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读了《国内哲学动态》今年第一期上刘沛俊同志写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客观存在本身》一文(以下简称“俊文”),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恰恰相反,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客观存在本身”或其他,而只能是实践。现仅就“俊文”提及的问题,谈点我们粗浅的看法,与刘同志商榷。第一、“俊文”以  相似文献   

2.
“把真理定义为客观事实”这是对列宁关于客观真理问题论述的歪曲、误解,此论的提出者所提的几个论据都是错误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的结果。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年前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于破除反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迷信、冲决思想网罗,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但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命题的认识,在学术界和广大群众中并不一致,甚至还有不小的分歧。例如:有的同志认为经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理论也可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有的同志认为逻辑证明也可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有的同志认  相似文献   

4.
实践标准与理论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创立时起早已解决了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毛主席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1页)类似的话,革命导师讲了很多,而且都讲得非常明确和肯定,本来不应有任何的歧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论断本身又是一个被无数事实、人类实践总和反复证明了的重大的实践问题。单从粉碎“四人帮”前后我国面貌巨大变化的事实就充分证明,抹煞实践标准  相似文献   

5.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但什么是实践呢?对实践这一概念怎样定义才符合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呢?最近看到了新出版的两本辞书,一本是197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一本是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前者在实践这一条目中的定  相似文献   

6.
真理标准是真理性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论在真理标准问题上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根据实践──认识──实践的唯物论认识论原理,这一观点不能说是错的。但是,现代数学的发展表明,它需要进一步具体说明逻辑检验(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以及实践是如何检验数学的,才能真正坚持唯物论。本文将根据辩证唯物论原理和现代数学发展的新特点,提出:逻辑检验与实践检验属于两个不同认识层次的检验标准;实践检验的两种功能等观点。这些新见解是我的专著《数学的对象与性质》(即将…  相似文献   

7.
认识的来源问题是认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在认识和检验真理中的作用等多方面的问题,哲学界开展认识来源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是有重要意义的。就已发表的文章来看,虽然问题谈的尚不够充分,但几种意见的分歧已经明确。长期以来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认识泉源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张华金、马积华在《关于认识源泉的几点看法》(1980年7月25日《文汇报》)一文中,较具体地阐述了实践是认识唯一源泉的观点。他们认为,认识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这个动态因素,不是指世界的本源或认识客体。因而认识的源泉所揭示的是人的认识是  相似文献   

8.
关于突破真理论视界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清海教授在《哲学研究》1995年第8期上发表的《突破真理论的传统狭隘视界》一文,提出了拓宽真理论的视界,强调认识的实践本性和人的主体能动性,读了很有启发。但在若干问题上,高文所阐明的观点,我是不能赞同的,现提出来向作者和读者请教。一、关于存在和对象的真假问题高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传统真理论的狭隘表现在它把目光主要盯在科学认知真理上面,仅限于从认识论去谈论真理,只在理性和观念范围内求“真”。高文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真假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观念活动的问题,“对象和存在,甚至人的生活本身也同样都…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认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把价值、价值关系等范畴引入认识过程来加以考察。这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无疑是有益的。但是,有的同志则提出了这样一种概念,即所谓“价值真理”。也有的称之为“真理的价值属性”(参阅陈依元的《价值真理也具有阶级性》,载《江海学刊》1984年第5期;李连科、刘奔的《从真理的价值属性看部分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载《社会料学辑刊》1984年第4期)。这些同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批判唯我论的时候曾经指出,不能把实践和认识论分割开来考察。因为在日常生活领域中,许多唯心主义者也可以承认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要不要把实践范畴列入认识论?这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分歧所在。(参见《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38—141页)所以,讨论实践问题必须把实践与认识论密切联系起来。研究实践的社会性也是如此。把实践与科学认识的产生和发展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这应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纠缠于日常生活中的看、听是否实践,没有多少意义。这也是本文在“社会主体”之前冠以“科学认识”的原因。实践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作为认识主体的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这是极浅显的道理。但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在认识源泉问题的讨论中,有人认为,“物质是认识的源泉”,也有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似乎这两个命题是互不相容的。虽然也有人提出这是两个相一致的命题,但并没有真正看到这两个命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之处。本文也就认识的源泉问题谈点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2.
“工夫即本体”是明清之际为人瞩目的一个哲学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思辨重点的一个转折。科学地理解、把握这一命题,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哲学的演化,尤其是正确地剖析明清实学思潮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一、“工夫即本体”命题的奠基“本”、“体”原是两个相近的范畴。“本”与“末”相对,“体”与“用”相对,只是到了宋代才出现“本体”一词。“本”,《说文》:“木下日本,从木,一在其下,草木之根抵也。”似有“根基”之意。《辞海》对“本”亦有“草木之根”,“事物根基或主体”,“根据”,“原始”…  相似文献   

