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一清代崇封吕祖,对于吕祖信仰在民间社会的传播与繁荣,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学者利用地方史志以及教内文献资料,对此已有很好的探究。~1但因资料所限,目前研究侧重于清廷崇封吕祖之后在各地的影响,即其"后果",而关于这一史事具体出台的"前因",仍相对简略。近期复发现相关的原始奏折,据此或可稍补相关史事。嘉庆九年(1804)刑部尚书姜晟等人恳求敕加吕祖封号之折,现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军机  相似文献   

2.
<正>一、前言高道吕祖(吕嵓,字洞宾)是我国道教史中极为重要的一位仙真。吕祖住世时虽罕有著述,但成道之后,自宋代开始,屡次显圣、"飞鸾",先后有《前八品仙经》、《后八品仙经》、《清微三品经》、《太上敕演救劫消灾赐福解厄保运证真参同妙经》、《孚佑帝君纯阳祖师三世因果说》、《醒心真经》、《吕帝心经》等经典传世①,其信仰者刘体恕、邵志琳、蒋予蒲等人,更先后将吕祖降授的经忏、诗词文章、注疏、丹道法诀等文献,编纂为两种《吕祖全书》②与《全书正宗》③,道教因而在道品、桂品两种经典分类之外,另设"霞品"一目④,可见吕祖飞鸾降笔而成的著述之丰。  相似文献   

3.
妈祖与泰山娘娘共享"碧霞元君"称号一事,数百年来纷纭已久。周郢先生的《明崇祯朝敕封"碧霞元君"考辨——兼论泰山娘娘与妈祖信仰之关系》一文,以《颜神镇志》记载为据,认为广为流传的崇祯十三年敕封妈祖的"碧霞元君"封号,实为崇祯敕封泰山娘娘之封号。此说与学界历来观点大相径庭,甚需明辨。本文认为,《颜神镇志》之记载为可信度不高的孤证,难以成立。崇祯十三年明朝皇室敕封妈祖为"碧霞元君"之事,虽无官方记载留世,但先有宗教界"妈祖证位碧霞元君"之"道封",后有大江南北信仰实践中的广泛流布和遵奉,以及清廷官方的默认,故此事为实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民间影响广泛的吕祖信仰,到清代后期更形繁荣,一大批以"赞化宫"为名的吕祖庙在各地纷纷涌现。典型者如道光二十三年(1843),进士出身的张集馨(1800-1878)回籍住家时,与署都转陈延恩等人将位于其家乡仪征城南的吕祖祠重修一新,并"颜其额曰'赞化宫'"。~1又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广州佛山复建供奉吕祖的西樵山云泉仙馆时,亦特于道观正中"为赞化宫,以专崇奉"。~2不过对于吕祖庙以"赞化宫"命名之由来,学者有不同的解读。如地方文献提及扬州赞化巷之名源于该巷14号赞化宫,"赞化宫系道教的神庙,'赞化'二字其义取之于《中庸》'赞  相似文献   

5.
<正>清末,有一批太监由于特殊因缘,成为道门中人,并且创立了一个道派——霍山派。其时京城内外有些寺庙道观日趋破败,而住持无力修缮,遂由太监道士接管。宝金山上的玉虚宫便是其中之一。宝金山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附近。山上有玉虚宫,创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据《玉虚宫碑记》,创建人为全真龙门派道士李合仁。李道士原系太原商贾,因究心性命之学,乃出家学道。厌居城市,云游至宝金山,  相似文献   

6.
梅州市道教赞化宫,是从吕祖庙扩建而成的。据州志记载:该宫于清光绪十三年冬,由州知事李鹏亲自督建。内供奉八大仙之一吕祖,名嵒或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世为河中府永乐县人,世称吕祖大仙、吕祖仙师、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一九四○年道教信徒又创建赞化社广济善堂,当时由热心社会慈善事业的人士成立理事会,以梅州市梅江区宫井头吕帝庙为社址,并附设有广济小学,免费为贫苦学童义教、赠医施药、施棺木等救济贫苦大众,宗旨是为社会群众做点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并勉励同人要建立美善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朝廷赐额封号、祀典等级、祭祀规格三方面分别论述了妈祖在宋至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发展历程。妈祖于北宋宣和五年已纳入国家祭祀体系,并进入部分地方祀典,在元、明、清三代更类属朝廷祀典群祀类。这其中,明代在永乐五年后、清代在嘉庆二十二年后均在都城建有国家性质妈祖庙宇,由中央朝廷直接举行岁时祭祀活动;历代中元代由皇帝遣使到漕运重地的祭祀活动的规格最高,甚至以高于岳渎之标准,而其他时期的朝廷祭祀活动大都以少牢祭。作为一民间神祇,妈祖在宋、元、明、清各朝国家祭祀体系中享有殊荣。  相似文献   

8.
中国道教协会并江西省宗教局:欣闻江西庐山仙人洞道院举办“两岸三地纪念吕祖诞辰1206年法会活动”,本拟身赴而适逢要务缠身,甚憾,谨函致贺忱。祝此盛会圆满成功。希望我中华道教界继承道教之优良传统,尊奉国家民族之大义,弘扬洞天福地之道气;随天地自然演进,顺历史潮流运行,团结信众,服务社会,让1800余年的道教道气长存,佑我中华国富民昌。祝众位道长和宾朋身体安康。致吕祖诞辰1206年法会活动的贺信@叶小文  相似文献   

