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月8日,中国道教协会发布《关于在全国道教界开展"文明敬香,文明礼神,建设生态道观"活动的倡议书》,1月12日,"倡导文明敬香,建设生态寺观"新闻发布会举行。2014年马年新春,倡导文明敬香,建设生态道观,成为中国道教界普遍的共识与行动。春节前夕的新闻发布会"敬香礼神是道教基本礼仪,敬香能起到传达心愿、沟通人神的作用。‘道由心学,心假香传’,文明的敬香方式,应以‘清香三炷’或‘心香一炷’为宜;应遵循道教礼仪,诚信敬意;还应有利于自己和他人身心健康。"1月22日,在"倡导文明敬香,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中国道教随着移民的脚步开始向日本传播,在唐宋时达到了高潮。但与儒学、佛教在日本的传播相比,道教在日本历史上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一方面道教因曾被日本朝廷明确禁止,故在史籍文献中很难找到有组织的教团道教进入古代日本的记录,也找不到可确证的道士和道观;但另一方面,日本历史和社会文化中却留存有许多道教因素,成为日本在道教存在的鲜活证据。本文通过回顾近百年来日本学者有关道教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反思他们有关"日本的道教"的争议,并提出用"道教在日本"来概括道教在日本的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3.
正"道"是天地之母、万物之主,而道教智慧则是天人合一的智慧。道教界自2010年开始执行《中国道教界保护环境的八年规划(2010-2017)纲要意见》,在建设生态道观、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都成果卓著,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我们希望道教界能够再接再厉,成为推动人类环保事业发展的更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10月26-29日,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在江苏句容举行。此次论坛由江苏省道教协会主办,陕西省道教协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道学研究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荷兰生态管理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总部协办,茅山道院和太白山铁甲生态道观承办。  相似文献   

5.
邢飞 《宗教学研究》2007,3(1):27-29
明代时期贵州道教的中心做了一次转移,这次转移对贵州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明代推崇的真武信仰在贵州通过道观的建设也得到体现。著名的道士张三丰也在贵州留下一些可以考见的蛛丝马迹。还有各派及其行持各类法术的道士也在贵州活动。从道教在贵州的情况,我们基本可以对明代贵州的道教作出一个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受亨 《中国道教》2006,(4):61-61
应香港道教蓬瀛仙馆邀请和资助,各地负责宫观管理事务的中国道教学院历届毕业生、在校生和教师代表共29人,于7月9日-30日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短期研修。研修班由中文大学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和蓬瀛仙馆共同主办。研修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香港的管理知识,交流两地道观成功的管理经验。三周的研修课程共分三部分,包括管理知识和宗教理论学习、香港道观(主要是蓬瀛仙馆)管理模式和经验介绍、宗教场所参访考察。课堂学习内容主要有:管理学、宗教理论研究、香港道教发展概况、宗教与生命价值教育、文物保护与修复、旅游文化与开发、博物馆概说等;道观…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英国学者巴雷特教授代表作《唐朝道教研究——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一书的第二部分,从宗教与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唐高宗及武则天时期道教与皇权之间的关系,着重梳理了当时著名道观的源流,分析了嵩山以及上清派在唐朝道教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12月的广州,清风怡人,菊花飘香.12月10日至11日."道教与养生"研讨会在广州市花都区隆重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道教协会和广东省道教协会共同主办,广东圆玄道观承办,香港道教联合会、香港圆玄学院协办.  相似文献   