13.
关于真理的抽象性和具体性及其统一,我曾作过初步探讨(参见拙作《真理在本质上是抽象和具体的辩证统一》,《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8期)。《国內哲学动态》今年第6期发表尹瑜新同志《要正确运用“抽象”与“具体”这对范畴》一文,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异议,但我不能同意尹文的观点。现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探讨,求教于尹瑜新和哲学界的同志。尹文认为,“真理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的提法是把抽象和具体这对范畴在同一对象上同时用于形式和内容两种不同的涵,这里的抽象只是就真理的形式而言的。我认为,真理不仅在形式上具有抽象性,而且在内容上也具有抽象性。当我们提出真理的抽象性和具体性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四人帮”伙同林彪反革命集团把理论是非搞得极其混乱。他们在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也是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横行。“四人帮”一伙不仅大肆宣扬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鼓吹有用就是真理,否定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否定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他们也大搞绝对主义,否定人类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定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因此,正确阐明实践  相似文献   

15.
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实践标准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文化革命前,我国哲学界对这个问题有过讨论。近年来,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以及加强对认识论基本理论的研究,这个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逻辑证明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与实践标准有密切的关系。但是,逻辑证明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它能否起验证真理的作用?能否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应如何理解?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四种意见。  相似文献   

16.
先秦思想家普遍认为人应该依据对于真理的认识来行为 ,但对于究竟什么是人应当据以行为的真理 ,不同的思想家则有不同的回答。道家鼻祖老子强调在道本体论上的自然无为 ,认为真理即道 ,据道的行为则是自然无为。然而 ,这恰恰与老子提出这一看法的形式———“言”是相矛盾的。因为言作为辩诘 ,作为表达 ,是人之社会化的表现 ,是一种人文、一种有为。人文有为的“言”与自然无为的“道” ,显然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 ,在“言”与“道”的关系上 ,老子的处境是两难的。本文希望通过对老子重要命题“不言之教”的分析 ,来论述其两难解决之可能 ,…  相似文献   

17.
对于认识如何指导实践的深沉思考──读戚若文的《正确认识的形成和深化》陈新汉[编者按]本刊的“书刊评介”栏,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在以往发表的诸多评介中,不少为内容丰富、评析透彻、评介的作品确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但也有一些是一般性论著的简介。本刊篇幅有限,为了保证刊物的学术水平,拟从下期起,不再刊登一般性的论著简介。若愿意通过本刊将新著的信息介绍给读者,可事先来函与编辑部联系,本刊可用“书讯”或“新书目录”等形式予以刊登。近来,戚若文教授的新作《正确认识的形成和深化》一书已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是作者孜孜以求近十年,五易其稿之研究结晶,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提出了不少的创见。近代认识论囿于知识论的局限,把重点放在认识的形成上,把获取真理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而对于认识深化的问题即认识如何转化为实践的问题研究甚少。与此不同,本书着眼于研究认识的深化,作者关于认识如何指导实践的思考,尤有新意。兹择其要者分析如下。一、“正确的主体I的性和客观规律性5统一的。”实践要求【主体目的性的指s。关于实践的目的E问题,讨论已很多”。作者从两个较新的角度来论证这一命题。其一,从目的的形成角度来看,目的的形成有两个规定。“人们  相似文献   

18.
关于真理的检验问题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真理的检验问题研究近况李校利(汉中师院政教系)近年来,哲学理论界就真理检验中的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讨,现就一些有意义的观点介绍给关心这一问题的同志们。一、真理检验中的价值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传统的实践观的缺点是把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仅仅理...  相似文献   

19.
一、“自由是什么”和“如何达到自由”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其实是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自由的规定性。让我们先来粗略地考察一下这个命题的来源。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黑格尔在《小逻辑》本质论的§158考察了这个问题。他在“本质”论中由偶然性讲到必然性,并争取自由。自由的主体就是概念,思想概念借助于必然性达到自由、进入概念。(参见贺麟:黑格尔的《小逻辑》讲演笔记》,《黑格尔哲学讲演集》第335页)黑  相似文献   

20.
李胜光、朱恩池二同志在《“世界是物质的”还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见《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我认为,不是“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本身不科学,而是李、朱二同志在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科学命题时,违背了矛盾同一律,把“世界是物质的”这个命题的两层含义各所指的不同使用对象混淆了。“世界是物质的”这个科学命题,说的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不是精神的世界。物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根源。具体说它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是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二是世界的共同本质是物质。由于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才决定了人们能把整个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也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就是分别在这两个不同层次上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