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共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二者关系的调节因素。通过文献检索, 共获得76项研究和77个独立效应量, 包含了20352名被试。异质性检验表明, 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比较合适; 漏斗图和Egger’s检验结果显示, 本元分析不存在发表偏差; 主效应检验发现, 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 = 0.38, p < 0.001); 调节效应检验表明, 二者关系受被试年龄和共情测量工具类型的调节, 但不受文化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搜索共获得了62项研究167个独立效应量(n=31975)。异质性检验发现,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比较合适;敏感性分析显示,逐步删除异质性较高研究,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亚组检验和元回归分析表明,感恩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受感恩测量工具、被试群体、文化背景的调节与影响。以上结果说明,感恩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更强,同时还要考虑感恩测量工具、被试群体和文化背景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道德情绪与道德推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道德心理学研究者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传统道德心理学理论认为道德推理应该起重要作用。最新的道德心理模型则认为道德情绪也起重要作用,但在情绪与推理的作用大小上存在争议。实验1通过情绪启动与电子邮件求助的研究范式,探讨同情、内疚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情与内疚情绪可以显著激发个体的网络助人行为。实验2探讨道德情绪影响网络助人行为的机制,即道德推理在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影响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道德推理可以部分中介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直接影响及道德推理的部分中介作用,不支持道德动机社会直觉模型、支持道德双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企业中的不道德行为会屡屡发生?这是一直以来困扰组织管理实践者和学者们的难题,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与发展机制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心理学视角下的道德推脱理论为这一难题提供了解释思路。在企业的现实情况中,可以从员工个体和组织领导两方面维度研究各自对应的组织情境因素通过道德推脱机制对不道德行为产生的影响。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探讨和实证检验组织情境下道德推脱机制的选择偏好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不断丰富和加强道德推脱对员工个体以及领导不道德行为影响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已有关于自尊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自尊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文献检索,共纳入原始文献28篇,独立效应值35个,包含15715名被试.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主效应检验发现自尊与亲社会行为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32);调节效应检验表明年龄、自尊测量工具及亲社会行为测量工具可...  相似文献   

6.
运用元分析技术, 探讨了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调节变量。41项研究的44个独立样本满足了元分析研究标准, 被试总人数为24536名。元分析结果显示, 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 = 0.35, 95%CI为[0.30, 0.39]), 文化背景、数据特点、道德推脱问卷类型、攻击行为类型、年龄阶段会对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的调节效应。但出版情况、被试类型不会对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 道德推脱是攻击行为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7.
张淑华  刘兆延 《心理学报》2016,48(12):1561-1573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探索了组织认同与离职意向的关系。通过文献搜索与筛选, 获得了59项研究和71个独立效应量, 共包含23180名被试。根据数据特点,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整体上组织认同与离职意向呈现高等程度的负相关(r = −0.453); 不同维度内容的组织认同测量工具、被试从事的行业类型对组织认同与离职意向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但不同认知结构的离职意向测量工具、文化背景的调节效应不显著。上述结果证明了组织认同对离职意向的影响作用, 同时, 也强调了科学研究中测量工具使用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启动被试的宗教信仰状态, 进而探讨宗教对个体道德的影响作用, 这是近年来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是围绕此问题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有研究发现, 宗教启动可以增强个体的道德。但也有研究表明宗教启动会使个体更不道德。宗教启动对道德的影响是通过宗教信念的中介作用而实现的, 被试的信仰类型、性别、实验启动的方式及内容、以及被试的人格倾向则会因为影响中介信念的激活而调节宗教启动与道德的关系。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创新启动实验研究方法, 探索影响宗教与道德的关系的调节变量, 结合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更深入地挖掘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索社会保障感受与不道德行为的关系,及焦虑在其中的作用。用三个实验对假设进行检验,实验1和实验2探索社会保障感受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 实验3则进一步探索焦虑在其中的作用。回归分析表明,社会保障感受可显著预测人们的不道德行为,社会保障感受越低人们的不道德行为越多; 焦虑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低社会保障感受会促进焦虑的产生,继而增加不道德行为。研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索并证实了社会保障感受引发不道德行为的微观心理机制,拓宽了社会保障的伦理道德价值研究视域,为未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社会保障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张宏伟  李晔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7):1178-1187
道德自我调节指个体根据道德自我, 从事(不从事)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道德自我分为状态道德自我(道德自我知觉)和特质道德自我(道德认同)。道德自我调节的负反馈机制, 指个体依据道德自我知觉, 保持道德行为的波动性, 它包含道德许可效应和道德清洁效应; 正反馈机制, 指个体依据道德认同, 保持道德行为的一致性。解释水平理论整合了正负反馈机制, 两种道德行为。未来研究需探讨公我、个体差异对道德自我调节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羞愧是一种典型的道德情绪,其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在既往研究中并不一致。本研究首次采用三水平元分析技术整合相关实证研究,检验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调节变量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计纳入26篇文献, 85个效应量,总样本量为5823人。主效应检验发现,羞愧组比控制组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羞愧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暴露情境比掩蔽情境更能诱发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情境(暴露情境或掩蔽情境)调节作用显著,但年龄、文化背景、羞愧诱发方法、羞愧类型及亲社会行为类型等变量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本研究使用三水平元分析方法保证了纳入文献信息的完整性,从而就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调节变量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得出更为全面可靠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人们对于羞愧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及调节机制的认识。后续研究可深入探讨认知因素和个体特征在羞愧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作用,考察羞愧与其他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研究采用问卷法,对764名青少年进行测试,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教养方式、责任心、道德同一性、道德脱离和网络不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拒绝型教养方式通过责任心、道德同一性和道德脱离的中介来间接影响网络不道德行为。责任心可以直接作用于网络不道德行为,也可以通过道德脱离的中介来影响网络不道德行为。道德同一性只能通过道德脱离来影响不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3.
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immorality, an issue that has largely been understudied in anthropology. It examines two types of immoral behavior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drawing on cases widely agreed upon by ordinary people to be morally wrong. Next, it analyzes moral experiences and moral sentiments among individuals who either were victims of immoral acts or recalled their own feelings of being immoral. Ethnographic evidence shows that immorality tends to be intuitive and emotional in actual social actions but in recollections of moral experiences it is reflected upon with rational reasoning and justification. Immorality is essentially the violation of the social, which may explain why ordinary people use immorality to define and defend their social behavior in everyday life. The recent emphasis on moral reasoning and ethical choice in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moralities has overlooked the social in the moral as well as the role of moral sentiments and intuitions in social actions.  相似文献   

