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线条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一种语言形式,其功能体现也是内外兼有。中国画中的"线"大都是对物体进行客观分析后加以主观处理,最后提炼概括而成,因此这样带有主观情感的线条也就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两种功能在变化发展中逐渐平衡统一。随着线的表现力的丰富,人类审美需求的上升,中国画的线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宋代人物画为例,对宋代人物画中"线"的艺术表现进行分析解读,论述"线"在中国画中的艺术功能,以及宋时期人物画所体现出的节奏美和意趣美。  相似文献   

2.
《思维与智慧》2011,(2):I0001-I0002
保罗·塞尚(1839-1906),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不少思路,其独特的主观色彩大大区别于强调客观色彩感觉的大部分画家。  相似文献   

3.
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悠久历史中保存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精神生活和人文素养在人们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国画之所以有其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它的各种独特价值和一点一滴的笔墨文化元素中。整体而言,国画与中国笔墨文化元素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他们是相通的。国画有着巨大的艺术欣赏价值,主要在于它通过深浅不同的简单文笔展现着文人的复杂内心,同样也体现着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博大精深。从国画的价值特点以及笔墨在其中的相应作用细致阐述了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应用,旨在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国画从而提高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4.
陶瓷艺术绘画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与风格。在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对其产生了很大影响。传统的中国画题材丰富,技法成熟,因而艺术家充分认识到中国画的特点,在陶瓷上作画,创作出各种陶瓷绘画。陶瓷绘画是指使用绘画工具在陶瓷材料上进行创作,其绘画表现技法借鉴国画,但画面效果的呈现却不同于国画。陶瓷绘画使国画获得新的发展,同时国画的构图、造型等也对陶瓷绘画产生了较大影响。基于此,研究中国画与陶瓷绘画的共性,阐述国画表现手法对陶瓷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国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和精粹,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国画艺术中所表现的意境美是区别于其他艺术最大的特征,这也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和浓缩。国画艺术中的意境美的表现形式复杂繁多,是历代艺术家们不断积累和探索的结果,随着不同时代的交替更新,意境美的表现技法也会作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国画艺术中的意境美是精神境界和物态艺术性的完美融合,使观赏者走进国画所创设的独特情境中,并与艺术家进行心灵深处的情感对白。文章对国画艺术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对其意境美的表现力和文化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吴颖媛 《美与时代》2005,(12):54-57
中国的摄影人在摄影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国画艺术中的理论知识、表现手法,而国画中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意境观,更是操控着中国摄影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不断地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绘画形式和绘画风格。国画不仅仅是东方的艺术瑰宝,同时也是代表了中国悠久历史的绘画形式。国画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善于运用线条,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造型手段,使线条形成生动而形象的画作,每一幅画的线条都具有较强的张力,或是气势澎湃、震撼人心,或是灵动多情、温柔婉约。国画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髓,但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值得不断地被传承和延续的。从国画的内涵入手,首先分析了国画的表现形式,然后分析了国画的审美特点,希望能对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国画中光影的运用不同于西画,它不等于西方绘画中光的客观运用。它是从自然到心灵的。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中国光影的表达是当代中国绘画的一个命题。国画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对于西画的各种绘画手法具有强大的吸收能力,西画的光影元素传入中国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拥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使中国画得到了更多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最早将理想政治生活的必然性和合法性寄托于天,而孟子通过赋予天以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意涵,将这一问题转向对人性的探讨,从而使客观的天道具备了人道的主观价值。孟子明确了人禽之别在于人性内在的价值尺度,使人从动物式的生存转向道德性的社会生活,从而对承载价值理性的人做了进一步规定。孟子将价值理性把握为一种无限的思维指向而非一种认识结果,使个别之"民"向普遍之"人"的转向成为可能。孟子的人性学说实现了人的价值理性的自觉,在优良政治秩序构建的方法论意义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山水画不是对客观时空中的山水进行模拟刻画的地形图,是具有深广内涵的中国艺术的代表。意象是中国艺术的本体,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本体。山水画中所描绘的景物是经过主观精神重新陶铸过的新的景物,是表现主观精神的意象景物。山水画中的时间体现出时间的主观建构性特征,并不是对客观世界中客观时间的再现,而是通过画家主观心灵建构出的带有主观精神意趣的意象时间。山水画的空间也是一种不拘于视觉原理的意象空间。  相似文献   

