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实验使用9张部分和整体各有不同意义的图形研究了98名4—8岁儿童知觉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结果表明:1)儿童既知觉部分又知觉整体的能力随年龄而增长,2)儿童知觉部分图形的年龄比知觉整体图形的年龄早,3)8岁儿童大部分可以做到知觉部分又知觉整体;教育条件优越时可以提前到6岁,由此可见儿童部分—整体图形知觉能力的发展水平与教育条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儿童合作策略水平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实验将合作策略分为四个水平,随机选取幼儿园中班、大班及小学一、二、三年级的被试300名,在鼓励合作的条件下,通过游戏的方式,研究儿童合作行为发展的趋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合作行为越来越多,且合作水平越来越高,而竞争行为逐渐减少;性别因素对合作行为影响不大,但对竞争行为却有显著的影响.这可能与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选用WISC—R 和临床记忆量表的部分测题,考察了小学儿童短时记忆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短时记忆能力随年龄增长呈上升发展趋势,7—9岁年龄段是迅速发展时期;(2)凡运用记忆策略识记材料,其效果总比机械识记好;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效果均优于低年级;(3)小学各年龄段儿童具体词的记忆效果均优于抽象词,但这种差别随年龄增长而缩小.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是对5—1l岁儿童记忆发展中若干特点如:记忆的策略、复述的出现、意义的组合、元记忆(Metamemory)等方面所作的研究。实验的结果指出:(一)随年龄的增长,儿童记策略水平不断提;记忆的容量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入小学后有了明显的变化。(二)训练可以促进儿童记忆策略水平的提高;但有一定的年龄范围;(三)记忆能力的发展受文化教育的影响,知识的丰富与记忆策略的掌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两难问题儿童对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实验室方法,通过两难对策任务的情景模拟,研究学生个体在自然情景下的对策行为。结果表明:(1)儿童对策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小学五年级是儿童对策行为发生转折的关键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合作策略。(2)性别对对策行为的影响不显著。(3)不同类型的决策者面临同样的决策任务时,会产生不同的对策行为。  相似文献   

6.
9-16岁儿童的合作倾向与合作意图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情境故事法,对154名9-16岁儿童的合作倾向与合作意图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年级升高,儿童的合作倾向逐渐减小,初二到高一之间是儿童的合作倾向发展的转折期,同伴关系是影响儿童合作倾向的稳定因素;儿童的合作意图随年龄增长日趋复杂和分化,维系良好的同伴关系的意图随年龄增长变化不大,自利意图逐渐减弱,利他意图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7.
为了考察分配对象和分配情境对4~6岁儿童分配行为的影响,向儿童呈现合作和竞争两种分配情境,对150名4~6岁儿童在合作和竞争情境中面向不同分配对象的分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5~6岁儿童比4~5岁儿童能够主动分配给他人更多的资源;(2)分配对象和分配情境对4~6岁儿童分配行为具有显著影响;(3)分配情境和分配对象具有交互效应,即相比竞争情境,儿童在合作情境中表现出了更强的朋友偏向效应;(4)在不同的分配情境中,儿童的分配行为理由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儿童青少年返回抑制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返回抑制线索——靶子模式,比较了单线索和双线索条件下儿童返回抑制的发展变化。选取了4组被试,6岁、9岁、12岁和17岁各20名。结果显示:(1)儿童返回抑制在单线索条件下出现的晚,而在双线索条件下出现的早;(2)返回抑制出现的时间进程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显现,年龄对返回抑制有重要影响;(3)儿童返回抑制发展的关键期可能是在12岁左右。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设计了长度比较的实验,检查了5—11岁青海高原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5—11岁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藏汉儿童的成绩,10岁以前各年龄组均无显著差异,唯有11岁组差异显著,而其中了,9,10岁是几个值得注意的转折年龄。(2)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大致有四个思惟水平,据此可以划分成几个年龄阶段,但各个阶段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是各种认知成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3)概念“守恒”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的矛盾关系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4)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对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不同公平原则的偏好发生变化,资源分配模式相应改变。研究关注当双方贡献不相等时,学龄儿童分配模式的发展及其原因。106名6~12岁儿童在竞争和合作情境下各完成一个游戏,游戏结束后为自己和另一名游戏参与者分配代币。结果发现,儿童在竞争情境中的分配模式没有年龄差异,在合作情境中进行按劳分配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但是整体上在竞争情境中进行按劳分配的比例更高。心理理论能力促进儿童在合作情境中进行平均分配,但是其作用受到抑制控制能力的调节。研究提示了分配模式发展的情境差异及个体能力在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儿童解决问题策略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是对5—13岁昆明汉旅、永善县汉族、彝族共250名儿童所作的解决问题策略发展的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表现在:(1)运用策略的灵活性的提高;(2)问题表征能力的提高;(3)处理反馈信息、监控与调节能力的提高。2.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差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直接推理能力及策略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字形式陈述前提,让儿童根据前提内容回答问题,以了解儿童在语言条件下的直接推理能力。并通过事后追问儿童作答的原因,对儿童推理的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岁和7岁儿童初步发展了语言条件下的直接推理能力,8岁儿童形成了这种能力。从6岁到8岁,儿童的这种推理能力随年龄增长而迅速提高。(2)否定前提和肯定前提没有给儿童的直接推理造成影响。而且,反义词的转换,也没有增加任务的推理难度。(3)从6岁到8岁儿童的有效生成能力和使用能力都在明显提高。6岁、7岁儿童在直接推理时有效策略和无效策略并存,但几乎所有的8岁儿童都使用了“重复或解释前提”这一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实验采用DRM研究范式,探讨非特异性视觉特征对8岁、10岁和12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变化。实验结果说明:(1)8-12岁儿童错误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可能是由于儿童随年龄增长不断地发展其形成要义痕迹表征和要义连接的形成能力所致。(2)非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对8岁,10岁儿童错误记忆不产生显著影响,对12岁儿童影响显著,这种影响从10岁至12岁呈显著性增长。  相似文献   

