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信仰,它在白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区流传。祭祀本主是白族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其中,以每年本主圣诞日举行的庆诞法会最为隆重。道教在白族地区的传播过程中,特别是在主持白族本主庆诞法会中,凭借自身丰富的仪式传统,逐渐形成了富有道教特色的白族本主庆贺仪式。道教与白族本主信仰之间通过双向互动,一方面白族本主信仰得到整合延续,另一方面道教亦进一步深入到白族地方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云南白族本主崇拜艺术与多元化宗教艺术的了解,描述了佛教、道教对白族本主崇拜艺术特色的影响,根据对本主崇拜建筑、雕塑、绘画、祭祀各方面的分析,了解本主对白族人民艺术审美意识的影响。因特殊的地理宗教背景,白族艺术文化体系中出现了复杂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3.
段赤城本主信仰,源于大理地域社会的斩蟒英雄神话与历史记忆,有关段赤城"故事"的社会历史记忆,大量保存于文物碑铭、历代地方文献、民间传说和村落祭祀仪式之中。对段赤城信仰文化遗存、云南地方文献中段赤城叙事、段赤城信仰与庙宇分布的系统梳理与考察,厘清了段赤城在地方传统与国家祀典的互构中"由人而圣,由圣而神"的神化历程。植根于大理地域文化的段赤城信仰,为白族本主信仰的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是理解大理地域文化起源、形成与发展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剑川石窟周边的白族社会,一直保持着对石窟的崇拜与信仰。当地白族民间许多民俗活动,其实是来自对石窟的崇拜,并植根于白族佛教信仰传统之中。白族社会中许多看似“民间”的习俗,大多渊源于佛教密宗信仰。宗教信仰演变为民间习俗,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5.
道教山岳崇拜渊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与巫术,后来又因受到神仙信仰和封建社会国家祭祀宗教的影响而初成。道教将山岳崇拜吸收进自己的信仰体系后,加以内化、升华,与"道"信仰、修真思想和修真实践紧密融合,构成道教文化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6.
冯鹤 《中国道教》2013,(1):28-29
星斗崇拜是中华文化古老的传统,《史记·天官书》载:"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在古代是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而道教对之进行了很好的继承与发扬,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星斗信仰体系. 2012年12月27-28日,道教与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在广州纯阳观召开.研讨会由广州市道教协会与香港道教学院共同举办,以"研讨星斗文化,共弘华人信仰"为主题,是道教界、学术界首次以星斗信仰为主题开展的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7.
本主崇拜不仅仅是某种宗教信仰意义上的实践经验,更是一种表达信奉者思想、感情和身份认同的日常实践活动。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探讨本主崇拜既是重新认识民间信仰丰富内涵的有效视角,也是尝试超越宗教学研究局限并探究其宗教学意义的新路径,有益于反思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民间宗教信仰在维系社会秩序和重构文化意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道教祭祀北斗的斋醮仪礼,随着道教传入云南,在云南许多有道教信仰的地方均有传承,除汉族之外,在大理白族等少数民族中至今保留了较为完整的祭祀北斗的仪式。本文以云南剑川白族"正一灵宝符箓派"的朝北斗为例,记录、探讨至今在云南传承的古朴、虔诚而具民族特色的北斗信仰。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上看,江苏道教的城隍文化是道教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传播时间长、分布地区广、与英雄崇拜相结合等特点。明代之后,各地城隍庙所主办的城隍崇拜、城隍出巡及城隍庙会,成为道教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通道,也成为官方管理民间社会的一种手段。在当代社会中既要保持城隍信仰的神圣性,又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努力发挥城隍文化所内涵的正直、善良、忠诚和节义等优秀品格,使所开展的城隍文化活动能够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瑶族宗教信仰与仪式中的星斗崇拜,具有浓郁的道教星神信仰的色彩。论文通过对瑶族经书神唱、宗教仪式和文化涵化中星斗崇拜现象的考察,指出瑶族星斗崇拜深受道教天心正法的影响。在瑶族宗教吸收道教的文化涵化过程中,道教北斗星君演化为瑶人生命仪式的守护神,道教科仪成为瑶族宗教仪式活动的范本来源。瑶族星斗崇拜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从此侧面反映出道教对瑶族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雷法与雷神崇拜是道教中一门重要的法术及信仰。它源自中国最古老的原始宗教,既包含着人类文明中最原始的对自然的崇拜,也保存着人类企图控制造化的胆略与努力,从而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在道教中,对雷神等自然精灵的信仰由来已久,非常广泛。尤其是唐宋以来,由于众多道门高真的倡导,以对雷神信仰为核心的雷法盛行天下,成为道教法门的核心内容,影响颇大,至今犹然。本文就道教雷法的沿革、内涵、特征做一探讨,以进一步揭示道教雷法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
正玄门讲经活动的缘起和举办情况讲经是道教传承道脉、弘扬文化、服务信众、提升影响的重要途径,也是道教的优良传统。道经师被称为"道门三宝",正所谓"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通",经典必须经过名师讲解和指点才能得到有效继承和传播。讲经不仅在道教师徒之间口传心授,同时也是向外传播道教义理和信仰的主要方式。在史书和道经中,我们经常看到历代祖师高道当众讲经说法、  相似文献   

