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镇江丹徒县焦湾侯家店南朝古墓出土的六面铜印蕴涵有非常丰富的道教内容,本文以西晋末年的永嘉南渡作为解读此印的历史背景,根据此印的出土地点以及史料中对信奉天师道的王氏家族南迁的记载,来推断王氏家族在南方侨居时传播天师道的情景,从而得出人口迁移与天师道南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1969年,定州市博物馆发掘了北宋至道元年(995年)的净众院塔基地宫,在塔基地宫西部6米处,发现了《创修净众院记》石碑,该石碑为青石质,高143厘米,宽78厘米,碑额半圆形,中间浅刻几何形纹组成的"圭"形图案,内刻"创修净众院记"六字,竖排两行。碑身长方形,四周环以几何形纹,其内刻铭文,竖排30行(图一),共计1398字。近些年来,对于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器物,多有专文论述,而该碑碑文却没有  相似文献   

3.
正"冥途路引"是为了让死者能够顺利抵达阴间或前往天国的凭证,在明代墓葬中有少量出土,有"道教路引"和"佛教路引"两种。1956年4月,在扬州市城北乡禅智寺故址之东发现一座明代三椁三棺并葬墓,墓主分为盛仪及夫人彭淑洁、盛氏(疑是盛仪之女)。其中,彭淑洁棺内出土纸质道教冥途路引一张,文字清楚、印鉴清晰,给研究冥途路引增添了新材料,对研究道教文化和明代文书制度有不小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青铜钺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1,(1):130-F0004
青铜钺,商晚期。钺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1966年山东益都苏埠屯一号商代墓出土,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该钺形体巨大,造型奇特,厚重精美。以透雕和浮雕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张口呲牙、双目圆睁、  相似文献   

5.
程浩 《管子学刊》2016,(1):99-100
随州文峰塔M1出土的春秋晚期编钟记载了曾国的族源,其铭文所记王"遣命"的曾国始封君南公,可能并不是"左右"文武的伯括,而是代父就封的南宫括长子。叶家山曾国墓地M2曾侯谏夫人墓出土的斗子鼎中,曾国的初代封君曾侯谏即自称为"夭"。而这位自称为"夭"的曾侯谏,很可能就是清华简《良臣》中的"南宫夭"。  相似文献   

6.
《天风》2015,(9)
<正>约在1952年,扬州拆城墙建路时,发现了两块元代拉丁文墓碑。第一块墓碑(图一)高59.7厘米,宽37.5厘米,四周刻花边,上部刻"末世审判图",下部刻拉丁文六行;第二块墓碑(图二)残高58厘米,宽48.8厘米,四周刻花边,上部刻"圣卡特琳殉道图",下部刻拉丁文五行。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上万枚竹简和近百版木牍。据介绍,其中含有《周易》的内容。海昏侯墓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祭祀体系最完备的西汉列侯墓园。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种类极为丰富,其中尤以逾万枚简牍为大宗,是我国简牍发现史上  相似文献   

8.
矩形铜镜     
张越  王滨摄影 《管子学刊》2010,(4):F0004-F0004
<正>矩形铜镜,西汉时期青铜器物,长115厘米,宽57.7厘米,厚1.2厘米,重56.5公斤。1979年出土于临淄窝托村西汉齐王墓陪葬坑中的兵器坑。镜面精工磨砺,无锈处,乌亮可鉴,应为实用器物。镜背有精美纹饰,纹饰凸起1.5毫米,  相似文献   

9.
1992年末至1993年初,淄博市博物馆在临淄区商王村西侧发掘了两座战国晚期墓,其中一座墓墓主为女性,在其椁室中出土了一对金耳坠(见金耳坠复原线图)。其制作之精、造型之美、创意之妙,不仅在齐墓发掘史上为首次出土,亦为国内先秦墓中所罕见,它的出土对研究...  相似文献   

10.
晚清民国镇江清真寺刻经是中国回族出版史上的重要一页。出版的伊斯兰经书尚保存至今的至少有17种,刊刻工作始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终于民国八年(1919年);刻经地点则是镇江两所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主要的清真寺——剪子巷清真寺和山巷清真寺;多数为新刻,也有汇集已有经板重印的;刻经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是教民捐资;所选书籍则多为价值最大也最为流行的汉文伊斯兰教典籍。刻经的繁荣和镇江当地伊斯兰教学者的参与、镇江邻近江南伊斯兰学术中心南京、刻经中充分的准备以及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地方宗教事业的恢复等因素有关。而刻经的衰微,则主要和刻经作为一种出版事业没有能够跟上近代中国的时代潮流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七年春出土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磁村一春秋晚期墓(编号 M1)中。该素面鬲为夹砂红陶,素面,方唇,侈口,束颈,鼓腹,缓平弧形矮裆,微显浅袋足,略有乳突状足尖。口径一十四点五厘米、外腹径一十七点二厘米、高一十六厘米。它与潍坊寒亭乐都古城采集的素面鬲形制相同,其时代应为春秋晚期。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湖北省郧阳地区丹江口市武当山剑河,一农户从地里挖出一枚稀有的用端石篆刻的道教经主掌管的古印(见图1.2),印长6.2厘米,宽6.1厘米,厚4厘米,印文皆为阳文云篆。第一面印文为“道经师宝”;第二面印文为“雷霆都司”。其篆刻如铁划银勾,独特而富有变化。此印经有关研究人员初步鉴定为道教元代之印,而且这种使用“回文”的印,在武当山现存的元、明、清30多枚道教玉、石印中尚未得见。这枚珍稀古印的出土,为研究武当山道教  相似文献   

