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岳大帝的本庙在山东泰山,由于宋代统治者的提倡,东岳信仰向其他地域扩展,山西建起不少东岳庙.现在这些庙宇在当地民众生活中仍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对东岳信仰的传承规律以及对地方的影响的梳理,试图揭示出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岳大帝信仰在中国供奉千年,对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北京东岳庙为东岳大帝行宫,始建于元代延祐六年(1319),主祭东岳大帝。明清两朝,北京东岳庙得到了皇室的礼敬和民众的崇奉。北京东岳庙祭祀被列入国家典制之中。北京东岳庙祭祀具有明显的"官祀"的特征,其在明清国家祭祀体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统一中国的元世祖在宗教上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政策,采纳了道教玄教派代表人物提出的在元大都建构东岳庙的建议。东岳庙是道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的文化空间,其起源于源远流长的泰山神的敬畏与崇拜,属于农耕文明的文化传统。从中国王朝续替的传统看,祭祀泰山神东岳大帝进入了我国的礼制传统,成为一个超越了地理空间本身属性的礼法概念,建构东岳庙成为一个象征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文化传统传承的文化符号。元代在北京建构了东岳庙,包容、认同、继承历代的祭祀泰山神的传统,完成了元代对于继往王朝的政治续替。此后,元代历代皇帝和鲁国大公主继续对于北京东岳庙文化的认同,这是中华文化共同体建构的过程的文化叙事。  相似文献   

4.
泰山是五岳独尊的东岳,其神以“大帝”称之,地位显赫。历代帝王或巡狩、或封禅、或神祭、或褒封,奠定了泰山神———东岳大帝在道教诸神中的崇高地位,“被供奉为神灵界的王者”①。正史中有许多关于东岳大帝的记载,东岳庙也遍及全国大多数地方。本文将从泰山神———东岳大帝信仰的起源、东岳大帝的身世和职司、对泰山神的祭祀和褒封以及东岳大帝信仰的影响等问题入手,从东岳大帝信仰具体而微地反观道教神仙信仰所蕴含的敬畏自然、师法自然的人文精神、以及这种信仰对于人类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一、泰山神信仰源于对泰山的自然崇拜泰…  相似文献   

5.
西安东岳庙是陕西省关中地区东岳大帝的总祠,该庙主殿壁画是陕西省内已知道教宫观壁画中单幅面积最大的,该壁画是陕西境内不可多得的道教壁画之一,是研究陕西地区宋代至清代东岳信仰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一环,对丰富中国道教美术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壁画的绘制时间和内容题材入手,对壁画的艺术特色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北京东岳庙始建于元代,主祀东岳大帝,是当时道教正一派在北方地区的重要宫观。但是对于外来人群而言,并非完全如此。明清时期,朝鲜王朝定期派遣使者朝贡中国。燕行途中,他们以诗歌、日记等形式记录沿途见闻感受,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文献。北京东岳庙作为朝鲜使臣入京朝拜的必经之地,在其燕行途中具有特殊意义。朝鲜使臣在此不仅书写与东岳庙相关的日记,描绘他们眼中的东岳庙形象,同时也留下不少诗作,表现出其特殊的文化心理。今人陈进国《燕行录咏北京东岳庙诗抄》一文专门对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道教庙会是一种以道教神仙信仰为核心的宗教型庙会,它产生于两汉,形成于唐宋,繁盛于明清.在其长期的产生发展中,它呈现出了大众化、狂欢性以及官方与民间的互动性等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8.
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岳庙 ,在沉寂了半个世纪后 ,重新开放。这座建成于元英宗至治二年 ( 13 2 3年 )的东岳行宫 ,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的最大庙宇。几个世纪以来 ,这里都是北京人最喜爱的圣地之一 ,人们在“生活上无论起了何种的不安 ,或生了何种的要求 ,都可以到东岳庙里去请求解决”① ,成为凝聚北京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庙内供奉的是以泰山神东岳大帝为首的诸神 ,相传最多时达三千余尊。据统计 ,193 6年尚有神像 13 16尊。故称“神像最全 ,酬神最易”。在这里 ,不仅有祭拜东岳大帝及后妃、朝臣们的气势宏伟的宫殿 ,还能够看到肃穆森…  相似文献   

9.
正庙会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形态,既具有民族性与传统性,又在不同历史时期体现着现代性与时代性。它既是精英性的国家祭祀文化的起源,又是大众化的民间信仰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伏羲作为传说中的氏族英雄和文明始祖,自古以来,不仅被官方祭祀,而且被民间所崇拜。在今日大力提倡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之下,伏羲的祭祀、崇拜和信仰再次升温。本文以河南淮阳太昊陵的庙会为例,呈现盛大庙会的现实情态,展示伏羲庙会中的种种宗教、民俗和信仰的面相,寻绎在官方祭祀和民间信仰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张力。  相似文献   

