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隋唐时代,中国山水画已经成熟,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盛唐的吴道子进而发展了简练而又写实的山水画法.  相似文献   

2.
《枇杷图》为虚谷在1896年创作,这是虚谷最后的作品之一。《枇杷图》画作展现出了独特的构图方法以及用色,有着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这也是虚谷绘画艺术独特意境美感的表达。关于虚谷的《枇杷图》,具体从构图、用色以及线条分析其艺术特征,对《枇杷图》艺术成就与贡献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道教在中国形成后,道教艺术作品如繁花盛开般涌现。其中,以全真道祖师吕洞宾为主题创造的永乐宫纯阳殿壁画——《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是现存唯一的吕洞宾画传,也是最具感召力的道教艺术珍品之一。本文通过对壁画的释读,就《显化图》的说教性、《显化图》与文献的对比分析、《显化图》的内容及风俗意义、《显化图》的艺术特征四个方面,对壁画进行了图像解构。 陈杉,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4.
正秋天的黄昏,翻看传记《一代名士张伯驹》,读到他一次次竭尽心力抢救国宝,欲收《平复帖》和《游春图》,更是几乎倾家荡产,总有几番心酸。不过,老先生心境开阔,不同凡响,在吃饱饭都难时,还为过生日的妻子写下"素心花对素心人"。只这一句,融千言万语,说者言简,听者明白,你来我往,心知肚明。细细想过,胜却了多少词不达意,或者废话连篇。生活之中,如此透明又不减风情,着实不简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学术界对辽宁省博物馆藏宋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的人物辨析观点不一。拟从笔法角度及形式技法中辨析出画卷的人物角色,认为画卷首位出场人物为虢国夫人之子裴徽,而虢国夫人则是怀抱女童的慈母形象。该画卷表现虢国夫人一家出游的情景,画家有意抛开政治因素、环境因素,单纯塑造一个世俗意趣的生活情景,反映了享乐主义背景下的盛唐贵族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6.
空白是艺术意境的最高表现,是艺术意境的虚空要素所形成的特殊结构和奇妙现象。而传统中国画立足于意,注重于意境的营造,构图简约、含蓄,计白当黑。在马远的《雪图》与《寒江独钓图》里,巧妙地利用画面上的“空白”来表现辽阔深远等意境。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也产生了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书法是一种精神艺术,其创作过程也是抒发性情的过程。汉字书法作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对后世影响深远。飘如游云的王羲之,正气凛然的颜真卿,乐观旷达的苏轼,成就了三大行书的巅峰艺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旨在通过三大行书的比较解析,探讨其共性及迥异,推动我国行书艺术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首部根据文学作品绘制的画作,体现了顾恺之高度的文学修养、丰富的艺术创造力以及高尚的思想情操。画家充分发挥了其高度的艺术想象力,营造了原赋富有诗意的意境氛围,在尊重文学原著的前提下致力打破书画界限,出色完成了从文学艺术向绘画艺术的转换。在对《洛神赋图》的图像学研究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当时绘画艺术对文学的自觉追求,而且可以感受到它内在所包含着的丰富、深刻且沉重的社会内容,这充分代表了一个时代美学思想。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继承了秦汉伟大的绘画艺术传统,开启了唐宋绘画典雅华丽的审美品格和基本格局,不仅开创了中国绘画长卷的先河,还开启了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新时代,将描绘人物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目标,着重表现自己的人格,表达了新的美的理想,使绘画境界达到新的层次,对后世的艺术审美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责妻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属于《女史箴图》中第七段的内容,此图是对张华所做《女史箴》文章的图像化阐释。文章通过分析顾恺之创作"责妻图"的目的,并对比了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对此图的解释,发现二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的产生主要是原作者顾恺之与欣赏者贡布里希所站的不同立场造成的,因而文章就二者不同的立场观点进行解读,进而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徐渭是中国明代美术史上的一位奇才。从徐渭的生活背景切入,分析其代表作《墨葡萄图》的构图、表现形式等阐述徐渭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在赏析徐渭《墨葡萄图》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探析其水墨思想与独树一帜的情感表达方法。徐渭画论对徐渭水墨思想及中国画绘画观念发展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给予我们一定的创作启示。  相似文献   

