实践,为油画的学习与创作提供了重要的专业经验。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文化,这是我国数千年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重要文化元素。在现代绘画艺术日益成熟的今天,挖掘民间美术资源,将对绘画艺术创作提供不竭动力。实践证明,将民间美术造型的内涵予以挖掘,并进行改造,推进民间美术造型与现代绘画艺术的融合发展,能够助力现代绘画艺术的全面创新。文章从民间美术的内涵分析入手,结合民间美术造型观理解,通过分析民间美术造型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借鉴意义,从而探究利用民间美术造型开展现代绘画艺术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万历九年(1581)西方传教士与西方绘画的传入,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肖像画以波臣派为代表,其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笔墨基础之上,借鉴西方绘画以造型为主的特点,创作出不同于西洋画风的明暗画。在南朝梁画家张僧繇"凹凸法"和传教士西画"明暗法"之间,走出了一条别出心裁的绘画道路,对拓展中国人物画的表现语言和艺术形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