11.
5月在北京东岳庙参加首届“东岳论坛”暨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研讨会,在会上得到了一本极其珍贵的史料性著作《北京东岳庙志》,读后颇有感触。北京东岳庙始建于元代延祐六年(1319),至今整整七百年。七百年来,东岳庙史上的第一本完整的志书才横空出世。这部志书的面世非常不易,凝聚着东岳庙住持袁志鸿主编以及编纂委员会数年的心血。势成之——一个时代的包容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2.
正5月在北京东岳庙参加首届"东岳论坛"暨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研讨会,在会上得到了一本极其珍贵的史料性著作《北京东岳庙志》,读后颇有感触。北京东岳庙始建于元代延祐六年(1319),至今整整七百年。七百年来,东岳庙史上的第一本完整的志书才横空出世。这部志书的面世非常不易,凝聚着东岳庙住持袁志鸿主编以及编纂委员会数年的心血。势成之——一个时代的包容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努  相似文献   

13.
据元代文献记载,传说双忠信仰传入广东潮州潮阳县后,暂寄于县城外东山麓东岳庙内,此庙可被视为该信仰的发源地。东岳庙可能创建于宋咸淳间(1265—1274),创建之初可能已在庙内奉祀张巡、许远,后双忠信仰以"玄旌"显灵为由,占据庙旁佛寺,额曰"灵威庙"。后世官绅则反复强调双忠信仰的"忠义"原型,凸显该庙与睢阳双庙的联系,以致其缘起历史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3日(农历三月二十八),为道教尊神东岳大帝诞辰,北京市东岳庙隆重举行恢复道教活动场所及颁发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仪式。应邀出席颁证仪式的有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蒋明麒,中央统战部二局局长周宁,  相似文献   

15.
伴随福建移民的南下,九鲤洞仙师信仰及琼瑶教传播至南洋。至20世纪60年代,以何氏九仙信仰和九鲤洞神庙系统为纽带,跨越原乡莆田及新马印(尼)三国的民间信仰网络正式形成。琼瑶教主要的宗教仪式"肃坛持戒"不仅在海内外的九鲤洞神庙系统中举行,并可能扩散至莆田仙游籍华人创建的东岳观、三一教堂祠以及其他寺庙当中。侨乡莆田基于何氏九仙信仰和九鲤洞神庙系统而形成的跨国民间信仰网络,既包含丰富的宗教信仰内容,也富含乡缘情结,更含有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炎帝信仰所建构出来的三种信仰精英为研究对象,采用民间信仰"仪式承包者"这一概念,并且以炎帝祭祀的仪式承包者为中心,论述炎帝信仰过程中三种信仰精英、仪式承包者的形成及其影响,讨论民间信仰精英如何以其仪式承包者的身份,构成了炎帝信仰三大类型;进而通过炎帝信仰的官方和民间两大话语体系的梳理,说明"正祀"与"淫祀"两大信仰传统的整合与分别,并没有直接转换为当代信仰类型的合法性要求,而是在其信仰类型的建构中,体现出炎帝信仰类型中不同的仪式承包者与各种人群、利益、资源和权力关系间的复杂交织,最后形成了以炎帝信仰为基础却体现为三种信仰类型及其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7.
人为宗教在发展与传播过程中,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就是对民间信仰中的神祇加以吸收与改造。其目的是为了更快地被人们接受和认同。司命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神祇,魏晋南北朝以前,其职责主要是掌管人的生死祸福,隋唐以后,司命渐与灶神合流。司命地位的变化就是这种规律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蒲县东岳庙,地处山西省南部、吕梁山南端,距县城五华里。周围环山十余里皆为松柏丛林,故又称柏山庙,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创建年代不详,庙内所有碑碣只有重修年代。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碑记说:“斯宫之筑旧矣,碑文剥落,无以考其兴建所自”。庙内献亭柱础为金秦和六年(1206年)所镌,由此可以断定,这座庙宇在七百九十多年前就有了。据光绪六年版《蒲县志》记载,唐贞观以来多次修葺。现存建筑重修于元延佑五年(1318年),此后,明清两代不断修葺、增补,故成现状。全庙占地近万平方米,有各类建筑二百八十间。主要建筑依次为:山门、天堂…  相似文献   

19.
庙会起于神祀,是民间对神的祭祀祈祷的集会。中国是个多神的国家,神多,庙多、庙会自然也多。就以五台县来说,素有四大会八小会、七十二个毛毛会的说法。但象五台山六月庙会那样大规模的庙会还是很少。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三十或七月上旬,三、四十天的会期,香客信徒、士农工商,文职武夫、  相似文献   

20.
传承数百年的苑川七月神会是甘肃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民间神灵形象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新旧内容的叠合重构与新对象的确指,神灵统属、神职功能、伦理教化等意蕴内涵也不断丰富。究其原因,神会神灵形象是区域民间信仰空间传播、民间信众参与重构及地方文化生态等因素共同塑造而形成的,体现了因神异功德而立庙受封,因宗教理解而人格化,因历史记忆层累而复合重构,因社会需要而职能化、仪式化、组织化,因垂训教化而伦理化的传统民间信仰的生发演变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