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4,(8)
正本刊讯8月1日,山东省佛教协会专门下发通知,传达贯彻国家宗教局于7月30日召开的"慈悲护生,合理放生"座谈会精神和中国佛教协会《慈悲护生、合理放生倡议书》内容。要求各市县佛协、寺院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国家宗教局王作安局长讲话精神,将中佛协《慈悲护生、合理放生倡议书》在协会、寺院网站转发,并在活动场所内张贴,呼吁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4,(8)
正7月30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在京组织召开以"慈悲护生、合理放生"为主题的座谈会,总结佛教、道教关于慈悲护生、合理放生的理念与实践,听取政府有关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阐释解读,征询教界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学诚副会长在会上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发言,强调佛教的放生护生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至今仍是广大佛教信众非常重要的信仰实践形式。同时,学诚法师剖析了当前放生活动中存在着发心不正,组织不当,与时代发展、环境变化不  相似文献   

3.
曹立铭 《法音》2005,(4):35-36
放生护生是佛教的传统习俗,有悠久的历史,是佛教慈悲教义与精神的体现。但在实际的放生活动中却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引起了一些社会人士的质疑与诟病。为了正确认识和引导佛教的放生护生活动,本期编发了下面一组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介绍与探索,希望引起广大佛教徒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4,(7)
正佛教一向提倡众生平等、慈悲为怀、利济万物,并以杀生为第一大戒。在佛陀本生故事中,记载着许多诸如"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慈悲护生的感人事迹,《梵网》、《涅槃》、《楞伽》、《楞严》等大乘经典更是要求佛弟子禁断食肉。因此,素食、放生和护生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优良传统。但在民间,"放生"也出现了种种异化,许多不明佛法真义的人,不是藉由放生增长自己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6,(9)
正所谓放生,是把将被宰杀或面临死亡痛苦的动物救出,然后放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放生本身是正确的,使之得到解脱。经典中也谈到佛陀在因地修行"刮肉喂鹰"的事迹。如此舍身放生,感天动地。一、古代放生与现代放生之乱象放生活动古已有之。狭义单指人命,广义指一切生命。西周以前,祭神是要杀一批人来祭祀,西周时开始以陶俑代替,这就是对人的放生。西周时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4,(6):64
正本刊讯5月22日晚,在"全国风景名胜区内佛教、道教寺观管理工作研讨班"期间,国家宗教事务局组织部分佛教、道教界人士,围绕佛教、道教放生、护生的传统与现状进行座谈。来自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以及全国11个省、自治区的20余位佛教、道教界代表踊跃发言,从佛教、道教教理教义,放生的仪轨与实践,如何引导信众合理放生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王作安局长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他强调了规范放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5,(4)
<正>佛教教义以缘起论为根本,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平等不二,依正不二,悟入诸法实相者必然生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故《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慈悲是!"好生恶死为一切众生之所同,放生护生则为佛教必有之义。佛教修行以戒定慧三学为中心,主张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以至解脱。佛陀制定戒律的本意即是为了修行者减损恶业、杜绝非缘及僧团的和谐,而在戒律中以戒杀为首。随着佛教的发展深入民间,由慈悲、戒杀而衍生出素食、放生、护生等一系列行为、仪轨和习俗,成为  相似文献   

8.
新年寄语     
《法音》2015,(1)
<正>带着"中国梦",我们迈入了2015年。值此新春到来之际,我谨通过《法音》杂志,向全国三大语系佛教四众弟子,向港澳台佛教界和世界各地的佛门弟子,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过去的一年,是中国佛教协会会务繁忙并取得积极成果的一年,这在《法音》杂志编发的"文明敬香"、"慈悲护生,合理放生"、"中国佛教与‘世佛联’"、"第27届‘世佛联’大会"、"中佛协八届三次常  相似文献   

9.
林清玄 《法音》2005,(4):37-38
放生有时并不能真正积功德,反倒鼓励不肖商人捕捉野生动物,甚至破坏山林的生态。我们何不从放生到护生,一起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呢?北投佛教文化馆与农禅寺,把信众捐来作为放生的钱共一百三十万元,转请台北市立动物园兴建了七座鸟园,专门收容为人弃养或遭人伤害的稀有鸟类,这些鸟园叫做“护生鸟园”。我读到这个报道,忍不住喝彩,佛教界千余年来讲“放生”,已经成为积习难改的行为,由于放生积功德的观念,鼓励了那些不肖的商人捕捉野生动物来卖给佛教徒,动物在捉放之间吃尽苦头,甚至横死山林。也由于放生,放鸟则破坏山林的生态,放鱼则破坏河…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4,(8)
正放生,顾名思义,就是把可能被宰杀、面临生死痛苦的动物解救出来,放归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汉地就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特别是在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倡导下,放生活动蔚然成风。佛教徒在放生之时,要按照佛教仪轨祈求三宝加持,帮助被放生的动物早日解脱轮回之苦。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慈悲情怀,自他相关、因果回馈的辩证智慧,善待生命、普  相似文献   

