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足南山道教醮坛造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道教石刻造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舒成岩石刻为代表。这些道教石刻造像,题材丰富、技艺精湛,可以说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道教艺术珍品,民族文化的瑰宝。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南面约五里处,现编号15号,其中以第五号三清古洞、第15号龙洞最为著名,这两窟的开凿时间皆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  相似文献   

2.
大足石刻蕴涵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足道教石刻①,以其丰富的道教石刻、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试以其中的女神造像作一简析,以窥其一斑。一、造像简介大足道教石刻中的女神造像,以其在龛窟中所占的地  相似文献   

3.
位于重庆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其中的道教石刻造像,以其丰富的造像题材、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寺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足道教石刻主要集中在南宋初期,其价值“是全国其他石窟不能比拟的”。“如能将这些资料整理出版,将有世界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道教石刻艺术,是道教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保存有大量的道教雕刻作品,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足道教石刻,经过道教文化特别是道教雕塑和绘画的不断发展和积淀,逐渐在具有石刻造像风气的大足一地,形成了自身浓厚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大足南山石刻,在人足县城南三华里左右的公路边,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宣布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山石刻造像共有五百多身,属道教造像,开凿于唐、宋间,明清两代稍有增补。为何在唐、宋时期要在大足南山出现这么多道教石刻呢?笔者带着疑问考查了石刻碑碣。南山石刻区玉皇观三清洞之右外壁有以下碑文内容:“昌邻于合、旧号东州道院。文物彬彬;久稔闻见。人品有杨贤良、王文正之  相似文献   

6.
王芳 《中国宗教》2022,(1):84-85
《玉音法事》成书于宋代,是道教音乐史上最早的词谱兼备的经韵词曲总集之一。书中内容反映了宋代道教音乐以乐教化、"乐""礼"相辅相成的音乐功能观,展现了宋代道教的神仙谱系,体现了宋代道教音乐对佛教元素的融合,进而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仪式所使用的音乐。唐宋之世,随着道教理论、仪规等得到极大发展,与其相应的道教音乐也愈发丰富。其中,成书于宋代的《玉音法事》是这一时期道教音乐集大成之作,从中可以了解许多宋代道教音乐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肖伊绯 《法音》2014,(3):48-50
正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西距成都271公里,东距重庆167公里,有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  相似文献   

8.
道教石刻造像是中国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现存道教石刻造像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几个省份。尤以四川境内居多。唐代是西部道教石刻造像兴盛时期。宋代道教造像多为精品。元明以后逐渐衰落,但余绪尚延。太上老君是造像艺术的中心人物,天尊、四御占重要地位,三官大帝和各类神仙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们充分体现了道教神仙信仰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道教神系演变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二十四史中所记载的唐、宋、元三代宫廷主要的礼祀规范为依据,结合道教经典和图像学分析,对以北极紫微大帝为主神的南宋大足圣府洞道教石刻造像进行再探。重点分析圣府洞内以大明、北极紫微大帝和夜明道教三帝造像为主题的道教雷法道场。这样的道教神系图像组合反映了南宋政权期望借助天地星神的神秘力量来抵御北疆外敌、护佑皇权的功利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巴蜀地区一直是道教活动兴盛的中心地域之一,而大量极富特色的石室墓葬雕刻中的道教传统文化题材也是宋代作为道教发展高峰期的典型例证。在墓葬中通过石刻这种艺术化的表现方式,表达了该区域当时对道教重生、乐生,追求长生不老的观念的理解,也集中体现了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和超越生死、趋吉避凶的本能追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宋代道教咒语的语言范式、语言特征与功能机制,阐释其反映出的特定道教观念与思想理论转向,探讨道教咒语与宋代大历史之间的互动交融。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宋代道教咒语发生了承前启后的历史转向。为了满足信众降福消灾的世俗需求,宋代出现了大量带有巫术色彩、凸显道士权威的道教咒语;道教法术与内丹理论的融合使得道教咒语往内修、炼炁、天人合一的方向靠拢,体现出强烈的内炼外法的倾向。与此同时,为了迎合朝廷的权威,道教咒语不仅规避与当朝政治辞令相重合的内容,且分化为两种话语风格,以使得在上层社会与民间社会中传播。宋代道教咒语不断应对变化中的时势,积极采取不同的语言策略适应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在话语变化中突破困局,构建道教咒语文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道教与旅游──道教旅游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道教神仙思想的产生与旅游的关系,“游”在道教中独具的宗教精神象征意义及旅游在道教宗教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分析,指出道教与旅游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道教旅游文化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在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3.
清源山老君岩的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雕刻技艺最绝的道教石雕造像,也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老君造像不仅是石雕艺术的完美体现,更是哲学思想的深刻表达。  相似文献   