13.
羌人信奉"万物有灵",除了众所周知的白石崇拜,神圣或灵异植物信仰亦体现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考察羌族民间信仰可知,杉树尤其是他们心目中的神圣植物;杉木崇拜在尔玛村寨民俗中可谓无处不在,跟其族群生活、族群传统以及族群观念有深层次关联。结合文献与田野、历史与现实,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解读之,对于我们认识中国西部民族迁徙走廊上的羌民族及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考察印尼与中国的交流历史,并结合近期的田野调查材料,介绍了道教在印尼社会的大致情况。作者认为,印尼华人的道教目前虽然多在"三教"名下活动,且常与民间信仰混融而不能被视为"纯粹",但由当地不少华人声称自己信奉道教,以及其许多庙宇供奉玄天上帝、关圣帝君、玄坛元帅、张天师等道教神灵,可知他们的身份应该属于道教信徒。  相似文献   

15.
雷神崇拜是道教雷法实行的信仰基础。从对雷神崇拜演变的历史图景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雷神崇拜以及由雷神崇拜本身所透露出的传统中国人具有的心理状态与思维模式,是后来道教构建雷法体系的潜在渊源。崇拜的产生,源于先民对自然界雷电现象的“畏惧”。然而,在雷神形象的历史演变中,世人对雷神形象的塑造有典型的人格化倾向。此后,道教沿用了民间社会的这一人格化方式,构想了可供道士召遣役使的庞杂的雷部诸神系统。随着雷部诸神体系的建立,世人的心理也完成了由“畏惧”雷神,心生敬畏,并向“策役”雷神,济物利人的转变。一、雷神形象的历…  相似文献   

16.
深受福建民间虔信的马仙信仰与道教的渊源关系颇为深厚。这一信仰深植于神话传说、灵应事迹等的广泛流传,更与其背后深蕴的道教养生文化不无关系。在道教崇尚"主阴"的观念背景下,福建马仙信仰中所潜藏的丹道奥妙极富养生价值,异人所授予马仙的丹道仙术具有益寿保健的养生功效。此外,马仙孝亲养老的道德功修既受到民众的推崇,也符合道教养生讲求积功累德的要求。这都展现出马仙作为道教女仙的独特魅力,其所深蕴的养生文化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7.
传世典籍中,对于六朝民间信仰的记载不多,然而关于民间圣火崇拜的记载却值得注意。六朝文化遗存中的圣火崇拜印迹为六朝社会信仰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六朝圣火崇拜虽然延续着华夏民族圣火崇拜的历史轨迹,然其背后蕴含着极为明显的异域宗教因素。六朝圣火崇拜的信仰模式杂糅了佛教、祆教等异域宗教中以"圣火"崇拜为核心的宗教礼俗,极具六朝文化的时代特质。  相似文献   

18.
道教神仙不死信仰,反映了中国古人解决死亡问题的终极理想,可把它看作是我们祖先的"科幻"意识。道教神仙不死具有"魔幻""奇幻"的色彩,但其主要成分还是一种古代"科幻",具有所谓"‘原始’科学的一面",故与中国古代科技结为并蒂莲,命运休戚与共。道教那种把信仰与科技结合起来孜孜不倦追求的探险精神,在当今世界高科技领域中也是不难寻觅踪影的。  相似文献   

19.
成都平原的树崇拜与道教关系探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所信奉的原始崇拜习俗之一.而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地区出土了丰富的树崇拜文物,不仅与神话传说中的记载相符,是早期社会分工留下的痕迹,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长生信仰的流行.从广汉三星堆铜树到东汉成都平原的摇钱树再到道教的长生信仰,可以看出原始自然崇拜到神灵崇拜再到成熟宗教的信仰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0.
道教神仙不死信仰,反映了中国古人解决死亡问题的终极理想,可把它看作是我们祖先的"科幻"意识。道教神仙不死具有"魔幻""奇幻"的色彩,但其主要成分还是一种古代"科幻",具有所谓"‘原始’科学的一面",故与中国古代科技结为并蒂莲,命运休戚与共。道教那种把信仰与科技结合起来孜孜不倦追求的探险精神,在当今世界高科技领域中也是不难寻觅踪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