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苏轼书法艺术,历代都有人予以赏析、评价、研究。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关注佛教的"圆融"观在苏轼书法艺术中的体现,寻找书法与佛教义理的关联性。苏轼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氛围、与佛僧的交往、自身境遇等方面与佛教相关,这些都为寻找苏轼书法艺术与佛教相联系提供了资料。通过"圆融"书法品评观、创作观对苏轼的影响,以及对苏轼作品的解读与研究,逐步理清苏轼书法艺术中与佛教"圆融"观念的统一性,以及所蕴含的具有佛教意味的"圆融"之美。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在汉字形体的发展过程中,古人不仅要求其具有实用的功能,而且不断地为其赋予艺术的品质,使之逐渐丰满、成长起来,成为一种多姿多彩、足以独立的特殊式样。书法艺术依附于文字,但不能简单地把古人留下的文字作品都视为书法作品,它们也不是都具有史学价值。在书法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书体和书法现象都能反映历史的规律,都能代表主流倾向。书法艺术不是历史上所有文字与书法现象的集合,而要有代表性、普遍性、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古代极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王羲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魏晋时期,我国书法艺术处在发展演变时期,社会政治的混乱也让当时的士大夫重视老庄思想,并在艺术方面产生自我觉醒意识。在此背景下,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可以说是当时社会思想变化的集中体现。他上承汉魏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创造出灵性简约、自然天真的书法风格。探寻其书法源流,除了家学渊源,卫夫人的书法艺术传授和对诸多前人书法家的学习是造就其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结合王羲之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书风特点和源流进行探究梳理,对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忠炙 《美与时代》2016,(10):135-136
一个时代的书法史能够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文化心态和社会状况。对于书法史的研究不应仅仅是研究他的书法文本和形式,更应当注重其书法创作的背景。从经济角度对晚明书法的本体范畴进行扩展性和延伸性的阐述,关注晚明书法在整个艺术文化史所呈现出的生命状态和艺术价值,因此将社会转型之际书法艺术的文化生态置于书家的经济生活之中进行观照。  相似文献   

5.
书法艺术起源于实用,在实用技能向艺术表现的转变过程中,有四个要素:第一是非实用性草书的出现;第二是书写内容由实用向抒情转变;第三是专门书论的成熟;第四是书法与美相联系和自觉的独立欣赏行为的出现。书法作为艺术,萌芽于殷商,形成于汉,确立于魏晋。  相似文献   

6.
阿拉伯书法是世界上最优美的书法艺术之一,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伊斯兰教的复兴,阿拉伯书法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经过千余年的流传演化,入俗融合,最终形成了各种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阿拉伯书法艺术的传播、创作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各种形式的书法展览与比赛相继举办,书法传授进入课堂,书法艺术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书法新秀脱颖而出,中阿结合再创辉煌。一、展览比赛,相继举办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地有关部门、民间团体…  相似文献   

7.
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一种艺术。通过对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契合点的分析,以书法艺术的形式元素、语言技法为基础,灵活运用其多变的可塑性,结合现代材料、制作条件、技术,将书法时空变化的个性与设计有机融为一体,可以搭建一条连接传统书法与现代设计之间的桥梁,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探索书法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创新性融合之方法,为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和借鉴空间。  相似文献   

8.
自从进入新世纪后,书法艺术受到了全球文化的冲击,赋予了我国抒发艺术新时代气息的氛围。从中可以发现,书法艺术如果没有独特的新颖的民族特性,便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价值标准。故此,对书法艺术有了很多当代的思考,促使我们不断去建构和完善书法艺术,丰富书法新文化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书法艺术同样需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出书法新文化观是十分有必要的。书法新文化之所以称之为新,主要是从新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来看,在生态美学和书法新文化背景下,书法新文化观的提出具有十分突出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习阿拉伯书法的一点体会杨东文阿拉伯书法艺术作为世界书法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在其历史进程中,经过书法大师的系统规范和广泛使用,才逐渐趋于完善。可以说,阿拉伯书法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阿拉伯哈里发国家版图的不断扩大,伊斯兰教也得到了广泛...  相似文献   