14.
清源山老君岩的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雕刻技艺最绝的道教石雕造像,也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老君造像不仅是石雕艺术的完美体现,更是哲学思想的深刻表达。  相似文献   

15.
贺捷 《中国宗教》2023,(2):64-65
<正>摩崖石刻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历史久远,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而许多摩崖石刻的书法精美,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同年代、不同形态的摩崖石刻,是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道教文化是古代摩崖石刻的重要内容。道教摩崖石刻记载了道教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展现了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孙炜 《中国道教》2004,(2):39-39
一位多年从事文物鉴定的专家,近日走马灯似地在欧洲逛了十天,居然撞上两次有关中国道教的文物展览。他的惊讶,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西方国家对中国道教文物的重视,也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中国艺术品市场对道教文物的冷落。其实,早在2001年的2月21日至5月13日,在著名的美国旧金山市金门公园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内,就曾举办过以中国道教艺术为主题的大型国际特展,展期长达三个月,可谓罕见。这次展览的展品共151件之多,分别借自亚洲、欧洲及美国的公私收藏。借展单位包括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苏州石刻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17.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建筑规模之大,宗教特点之显著,布局之合理,设计构思之精巧,建筑技艺水平之高超,实属世之罕见,堪称"旷世之极盛,万古之奇观".研究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对于弘扬武当道教建筑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代国家礼制与道教的互动 王志跃在《殷都学刊》2011年第2期中撰文指出,宋代国家的礼制与道教的互动关系,既有国家礼制对道教的吸纳以及国家对道教的多方扶持,也有道教积极融入国家礼制与道教回馈国家的可喜景象。在有宋一代,道教基本上是得到保护的,这就为宋代礼制吸纳道教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宋代国家礼制对道教的吸纳,包括从礼典到实践、从普通的祈拜到含有政治意图的禀告等各个方面。这既是宋代礼制发展的特点,也是儒道二教融合的体现。由于宋代国君的多方扶持,道教在宋代的发展中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与国家对道教的扶持态度相对应的是,道士也积极参与国家礼制。从道士参与吉礼、嘉礼、宾礼、凶礼的史实可以看出,道教正努力融入国家的各项礼制中去。在道士积极参与国家礼制的同时,道教宫观和道教仪式等,也在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西田几多郎的“纯粹经验”与老子哲学 姚婕在《日本文化研究》2011年第3期中撰文指出,西田几多郎是日本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纯粹经验”是西田在《善的研究》中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所谓“纯粹经验”即主客不分的状态。由此,西田进一步引申出“真正的宗教觉悟,并不是以思维为基础的抽象的知识,也不单纯是盲目的感情,而是自己悟得存在于知识及意志的根基里的深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城隍是中国民间的城市保护神。城隍在宋代被纳入道教的神灵系统,它作为道教吸纳的民间神祗之一,在道教民间神灵中颇具典型性。因此,城隍神民间信仰的形成,城隍何以衍化为道教的神祗,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大足石刻以艺术品质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大足石刻在吸收、融会前期石窟艺术的基础上,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反映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主线和儒释道融合的文化特色。一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