14.
采用信息公告板技术呈现多选择多特征任务,探查了小学儿童在决策过程的策略和决策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7-11岁儿童使用信息搜寻策略的灵活性随年龄提高,尤其是9岁到11岁之间。(2)7-11岁儿童运用可代偿和不可代偿加工策略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随年龄而发展,11岁儿童能够根据任务特征选择最佳策略。(3)儿童在分别以不可代偿和可代偿加工策略为最佳策略的任务中的发展不同步。  相似文献   

15.
3~5岁儿童表面与结构相似性类比推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廷勇  李宇  李红  苏缇  龙长权 《心理科学》2006,29(5):1091-1095
采用经典类比推理问题对3~5岁儿童表面相似性与结构相似性类比推理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1)表面相似性与结构相似性对儿童解决类比问题的影响不同。一般来说,前者更有利于3~5岁儿童类比问题的解决;(2)儿童解决表面相似性与结构相似性类比问题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但发展趋势不同。在表面相似性问题方面,4岁以前发展较慢,而4岁以后的发展较快;在结构相似性问题方面,4岁以前发展较快,而4岁以后的发展较慢。4岁是儿童解决类比推理问题能力的转折点;(3)在本实验条件下,工作记忆负荷对儿童解决表面相似性类比问题与结构相似性类比问题的影响不显著;(4)类比映射关系提示能促进儿童解决两类类比问题,但对不同年龄儿童的作用是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16.
5—7岁儿童加法策略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机选取72名5~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法和访谈法对儿童解决简单加法问题的策略的发展特点进行探索。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使用提取策略明显上升,逐渐成为主导策略,而数数策略逐渐减少,凑十策略、心理算盘策略和分解策略只有在少数儿童身上发现,整体看5~7岁儿童没有出现多种策略的竞争趋势;提取和从大数开始数的策略是5~7岁儿童较为优秀的解决简单加法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刘泽文  郭谦  葛列众 《心理学报》2010,42(3):406-414
采用DRM研究范式,实验一使用示意图提示,探讨特异性视觉特征对于8岁、10岁和12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随年龄而产生的变化;实验二使用位置提示,探讨非特异性视觉特征对8岁、10岁和12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变化。实验结果说明:(1)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会显著减少错误记忆,而非特异性视觉提示则会显著增加错误记忆。(2)8~12岁儿童错误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可能是由于儿童随年龄增长不断地发展其形成要义痕迹表征和要义连接的能力所致。(3)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对8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不显著,对10岁和12岁儿童有显著削弱作用,但这种影响在10岁和12岁儿童间没有显著性地增长。(4)非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对8岁儿童错误记忆不产生显著影响,对10岁和12岁儿童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且这种影响从8岁至12岁呈显著性增长。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图形刺激材料和文字刺激材料入手,探查了7岁、9岁、11岁儿童的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其认知策略。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的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从7岁到9岁,从9岁到11岁都有显著性提高。7岁儿童处于能力的初步形成期,9岁儿童是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期,11岁儿童已基本具有了一维空间方位单模型条件下的传递性推理能力;(2)小学儿童在图形刺激材料条件下的推理成绩显著优于文字刺激材料条件下的推理成绩;(3)前提数量的增加没有对小学儿童的推理造成显著性影响;(4)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模型建构策略的使用者越来越多,但在图形刺激材料和文字刺激材料下,儿童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所不同。在图形刺激材料下,大部分7岁和9岁的儿童采用知觉策略,11岁儿童中只有少部分人使用这一策略。在文字刺激材料下,模型建构策略是儿童推理的主要策略。少部分7岁儿童使用模型建构策略,大部分9岁儿童和绝大部分11岁儿童使用模型建构策略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3-6岁儿童颜色及图形视觉辨认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增慧  林仲贤 《心理学报》1983,16(4):94-101
本研究对120名学前儿童(3—6岁)进行了12种颜色和12种图形的辨认实验。实验刺激用速示器分三种速度(0.01秒、0.05秒、0.1秒)呈现。结果表明:呈现速度对辨认正确率有着明显的影响。3—6岁儿童对颜色和图形的辨认能力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学前儿童对颜色的辨别,在三种呈现速度条件下,均以对黄、红、绿三色的辨认正确率为最高;对图形的辨认在不同呈现速度条件下出现优势与劣势图形之分。优势图形正确辨认百分比较高,而劣势图形则较低,这种优劣势图形的产生可能与图形的空间结构特性及进行言语“句子化”编码的难易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陈晶  佐斌  周少慧 《心理科学》2004,27(4):833-835
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法,调查531名5—16岁中国儿童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以及儿童对中国人身份的喜欢程度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被调查的5—16岁中国儿童对中国人持积极评价,对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有积极的情感体验。(2)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中国人形象的积极评价先上升后下降,随后有所回升,其中9—10岁儿童的评价最为积极。(3)儿童对中国人身份的喜欢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4)对5—10岁的年幼儿童来说,对中国人的评价与喜欢成为中国人的关系不大,11—16岁的年长儿童则能更加紧密地联系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