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熙针对山水画构图所提出的"三远法"影响极大。"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这其中的透视与表现不仅是构图上的要求,也是画家心性境界的体现。范宽为宋代北派山水画大家之一,在其留世的山水画作品中,无不浸透着由画家自身品性所引发的"三远"之境界。仔细品读范宽的山水,不仅可以对宋人提倡的"三远法"有一个具象而深入的了解,也可以从中读出"三远"之高深,即当其作为一种境界来理解时,是根源于画家的心胸与心性的。  相似文献   

2.
"远"是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历代山水画家对山水画意境的不懈追求,就是对"远"之意境之美的追求,尤其是山水画中的"平远",更是他们的至爱.这主要是因为山水画中的"平远"之意境,与文人士大夫所钟情的老庄哲学精神境界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3.
弘仁是清初"四僧"之一,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风萧寒冷逸、寂静空灵,蕴含了浓郁的禅宗美学思想.弘仁的山水画风的形成与他多年的禅僧生涯有着密切的关系.弘仁山水画中的清灵之气主要来自于静观默照的禅修体验.弘仁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静",意象深邃,境界空寂;弘仁山水画第二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净";弘仁山水画第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空".弘仁以画入禅,化禅境为意境,创造出具有浓郁的禅宗美学意蕴的山水画来.  相似文献   

4.
郭熙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不仅创造和观察能力非常强,而且画法高超,受人敬仰。郭熙主张在观察山水时要通过"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在"远望趋势"方面,首次提出"三远法",即山水风景的山下到山顶的高远、近处移动到远处的平远、山前到山后的深远这三种观察方式。郭熙将儒道佛的生命哲学思想渗透在山水画创作中,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出独有的一套山水画创作方法体系,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派别,在宋代山水画的发展中扮演了先锋的角色,为山水画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开启了山水画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不仅是"情景交融",而且是在空间境象上表达了情绪。其意境营造离不开情感,一方面山水画的创作需要情感的投入,意境的构成需要靠情感的驱使;另一方面情景的高度统一才能创造出山水画的意境。既是宇宙自然的世界,又是画家心灵的世界,这便是浸透宇宙自然精神的中国画意境美。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画在宋代发展到高度成熟时期,绘画理论与表现形式都已达到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其中宋代山水画中"点景"表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拓展了"点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使"点景"成为山水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宋代山水画为代表,梳理"点景"的类型,分析"点景"的表现形式以及探讨"点景"内容中的文化属性,希望能够从点到面拓宽对宋代山水画艺术认识,获得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以“远”见长,自山水画诞生以来,对“远”的要求,向“远”的发展即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不过远的形式不一,针对这种情形,宋代画家郭熙总结为“三远”,即“高远、平远和深远”。具体说就是“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  相似文献   

8.
正宋人以笔墨作佛事,将书画等艺术创作视为参禅悟道的手段。不论是参禅还是学书,都务必经过长期熏习和苦修,才能达到刹那的自悟。在禅学修行上,渐修与顿悟本不对立,而书法学习更是必经不断反复、艰苦训练的过程。宋代书法"尚意"说由来已久,最广为人知的即清代梁巘的《评书帖》:"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从宋人书论中可以看到,"意"的含义在宋代得到了全面的深化。禅宗思想在北宋中后期的士大夫圈子里炙手可热,文人乐于读经、谈禅,喜与禅僧交往,甚至参禅悟道,禅宗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反映到文学艺术上来。书法理论中的"我书意造""无法之法""无意"与"忽得",与禅宗"即心即佛""非法非非  相似文献   