11.
动画再现是数字媒体技术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方式之一。《韩熙载夜宴》动画视频,通过独特的动画艺术造型、编导,对中国传统艺术语言进行了再创作。全剧以《韩熙载夜宴图》原图、历史背景与主要人物跳出的形式,进行合成,促进传统艺术作品的活化,并有效借鉴了影视镜头语言,在传承历史艺术的同时,也为欣赏者提供了想象的自由。《韩熙载夜宴》动画,在传统艺术的文化传承方面作了一定的尝试,而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2.
线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核心构成。在顾恺之《洛神赋图》中,"高古游丝描"线条勾勒技艺很好地诠释了线性美学。《洛神赋图》的线条实现了客观形式美感、主观情感哲学的融合统一,并通过创设极具美感的线性节奏、营造具有共鸣的线性情感、传递个性化线性艺术精神,促进绘画艺术主题动态转化,进而营造出一种具生命节奏共通性的线性美学意境。  相似文献   

13.
范宽是北宋初期的山水画家,他继承和发扬了北方山水画派,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以至于影响了之后历朝历代的众多画家。通过对范宽以及《溪山行旅图》构图特点的研究分析,来更全面地了解范宽的艺术生涯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溪山行旅图》中的细微特点。  相似文献   

14.
饶帆 《美与时代》2023,(5):115-117
两宋之交人士扬无咎所创作的《四梅图》是当时士大夫文学性审美的集中体现。《四梅图》中的画与词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件艺术品的两部分。扬无咎通过这件作品,借花喻人,分别回忆了年轻的恋情与自己功业无着的感慨。《四梅图》后附有题画词,作者希望借由歌妓的演唱得到广泛传播,扬无咎也通过这件作品寄托了晚年的人生感悟与期许,得到艺术的永生。  相似文献   

15.
大型多媒体梦幻剧《ERA-时空之旅》是我国传统杂技艺术创新性发展和市场运作的成功典范和开篇之作,对杂技艺术在继承传统与突破创新、兼顾国内与国外市场等多面都提供了成功经验和有益指导。优秀杂技剧《花木兰》就是在学习《ERA-时空之旅》模式的基础上创作出的精彩剧目。杂技剧《花木兰》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综合运用多种高科技手段,注重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注重国外观众的审美趣味,是对新时期杂技艺术新发展的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   

16.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美的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一些艺术上的群体意识。书法作为抽象艺术,群体意识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了书学的繁荣。传为卫夫人所作的《笔阵图》是一篇早期的书法理论文章,该文把魏晋及之前与书法领域相关的群体意识作了理论概括,明确提出了书法艺术中的一些重要观点。由于当时书法审美日趋自觉,传统美学思想融入了书法艺术,人们对书体形式和实质有了一些统一的认识,《笔阵图》中的法象、意象、笔力等观点正是对书法群体意识的提炼。  相似文献   

17.
对初学艺术者尤其是初学中国画者而言,对艺术作品的评论要围绕艺术品自身价值展开,用"批判"性的眼光,会发现即使是一些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家,其作品也会有充满局限性的地方。品鉴林海钟老师的《太行洪谷图》,将其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沈周的《吴文定公送行图卷》《江南四季山水册》作比较,用理性的思维去评判作品,才能真正读懂一幅画,这才是求索知识的真正态度。  相似文献   

18.
向古人学习,向经典学习,是提高画马艺术水平的正确之路。李公麟在画马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是将前人的铁线描改为兰叶线,平涂渲染法化为凹凸渲染法。《卸鞍图》《半个月亮爬上来》就是运用针丝法完成的,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龚开《瘦马图》、马和之《鲁颂三篇图》以及清代任伯年、近代徐悲鸿写意画马的学习,马画艺术在形神兼备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情"字,即形、神、情兼备,将人的情感与马的动态、形态、神态相合,配合以景物,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禅讲禅画是禅艺术的大宗。因此,谈禅艺术就不能不举王维辋川诗《辛夷坞》、牧豁《六柿图》等深体无心的作品。然而,若论其极致,同为首选的京都龙安寺《枯山水》恐怕更能让人体得宗门之不共。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描绘神仙鬼怪有着悠久的传统,罗聘的《鬼趣图》就是"康乾盛世"鼎盛时期的画鬼佳作.《鬼趣图》以隐晦的艺术语言,辛辣深刻地反映了清中叶社会的阴暗,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罗聘画的鬼,在一般观者眼中是"丑"的,但真正的行家却能品出其中所内蕴的"道",品出其"丑"的视觉形象内含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