11.
现代青花花鸟艺术作为一种古老陶瓷艺术文化传承至今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其在我国的艺术殿堂领域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立足于继承发展的基本关系,文章首先介绍了现代青花花鸟艺术与国画花鸟艺术的定义和特征,其次对现代青花花鸟艺术与国画花鸟对比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在最后介绍了国画花鸟对于现代青花花鸟艺术的发展影响,希望能够为丰富现代绘画艺术表达形式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关于崇高     
崇高确实在于人本身,但这个人本身首先是指客观的人类社会生活,而不能直接归结于主观的人类内心世界。崇高的根源产生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实践和斗争中,而不是根源或产生在人们主观的观念感受中;不是什么抽象的理性、无限的理  相似文献   

13.
在色彩风景写生中,主观与客观缺一不可。只有主观激情但缺乏客观技巧的作品没有生命力;而纯粹描摩客观色彩却不染主观情感的作品也无异于匠人之作。只有把握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懂得穿越自然表象而察其实质,善于取舍和概括,才能渐入艺术的佳境。  相似文献   

14.
国画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其创作并不是呆板毫无生气的,也不是将生活照搬,而是作者融入感情创作的。国画作品是表达作者感情的媒介,是不掺杂功利性的艺术形式。当我们欣赏一幅国画作品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有最为直观的美,也有情景交融之美。国画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借物抒情,因此研究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对于国画的欣赏以及创作都非常重要。文章对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重要性、蕴含的情感以及表达方式进行分析,从而为全面了解国画艺术情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绘画艺术作为一种以视觉感受传达审美体验的艺术形式语言。绘画用色彩表达情感,画家用色彩表现自然,同时,也是自身情感的表现。英国风景画家透纳与康斯太勃尔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绚丽的色彩,描绘出英国的自然风景。透纳善于捕捉瞬息变化的光与色,在绘画实践中用感性的手法表现理性的自然。康斯太勃尔对自然中物体的表面观察细微,能够领悟其丰富的细节纹理与色彩变化,通过绘画作品表现诗意般的自然。两位风景画家用色彩显现出自然的魅力,让观者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国画艺术发展上面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在写意山水方面不断地推陈出新,在国画艺术领域中受到了高度的关注。不管是文化还是艺术都需要经历传承与发展,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不断结合时代发展的新思想,在不改变其艺术本质的前提下,汲取更加优秀的养料,推动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针对国画中的写意山水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发展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以期对后来者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立足于分析康德对“客观的德性法则如何在主观上也成为实践的”这一问题的回答,梳理了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思想,提出了两个步骤的理论:判断力的练习与自由的意识;并分析了方法论与实践理性批判的分析论在方法上的统一。康德认为这一方法论思想对道德生活与道德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自由的意识以及对自己的敬重是道德教育的立足点,因为它们也是人在内心防止心灵的腐败与堕落的惟一守卫者。  相似文献   

18.
郭由 《四川心理科学》2014,(20):125-125
艺术是什么?何谓艺术?我们试图到先哲们的著作里面去寻找答案,但却遗憾地发现,人类的美学史似乎是一部“美学困惑史”,功利与非功利、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等种种问题一直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19.
作为起点和终点,生活世界始终从根本上诠释着伦理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现代性伦理学不仅将有机的生活世界硬性分裂为两个抽象领域,而且试图在一种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理性与非理性的两极演进中探求伦理学的普遍价值标准,结果使自身陷入"无根"的困境之中.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现代性问题的全方位凸显,伦理学开始向生活世界原点复归,并由此呈现出了融理论伦理与实践伦理、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于一体的形态特质.  相似文献   

20.
笔墨,作为构成中国画最为基本的元素,是中国画传达和表现美的一种基本的绘画语言,作为国家与艺术的标志,它不是一种固定化的模式,而是要体现最真实的艺术精神的写照,它与时代有着极为深刻的关系。现如今如何表现当下笔墨形式又不失去我国文化精髓才是最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国画笔墨在各个时代下的不同特点,来浅析中国国画笔墨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