9.
宋代绘画的历史悠久,其中包含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等,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其中山水画是宋代名家辈出的绘画种类,并对后世的绘画影响极大。宋代山水画以前的构图布局都是传统式的全景构图,在此之后出现的"一角式""半边式"构图正是一种不同以往的创新。以现代的"陌生化"眼光反观宋代山水画构图的发展规律,现代主义的艺术理论与传统创作方式之间竟不谋而合,这种不谋而合是巧合还是必然?文章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寻宋代山水画构图的发展规律,诠释宋代山水画中"陌生化"意蕴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山水画自魏晋发展至清,渐趋"摹古"之风,以王原祁的绘画理论为例,类"仿某家"的画论则则皆是,在中国近现代画坛履受批评认为不够创新;但是笔者观察到王原祁在他的《麓台题画稿》中提出"要仿元笔,须透宋法,宋人之法一分不透,则元笔之趣一分不出"思想,"宋法",可理解为宋代的"理学"文化和"文人画"思想。以"宋法"为依据,分析王原祁的《雨窗漫笔》和《麓台题画稿》,从文化精神、绘画思想,及其对后世绘画思想的影响等各方面探析王原祁"摹古"绘画思想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宋代山水画审美标准经历了以真为尚;"三远"塑真情;"韵味"天下;"涵泳"内心,"老"境外显四个发展阶段。对景写生以真为尚展现出宋初画家对于真实自然山水的关注。郭熙创造的"三远"法逼真地再现自然山水的同时,将创作者的主体情思也熔铸到山水画作品中,开启了以我观物的美学新境界。随着北宋中期文人集团掌握艺术创作话语权之后,倡导韵味为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受此影响,工拙相伴的山水画创作手法成为新的批评标准。南宋时期通过"涵泳式"的审美方式来酝酿审美情感,提炼审美物象,以苍老、荒率、雄健的笔法刻画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山水画在宋代时期已经达到了巅峰,在宋代时期,山水画的创作思想和构图技法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山水画所营造的水墨意境富有文人情趣,将文人寄托于山水之间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在后世流传许多著名的山水画作品当中,画作当中所存在的意境之美和写意之美,能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宋代时期山水画所传递的精神是作者的一种绘画艺术,其中包括了宋代山水画的创作元素,为后世的山水画奠定了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3.
汉宋对《论语》"温故而知新"呈现为两种不同的解释。汉代以宏观外在的"古""今"解释"故""新",宋代则以微观内在的个体阅读经验的"旧""新"先、后来进行解释。前者强调对历史与现实的尊重与继承,后者则强调个体精神与心灵的创构与想象。儒家政治哲学在宋代发生重要的转折,造成历史上古与今的断裂,相续一贯的历史也由此发生"终结",导致政治变革不再强调对客观历史的尊重和延续,而是转而重视主观内在的精神和心灵。宋代儒家政治哲学的这一特性经过长期的酝酿含蓄,最终在近代与西方的启蒙哲学汇合交织,共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革命。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成为经典,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宋代是《桃花源记》经典化进程的巅峰时期,宋人对《桃花源记》内涵的开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涌现了许多新的思想。宋代的社会环境比较动荡,宋人经常以桃源意象入诗。宋人注重思辨,他们除了对《桃花源记》里的一些细节讨论辨析之外,还提出一种"思辨桃源"的理论。此外,宋代对陶渊明的建构也推动了《桃花源记》的经典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文章浅谈宋代工笔之美,以所学《榴枝黄鸟图》为例,从两个大方面进行阐述,其一是宋人小品的外在美,从线条、设色以及结构三方面介绍,其二是内在美,宋人画的写实性强,注重细节的描摹,对于细节的描写出神入化,给人以美的冲击,让人赏心悦目,对后世的临摹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一个璀璨的明星照耀着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山水画的虚实空间,是画家的情感与自然关系结合之后搭建起来的心灵空间。画家借自然山水,创作出画面的虚实空间以实现其创作愿望。这种虚实关系深受儒、禅、道三大哲学体系的影响。儒家讲求伦理教化和积极入世,禅宗重六根清净和空无寂灭,而道家则偏重清净虚无和消极出世,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美学思想和价值,同时也区别于西方。在新时期,我们只有把握虚与实的对立统一规律,才能在实践中让自己的艺术境界得  相似文献   

17.
宗炳的《画山水序》可称之为中国古代第一篇正式的关于山水画以及山水画理论论文,其所传达的美学思想影响甚至主导了之后的山水画发展。宗炳所处的六朝时期,是政治上的混乱与文学艺术上的繁荣呈现出极度不平衡状态的时期,但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使得宗炳关于山水画的思想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宗炳在游山水时不懈追求"道"与"理",而山水画则表现出大小之变的奇异之美。宗炳还将庄子的"逍遥游"代入到山水中,又由山水代入到画中,实现了从"神游"到"物游"再到"神游"的悟道过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景观》系列为摄影师姚璐创作的摄影作品,其作品借用中国宋代山水画的形式,以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可见的绿色或黑色防尘布所遮盖的城市景观为素材,通过摄影后期技术,从而生成一个具有当代特点的青山绿水画面。摄影师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挪用",构成了新的视觉表现形式,在对传统山水绘画进行解构的同时,运用中国当下社会产生的"新景观"对影像进行重组,与传统艺术产生一定的联系并尝试进行一种对话,进而将作品引向新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19.
张岚 《美与时代》2023,(2):48-50
郭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创作的作品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现以郭熙的山水画《早春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春图》中各图像元素所表现出的“远”的意境,通过解读《早春图》的内涵和山水观,揭示郭熙山水画中图像和意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都市经济繁荣的典型时期,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宋代艺术的发展。宋代诗词的雅、俗走向一直是值得探究的问题。诗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宋诗要发展,就要独辟蹊径,于是宋诗一改唐诗恢弘之气,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偏重"言情"。宋词来自于民间小曲,这种特性决定了宋词之"俗",然而宋代的许多文人士大夫经过自己的努力,使得词逐渐走向"雅"化。宋代诗由"雅"到"俗",词由"俗"到"雅"的这种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发展需要雅俗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