10.
<正>在当代书法文化建设上,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寇学臣教授,以30年之功,致力学校书法教育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化书法教育普及,从而践行着一个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文化担当与社会责任。深察书法的教化功用和书法对受教者文化心态与审美心理的形成,受恩师欧阳中石先生的影响,寇学臣特别重视“书教育人”的教育理念,特别重视书法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引导。  相似文献   

11.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书法亦是展现生命的艺术,任人写心写性,因此,书法与禅宗思想本质相通。纵观我国书法艺术漫长发展史,其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至深至远。文章结合笔法、字法、墨法与书法风格四个方面探讨了禅宗思想在书法中的具体体现,并从哲学指引、审美意境、变法出新等方面阐释了禅宗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借此探析禅宗思想与书法艺术相辅相成之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大千书法艺术风格就是他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张大千书法信息化传承路径就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技术与书法专业技术相结合来研究张大千书法特质并将其信息化处理,数字化拟合开发张大千书法字库、书法作品库,通过多媒体视频、网络、微信等信息科技路径,填补当前电子设备无张大千书法字体的空白,在互联网信息领域传播张大千的书法文化,让张大千书法在网络环境中为人类文化生活和经济建设服务,使张大千书法艺术更好地得以传承发展,树立文化自信,走文化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3.
俞起尧 《美与时代》2023,(4):132-134
苏轼作为大书法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书法理论。苏轼的书法理论是围绕着“无法之法”和“通其意”而展开的。苏轼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的书法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的。“无法之法”与他无有之有的宇宙生成论、无思之思的理想人格论有关,“通其意”与“致一”之道有关。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国家,而书法正是我国众多不同种类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之一。我国盛唐时期诞生了很多的书法大家,在这些书法大家中,颜真卿是足以名列前茅的。这位书法艺术家为其书法艺术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和意境,甚至根据其书法还能够窥视当时的盛唐文化繁荣的景象,对后世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颜真卿书法美学思想的研究,对于现如今的书法的传承和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此,文章针对盛唐时期的颜真卿书法美学思想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书法艺术是一种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形象性"的艺术。它不能直接地、具体地反映出客观现实事物的各种形象,但它能通过人的形象思维间接地反映出人们的感情、气质及自然界事物的动态和精神。书法的形象性不同于绘画、建筑等其他艺术,具有本身鲜明的特点。它与中国汉字独特的造字方法有密切的关系,与汉字书写的工具"毛笔"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书法艺术通过和谐的形象来抒情达意,表达作者的审美感情。  相似文献   

16.
现代书法作为新兴的书法艺术形式,在30年间引起了非常多的争议,也带来了书法艺术创作的新天地。而近年来现代书法的发展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也显现出疲态。现代书法需要新的血液和空间。在对现代书法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我们愈发能够注意到这些问题。同时,在现代平面设计领域里,一些设计人和作品引发了一种假设,一种在现代书法和现代平面设计关系上的假设。两者的联系即使不是全面性的,但都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某些道教符箓在书写形式上与书法艺术有相类似之处,它所具有的线条及二维空间关系与书法具有同源性,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书法艺术理论来研究道教符箓中存在的书写形式,探讨道教符箓所具有的艺术因素。  相似文献   

18.
书法美学问题是书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探讨书法的功能和书法艺术中美的问题。从中国汉字与书法的关系,书法与绘画的对比,书法美学中字形、字构、字质、字律的问题以及学问和人品对书法艺术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朱亚 《美与时代》2014,(4):49-50
中国的汉字书法已经被当作设计界源源不断,无穷无尽的构思来源。但在应用中国的书法元素的过程中,设计师们应当要有效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寻求书法元素与设计的融合方法,钻研汉字书法的装饰元素和它们的表达方式,适度运用,不仅仅注重汉字书法的外在表现。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艺术具有生生不息的发展前景,并让其在国际艺术设计的领域中闪耀出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书法艺术在中华艺术文明的长河当中地位举足轻重,具有重要意义。与书法艺术同时期出现的书法符号应用,也在中华手工业史与货殖史发展的助推上,做出了很大贡献。由于这些书法符号大多面向公众,因而形成了公共视野下书法符号的广泛应用,随着时间的发展,当代书法符号的应用逐渐走向了公共艺术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