9.
清朝前期,少林寺与清政府的关系非常紧张,加剧了其处境的窘困.康熙中后期以降,为巩固统治,又因少林寺特殊的“禅宗祖庭”宗教地位,清政府在心存戒备之时,逐渐改变了对其一味严厉限制的政策.少林寺对清廷的态度也在改变,他们的关系有所缓和.但终清一代,二者始终若即若离,关系并未根本改善.少林寺与清政府的关系演变是清代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清朝嘉庆《四川通志》中所记载的有关碑记,试图说明自唐至清部分地方官员亲近佛教、崇奉佛教的活动,并说明其所作所为源于个人信仰与对佛教的社会功能认识。  相似文献   

11.
正清朝末年,"全真演教宗坛"北京白云观因机缘际遇,得到宫廷的大力支持而保持兴盛。同时,南阳玄妙观方丈张宗璇也因协助清军守城有功,获清廷颁赐《道藏》以示褒奖。而在浙江东南地区,全真道根深叶茂,形成了委羽山大有宫、天台山桐柏宫和金盖山纯阳宫三大中心。进入民国以后,不仅官方对道教的支持消失了,而且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道教往往被视为迷信,其社会处  相似文献   

12.
汉代董仲舒有一句众所周知的话: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一般理解为要求人们只讲道德礼法,安贫乐道,不讲谋取经济利益。宋儒程颢对此有很高的评价:董仲舒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董子所以度越诸子。(《遗书》卷二五)其后成为儒家义利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朱熹、吕祖谦称其可以为(儒者)法矣。(《近思录.为学大要》)后世的批评者们也从这个角度理解。如叶适说:‘正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  相似文献   

13.
宋代封神活动之盛是地方社会及其信仰文化兴起的结果,与统治者的支持也分不开。封神是统治者神道设教的产物。封神以祈、报为双重目的,既把它看成是对神祇灵应的回报,又将之视为获取更多感应的一种激励性手段。封神要履行一套极为复杂和繁琐的审批手续,体现了统治者对灵应事件的重视和高度谨慎。宋代封神既有祀典内神,也有大量的非祀典之神。它是宋代官方确定正祀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清代社仓的兴废及其原因--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鸿山  王卫平 《学海》2004,16(1):131-135
社仓是传统社会备荒仓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隋朝所设义仓 ,因设于民间 ,故也有社仓之称。但随着隋唐时期义仓移至城市 ,社仓不复存在。南宋朱熹立社仓法 ,为后世沿用 ,标志着社仓的复兴。清代曾于雍、乾年间大力推行社仓建设 ,但旋兴旋废 ,究其原因 ,是因为社仓制本身存在缺陷 ,而清朝后期吏治的腐败也加速了社仓的衰败。  相似文献   

15.
黄敬“放火”——要回官印清朝年间,江南有个叫黄敬的县官。他对手下差役甚严,不允许他们干坏事。一天,黄敬发现县印不见了。他估计十有八九是手下胡顺偷去了,因胡顺曾敲诈勒索,被他  相似文献   

16.
刘国强 《佛学研究》2004,(1):214-217
醴陵市位于湖南东部,“荆楚古邑,湘东名珠。”佛教传人醴陵始于唐代,雪庵禅师为开山之祖。雪庵俗名李琼,豫章(江西)人。居家习禅并精医术,唐贞观年间(627-649)得道,敕封正一品荣禄大夫,一真明尊大师。奉命从江西前来醴陵选寺址。选定长连冲狮子山建大佛寺。寺高九丈,敕赐三钟七鼓,寺后有七星池、铜钉石等名胜,后寺毁于火而不存。唐代出家为僧,限制很严。  相似文献   

17.
吕澂于1944年为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撰写《审查书》,其中对汤著之种种学术观点和基本方法思路多有批评,2012年此文被再发现,后予刊布。通过对勘吕澂、汤用彤在有关问题上的各自论述,并比较吕澂早期和后期看法的某些区别,可见二家早年的种种相异观点之形成原因,实出于所持佛学研究方法论不同所致,吕澂之说多基于教内学者的“判教”立场,汤用彤治学则取历史主义之客观立场。吕澂在学术生涯的后期思想有所转变,有关论析更见公允得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聚焦于从《朱子语类》文本演变的过程分析"朱子诋吕"这一南宋理学公案如何为朱子后学所塑造和强化。朱熹(1130-1200)和吕祖谦(1137-1181)皆为南宋理学大家,二人交游、论辩甚多,亦多被视为淳熙年间理学家共同体之代表人物。但自吕祖谦过世之后,朱熹对吕氏学问进行了深入批评,并最终造成了吕祖谦未能进入《宋史·道学门》。本文通过对这一公案最重要的文献,即朱熹过世后六十年由黎靖德编纂而成的《朱子语类》一书的结构性分析,并将之与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对比,描绘出黎靖德在此书尤其是第122卷《吕伯恭》中有意为之的增删取舍之处,从而呈现出黎靖德是如何将多元的淳熙年间理学群体纳入到朱子学道统谱系的视域之中。由此揭示出宋代理学中一以贯之的道统意识是如何经由朱子后学之手,更深入地渗透于朱熹过世后的南宋思想史之中。  相似文献   

19.
《道藏辑要》是编纂于清代的大型道教丛书。关于《道藏辑要》的初编,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系康熙年间彭定求所编,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系嘉庆年间蒋元庭(名予蒲)所编。参与光绪年间成都二仙庵重刊《道藏辑要》的贺龙骧,  相似文献   

20.
马军 《思维与智慧》2014,(12):54-55
曾国藩和左宗棠是清朝后期两个举足轻重的大臣,但两人个性差异很大。曾国藩是著名的理学大师,器识学养冠冕一代,根基深厚,个人修养极高;而左宗棠才干超群,脾气超大,常常显得孤傲不群,盛气凌人。曾左二人因此没少龃龉,这副对联似可为之佐证:季子敢言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吾意见常相左;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攻,退不能守,问君经济有何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