9.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作者在长期研究中国道教史的基础上,就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的,研究中国道教史的科学方法等问题提出新的思考.认为开展中国道教史的研究,对于全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月15日至16日,第四次"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暨"天籁仙韵颂和谐"第八届道教音乐汇演在江西南昌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江西省道教协会协办,南昌万寿宫和西山万寿宫承办.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教》1990,(3):12-14
第一条院校名称:本院定名为中国道教学院第二条宗旨:中国道教学院是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道教院校。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爱国爱教的原则,根据国家宪法及道教教理教义进行教学。第三条目的与任务:本院是培养爱国爱教的、具有较高道教知识和修养并有志为道教事业服务的青年道教徒,继承和发扬道教优良传统,弘扬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2.
陈霞 《宗教学研究》2005,37(2):44-48
在宗教与生态问题的讨论中,道教相对来说是一位晚到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道教与生态学的关系一直吸引着西方生态学界、宗教学界、哲学界的关注.国外的道教与生态讨论主要在生态哲学家、科学家、基督教神学家和道教学者之间进行.有的学者认为道教能为深生态学提供观念性资源,能修正、调整和丰富深生态学理论;也有学者提醒深生态学在借鉴道教时,应把它与整体的中国文化结合,并应从对道家思想的吸收深入到对道教思想的挖掘;也有学者出于对文化移植作用的思考、对东方文化影响的担忧、对中国环境现状的不乐观等因素而对道教的可能贡献持谨慎态度.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语境中,对上述西方学者对道教生态思想的观点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3.
赵芃 《宗教学研究》2004,4(3):157-159
本文主要从道教生态美学的本质、行为体现、生命活力等方面探讨了道教生态美学的特点及现实意义,重点论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贵生和寡欲的辩证协调、传统与现代的继承创新等道教生态美学特点的基本内容.学习和研究道教生态美学,对于继承和发扬道教生态思想中的审美意蕴,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危机的化解需要宗教的参与,"道教生态学"的兴起便是宗教回应生态危机的积极成果.道教凭借其"道法自然"、"贵生恶死"、"天人互盗"等思想观点,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因此,充分发掘道教的生态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道教文化之旅》大型系列丛书以100所正式开放的道教宫观为对象,每册介绍一个宫观。向社会人群提供优秀的道教文化"产品",有利于提升道教形象、扩大道教影响。为打造道教文化精品,满足信教群众及道教文化爱好者需求,中国道协研究室以道教宫观为研究对象,推出《中国道教文化发现之旅》大型系列丛书,并在近日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向社会大众提供了一系列优秀的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6.
道教戒律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教以"道"立教,以"道"化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道教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深邃的生态智慧,在推崇可持续发展的当今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一些西方生态伦理学家认为,道教思想是建构现代生态伦理的重要的思想资源.在道教的各种戒律中,对于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作了多方面的规定,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重温这些戒律,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论文包括四个部分:(一)、关于保护动物的思想;(二)、关于保护植物的思想;(三)、关于保护水土资源的思想;(四)、道教戒律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教》1995,(2):4-4
中国道教学院第三期专修班——坤道班于3月15日(农历二月十五)在北京白云观开学。这期坤道班是中国道教学院成立以来办的第一期坤道班。 坤道班有学员近50名,她们来自四川、陕西、甘肃、辽宁、山东、河南、湖北、湖南、云南、浙江、江苏、福建等15个省,42个宫观。学员平均年龄25岁。坤道班学制为二年。学习课程有,宗教知识课:道教史、道教经典、道教科仪规戒、道教养生等;文化课:语文、历史、地理、英语等,另外还要学习有关宫观管理的知识及时事政策。  相似文献   

18.
道教自诞生以来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中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而且对西方社会也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是伴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而出现的新的发展观。论文从道教的自然观、人生观、生育观、社会观、消费观和聚落生态观等方面对道教所蕴藏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了纲领式的论述和阐释,以期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道教写经是中国古代写经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肇始于先秦简帛,兴起于六朝符书,集藏于唐初写卷,自成"三洞四辅"经藏体系。道教教内写经在写本制作、写经功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道教文化、仙道文化内涵;作为普通书籍制作的道教写经,则与中国古籍写本的一般发展规律和社会文化功能相符合。  相似文献   

20.
10月27日,由江苏省道教协会主办的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在江苏句容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