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恭诚聘请各位专家学者为中国道教学院的特聘教授。这不仅是为我们中国道教学院增光添彩,更是为学院今后的健康发展、提高办学水平、走向规范化办学、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可靠保证。培养道教人才,是道教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道教协会历来十分重视道教教育事业发展和道教人才的培养。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中国道教协会早期举办过道教知识专修班、进修班,1990年又正式成立了中国道教学院,到今天也已经  相似文献   

2.
王志芹在《上海道教》2004年第三期撰写文章,认 为对于道教徒来说,道教的经典是极其重要的,应该重 视道经的研读,这是加强内修基础,提高信仰素质的前, 提。道教奉持的经典道书在传行中日益增多,为使之真正发挥传扬真道,历代道门高士积极地对道教经典道书进行收集和整理。道教徒参学研习道经的目标,就是要学道悟道,修道证道,传扬大道,度己度人,福国裕民,最终成为得道合道的神仙。从社会的现实和修道者的实际来说,道书中所阐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和长生度世的道义无不发人深省,因此修道者应通过诵经作为最基本的素养加强锻炼。要想真…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上层统治者中的女性推崇道教、优渥道士大都怀有女性特征的心理目的,同时又抱有不同程度的政治目的,对道教的发展也产生过政策导向性的影响。慈禧敕修八仙宫一事既体现了清政府对道教的基本政策,又表现出女性统治者亲近道教的特殊心理诉求。这一方面可视为道教与政治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道教信仰的宗教心理功能。同时,慈禧敕修八仙宫客观上给八仙宫及地方道教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正>上海道教科仪数字化保存项目围绕着"法有师承"的核心,以"数字化"的手段,保存与整理上海地区目前仍能传承的科仪。荷兰汉学家施舟人教授曾说"仪式是文化的真正的纪念碑",而这也正体现在中国道教之中。道教的斋法科仪有着精致完备的构架系统,这使得玄妙幽深的教理能够得到阐释与敷演;而地域性的道派传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清规榜已在咸阳地区正式颁布实施,我们下一步还计划把清规榜以碑刻、拓片的形式下发到咸阳各个宫观,使其真正推行、真正发挥作用。道门祖师有云:"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恪守道教戒律,是道教信徒得道成仙的前提条件。从道教发展的历史来看,戒律的作用不可忽视,道教的历次兴衰在某种程度上都与道教戒律的兴废有关。戒律清规在道观管理中尤其重要,是道教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措施。同时,道  相似文献   

6.
<正>陆文荣:携手拓展道教的公益慈善事业道教界应该扬长避短,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公益慈善活动中真正做出自己的贡献。一方面,阐扬道教蕴藉深厚的公益慈善的信仰和教义,真正发挥宗教公益慈善组织的精神优势,同时在理论层面厘清道教公益慈善组织宗教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另一方面,发现和培养道教公益慈善事业的专业人才,规范道教公益慈善制度,开发符合道教自身特色的公益慈善产品,在不放松慈善救急的同时,在环境保护、养生事业等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来。为此,我们应当以中华文化主体的精  相似文献   

7.
道教的神灵体系庞大而繁杂,不惟教外人士难以理清,即使是教内所编撰的神灵谱系也往往多有不同,甚至同一位神灵的位阶在不同的时期会出现很大的差别。但这其中的不同并不一定就意味着道教神系的自相矛盾,从道教的教理教义上来说,神灵位阶之变迁恰恰是十分正常的,若是一套位业谱系万古不变,反而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8.
正道教的神灵体系庞大而繁杂,不惟教外人士难以理清,即使是教内所编撰的神灵谱系也往往多有不同,甚至同一位神灵的位阶在不同的时期会出现很大的差别。但这其中的不同并不一定就意味着道教神系的自相矛盾,从道教的教理教义上来说,神灵位阶之变迁恰恰是十分正常的,若是一套位业谱系万古  相似文献   

9.
道教史的研究至今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第一,从事道教研究的人员少,力量也比较单薄。其次就资料来说,经过抉择加工比较系统的道教史资料还没有。第三,研究成果不多。由于过去对道教史上许多问题,很少展开讨论;有些专题不仅未深入进行探讨,甚至尚未涉及。因之不管从资料上或研究成果上,可以凭借的东西都不多。在这方面,道教史的研究不仅不能同中国哲学史相比,就是比起佛教史来也大为逊色。  相似文献   

10.
道教服食是道教信从者通过摄取食物、药物、气、符等来防治疾病、养护身心,以求长生成仙的过程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方法、知识等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服药、服气、辟谷、饮食、服符等方面,是一类富有特色的道教养生类型.近年来,学术界对道教养生学关注较多,因此道教养生中服食问题也相应地有一些学者加以探讨.黄永锋博士认为道教养生学研究课题众多,服食养生应该专门加以系统研究;同时有必要重新界定道教服食,在新的理论平台上进行多视角深人的审视.  相似文献   