14.
具身道德是指身体及其活动方式与道德心理和行为的相互作用。迄今为止, 具身道德研究主要采用道德Stroop范式、内隐联想测验范式、情境操纵范式和心境诱发范式。具身道德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身体解剖学结构、知觉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嵌入作用与道德心理及行为的相互作用, 且在广泛的知觉经验内容中包涵了身体厌恶与道德的关系、自我洁净-道德纯洁隐喻、道德-明度隐喻、道德-颜色隐喻、道德的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等多个内容。未来的研究需从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与全面性、隐喻效应的文化差异与一致性效应、研究方法技术的科学性与多样性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个体因为自己或内群体成员的不道德行为而面临道德失调,为了维持积极的道德自我形象,不得不采取一系列道德自我调节策略以减少道德失调。在道德决策阶段,通过道德许可来缓冲预期的道德失调。在行为评价和责任归因阶段,通过道德规范的动机性遗忘来避免道德觉察,也可以通过道德切换、去道德化、道德推脱等认知策略将不道德行为合理化。在反馈调节阶段,通过道德补偿、道德清洗等行为策略以恢复道德自我形象或通过道德掩饰来避免道德形象损失。最后探讨了道德自我调节过程的系统性、灵活性特点及其不利后果,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We propose a three-way interaction model based on substitutes for leadership theor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thical leadership, moral personality, and moral ideology (i.e., idealism and relativism) on two types of employee voluntary behaviors (i.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workplace deviant behavior). Results from a sample of 218 supervisor–subordinate dyads indicate that moral personality attenu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ical leadership and employee voluntary behaviors. Idealism serves as the boundary condition for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moral personality. However, relativism only serves as the boundary condition for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moral personality when predicting workplace deviant behavior.  相似文献   

17.
儿童期受虐经历与抑郁的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儿童期虐待亚类型与抑郁的关系。通过文献搜索与检查获得了31项研究和92个独立效应量,共包含24283名被试。元分析表明儿童期虐待亚类型(心理虐待与忽视、性虐待、身体虐待与忽视)对抑郁障碍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心理虐待与忽视影响程度最高;另外,被试的年龄、性别可以调节儿童期虐待与抑郁的关系。这些结果表明了在预防和治疗儿童期不良经历对抑郁影响时,尤其要关注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消极影响,且应给予青少年群体、女性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