13.
正在北京植物园退谷内一二·九纪念亭以东的路边有一方塔铭,长126厘米,宽82厘米,厚24厘米。塔铭浮刻额题"超以象外";两边浮刻一联:"开山直接长春脉,出世能还不老丹",对联上方分别覆有莲叶一片,下方分别刻石山上生一朵莲花;塔铭底部为仰覆莲纹中夹一串珠状纹饰。对联中间为塔  相似文献   

14.
正近现代,国内学术界对镇墓文、买地券等墓葬出土材料的关注始自清末民初鉴藏大家罗振玉,罗氏的主要贡献在于搜集、著录了一批镇墓文和买地券(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70年代以后史学界开始对镇墓文、买地券进行深入研究,并出现了一些开创性成果,如方诗铭《从徐胜买地券论汉代"地券"的鉴别》、吴荣曾《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吴天颖《汉代买地券考》等;近30年来,随着学术界对此类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6,(7)
正元《至顺镇江志》卷九《僧寺·大兴国寺》抄录了《大兴国寺记》。大兴国寺为元代镇江之也里可温教堂,"记"即此教与寺的介绍。据学者研究,也里可温乃蒙元时代之景教。"记"的原文刻在一块石碑上,据说石碑已没入长江,马相伯先生曾亲见石碑拓片(见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碑文录入《至顺镇江志》,可能不是原碑的全部,但大致内容与观点应无差别。"记"开篇即说明寺与碑文  相似文献   

16.
高子戈     
长胡三穿,直内,内中有一横穿,援基部近穿处有“高子戈”三字铭文,通长18.5、高9厘米,内长6.5、宽2.7厘米。出土于山东临淄齐故城以北12.5公里的敬仲镇白兔丘村附近,1970年为临淄区文物管理所收藏。白兔丘村南有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大夫高傒之墓。高傒,字白兔,谥敬仲,年少时与齐桓公小白友善,小白与子纠争夺君位,高氏拥立小白,“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史记》)。齐桓公以  相似文献   

17.
正作家刘恒,素以蘸水笔写作,在文坛堪称独一无二。他说,用蘸水笔写作,在纸上总有一种"刻"的感觉,很舒服,文思也顺畅。金石可镂,刻,是刻度,是时刻;是记忆,是劲头……细琢磨,刻的意境很多。自然有"刻",四季轮回分秒不差;生活有"刻","点点滴滴在心头";行走有"刻",一步一个脚印;做事有"刻",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诸多的刻,是一种境界,没有恪守之心,缺乏刻苦之力,轻飘飘,水过地皮湿,充其量留下些蛛丝马  相似文献   

18.
张越 《管子学刊》2007,(1):F0004-F0004
鎏金铜熏炉,高14.3厘米,口径9.2厘米。1987年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齐王墓出土。子母口,曲腹,饰一周微凸的带纹和一对铺首衔环。柄形座,中部略凸,圈足。盖呈弧形,顶饰一环钮,周围透雕盘龙两条,首尾相接,龙身卷曲盘绕。在足部錾刻铭文,通体鎏金。  相似文献   

19.
<正> 2008年11月,湖北襄樊市出土东汉末年"陶楼"残件。2009年9月修复成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件陶楼不同于以往常见的出土陶楼:一是体量较大,造型奇特;二是结构复杂,制作精巧;三是装饰怪异,尤其是门铺首上的四个可爱的"小飞人"让人惊叹之余,疑惑不解:是"羽人"?是"飞天"?还是"天使"?这个陶楼有何意义?作者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佛寺——"浮屠祠"的模型。襄樊市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11月在樊城长虹路建设工地出土一陶楼。经拼合复原,陶楼面貌于2009年9月展现世人:陶楼分为2层,高103厘米,楼外围有庭院,进深40厘米,宽32厘米;陶楼以彩陶制成,飞檐高挑,雕梁画栋,门可开合,窗棂  相似文献   

20.
宋代金文著作中曾著录过一件公壶,系公为其女叔姜所作媵器。清代山东境内出土过王妇孟姜匜,也是国为其女嫁给周王时所作媵器,这个姜姓国和文献中的姜姓纪国是否一国,近代曾有争论。1969年烟台上夼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侯鼎和己华父鼎,器与己器共存于一墓的事实结束了已往的争论,证明、纪(己)确系一国。1974等莱阳一座墓葬中再次出土纪国铜器己侯壶。烟台市博物馆收藏一件纪侯钟,与清代寿光出土者铭文有别,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