11.
<正>○宋代国家礼制与道教的互动王志跃在《殷都学刊》2011年第2期中撰文指出,宋代国家的礼制与道教的互动关系,既有国家礼制对道教的吸纳以及国家对道教的多方扶持,也有道教积极融入国家礼制与道教回馈国家的可喜景象。在有宋一代,道教基本上是得到保护的,这就为宋代礼制吸纳道教提  相似文献   

12.
<正>道教素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在古代社会里,它与儒、释合称三教,是中国文化的支柱之一。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格局大变。及于现代,中国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格局,原来所谓三教的地位也随之大变。那么在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道教的文化地位应当如何看待,道教本身又应当承担起什么样的文化责任,可以有什么样的作为呢?当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意义。对于道教来说,这是一个认识自己的文  相似文献   

13.
一《太平经》是一部原始道教的经典。从总体上看,这是一部宗教神学著作。因此,它的哲学思想,从整个体系来说是属于唯心主义的。但是,产生于东汉时期的原始道教,究竟与魏晋以后的正宗道教有所不同,它还带有某种原始的、朴素的性质;它也曾为起义农民所利用,当作他们思想的旗帜。原始道教的这种特点在它的经典《太平经》中多  相似文献   

14.
正回顾道教史研究的历程,中国现代学术意义上的道教史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先有傅勤家的两部在中国道教史方面的著作,《道教史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与《中国道教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这两部著作主要吸收了小柳司气太、妻木直良、常盘大定等日本学者的道教史研究成果。许地山著有《道教史》(上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但可惜的是上编没有真正涉及到宗教的道教,还只是"道教前史"。  相似文献   

15.
正"三清"含蕴的教义考察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从历史文献上看,玉山人称三清,德兴人称少华,原本是山麓两侧两地的不同习惯。因为两个名称同样渊源于道教,所以不管称谓习惯对于地方来说究竟有什么特殊含义,站在道教文化的角度来理解,都是归本一元的。只是由于奉祠太华三仙的说法历史性地没有着落,太华三仙并未在三清山真正落户,所以相因太华山的少华山之称,也就成了一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在欧洲尚未有一处大型的道教中心,也没有一个场所能够让人全面完整地了解这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宗教、哲学和修炼方法。明山中心的创建,将成为道教文化在欧洲的一个标志性场所和弘法胜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但就目前来说,在欧洲尚未有一个大型的道教中心,也没有一个场所能够让人全面完整地了解这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宗教、哲学和修炼方法。相比之下,仅在法国一地就已经有44处佛教中心。但是,道教信徒或喜爱道教哲学的人在西方社会却不在少数。欧洲有很多人在学习太极拳、《易经》、吐纳打坐,以及风水术数等,中医馆也  相似文献   

17.
读者来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敬的张道长 :展信开颜 ,非常感激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给我回信 ,这无疑是给我在信仰上的莫大鼓舞。而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喜欢上了道教文化 ,随后并开始信道教 ,我想这也许是我与道有缘是神灵的安排吧 !正如您所说我已经阅读了一些道教知识的书 ,对道教有了初步的了解 ,并且自从上年我从事邮政工作以来订阅了《中国道教》杂志 ,从那上面也学到了不少知识。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道教学者 ,将来能为道教文化研究以及振兴道教作贡献。而我现在不能专事这方面的研究及去访名师 ,作为一名邮政人员只能做到和光同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现在虽无缘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的道教研究,在道教经典、道教思想史、道教方术、道教教派的历史沿革等的介绍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去把握道教。但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人们通常认为道教思想和道教方术是杂而多端的,那么,在这杂而多端的背后,真正能体现道教底蕴的、使道教成之为道教的,或者说,道教的实质和核心,又  相似文献   

19.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写经品》说:“经者,圣人垂教叙录,流通劝化,诸天出生。众圣因经悟道,因悟成真,开度五亿天人,教化三千国土,作登真之径路,为出世之因缘。”由此可见,对于道教徒来说,道教的经典是极其重要的,应该重视道经的研读,这是加强内炼基础,提高信仰素质的前提。正如经书所要求的,对于不经常使用的经书也应该认真学习,以旁通经常使用经书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加强道教信仰,加深道教教理教义的领会,并贯通于自我的修道实践中。道教经典,简称道经。古称“云笈”、“天章”、“宝文”、“神书”、“玉册”、“金函”、“…  相似文献   

20.
道教与女性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教与女性研究是道教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宗教与性别研究的一个分支。鉴于当前的宗教与性别研究,其关注的焦点仍然是女性,本文仍采用道教与女性研究这一提法。这一提法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如朱越利在《道教学的定义、对象和范围》①一文中提到“道教与女性”这一研究领域。一些道教类的学术期刊也开辟有道教与女性研究这样的专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