11.
“放生”一词出于大乘佛经,盛行于中国,也流传于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动是佛教徒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提倡救济众生的生命危难及痛苦。 放生的根据,最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两部佛经。一是《梵网菩萨戒经》,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7月30日)一、经典与理论依据佛教的放生活动,首先源于佛教经典的记载。例如《梵网经》说:"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可见,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情怀与自他不二、因缘果报的智慧。因此,历史上中国佛教大力倡导戒杀、素食,积极组织护生、放生,并形成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放生文化。例如,南  相似文献   

13.
放生的诗歌很多。最喜欢弘一大师为丰子恺的《护生画集》配的诗。画中,一个羊倌牵着羊,到锅里不停翻滚着骨头的羊肉汤铺卖。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05,(4):39-40
放生,是《梵网经》,《金光明经》等所说到的。佛法“不杀生”,还要“护生”,从救护人类而扩大到救护(人以外的)众生、当前动物的生命,而有放生的善行,正是慈悲心的表现。经论中怎样的放生呢?有见到鱼池干涸,运水来救活鱼类,有见水中浮有蚁群,快要被淹死了,设法引蚁类到达干燥的地方;也有见市上卖鳖,用钱买来放入池中的。动物在死亡边缘,设法救护它,使它免于死亡,这是放生的本意。我国自梁武帝禁断肉食,放生就开始流行起来,智者大师就是放生的一位。在天台山临海,辟一放生池,得到国王支持,严禁采捕放生池的鱼、鳖。唐、宋以来,国王与民间,有…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成都市昭觉寺,是川西第一禅林。在该寺方丈、92岁高龄的清定法师的引导下,昭觉寺佛学院师生成立放生会,发扬佛教慈悲喜舍精神,提倡戒杀放生。在佛教界产生巨大影响。迄今已举行两次隆重的放生法会。第一次是1992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地点在双流县黄龙镇赤水河,参加人员有佛学院教师、学员、居士共69人,捐款658.10元,购买鱼类285斤。按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法音》2005,(4)
印光法师谈「放生十大功德」︵一︶无刀兵劫。世上刀兵大劫,皆由人心好杀所致。人人戒杀放生,则人人全其慈悲爱物之心,而刀兵劫运亦自消灭于无形,此转移世运之绝大运动也,深望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农工家注意于此,力为提倡,必有绝大效果。︵二︶集诸吉祥。吾人一发慈悲之心,则喜气集于其身,此感应必然之理。︵三︶长寿健康。佛经云∶戒杀放生之人,得二种福报∶一者长寿,二者多福、多寿、无病。︵四︶多子宜男。放生者善体天地好生之心,故获宜男之庆。︵五︶诸佛欢喜。一切生物,佛皆视之如子,救一物命,即是救佛一子,诸佛皆大欢喜。︵六︶物…  相似文献   

17.
<正> "放生可以长寿、健康、少病",在普陀山工作的我,陪客人时常可听到这样一些"善举"者之说。放生何以得长寿呢?"因吃荤的人有杀孽,戒杀最好的方法是吃素,断绝一切肉食。但若未能做到完全吃素,平时就要多些放生,以积功德;而天地万物众生,皆有灵性,皆知趋吉避凶,今朝放生,物类皆知感恩图报"!"慈悲"者如此说。原来,善举者的长寿、健康是寄希望于众生的知恩回报上。信否?见仁见智。但也有一些人的放生"善举"是因为宠物失宠,他们把猫狗载到遥远的地方弃之不理;将鸟雀放生野外,将金鱼、巴西龟等撒落到景区的小溪或城市中的景观鱼池内。  相似文献   

18.
极致的慈悲     
正有句话说得好: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人品,终于慈悲。慈悲,是一个人做人的极致。慈悲,来自佛家理论,佛经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的教诲。其实,慈悲的内核,很好理解,就是人人皆知的四个字——将心比心。将心比心到了极致,就是慈悲。近代画家丰子恺《护生画集》中有一幅《方长不折》的画,一大一小两个孩子欲折取塘边的柳枝,被牵着孩子路过的妇人制止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5,(4)
<正>放生,是从佛教戒杀衍生的佛教传统信仰活动之一,彰显着众生平等的理念和大慈大悲的情怀,进而成为佛教护生的一种修行方式,历来备受社会尊重与赞扬。《梵网经》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05,(4):1-1
(一)无刀兵劫。世上刀兵大劫,皆由人心好杀所致。人人戒杀放生,则人人全其慈悲爱物之心,而刀兵劫运亦自消灭于无形,此转移世运之绝大运动也,深望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农工家注意于此,力为提倡,必有绝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