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考察了不同匹配情境对4-6岁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行为意图与行为结果匹配时,即便4岁幼儿也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和情绪判断;当两者非匹配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情绪判断都不稳定;(2)在情绪归因过程中,年幼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年长儿童以意图定向为主;(3)4-6岁儿童在情绪判断任务中不存在年龄差异;(4)道德情境的冲突性因素影响了幼儿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  相似文献   

2.
经颅直流电刺激右侧颞顶联合区对道德意图加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行为意图的理解是人类进行道德判断的重要依据,大量研究表明,右侧颞顶联合区是意图加工的关键脑区。为考察该脑区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作用,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阳极刺激右侧颞顶联合区,探讨促进该脑区的活动对被试在道德判断中意图及相关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假刺激条件相比,阳极刺激后道德判断反应时显著延长,在伤人未遂和意外伤人条件下差异显著,证明促进右侧颞顶联合区的激活能影响道德判断中的意图加工,尤其在意图与结果产生冲突的条件下效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研究探讨了交往意图的直接阐述与否对5、7、9和11岁儿童说谎/说真话概念判断及其道德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5岁儿童在作说谎或说真话的判断及其道德评价时,还不会利用意图线索;自7岁或9岁起意图明确与否影响着儿童概念判断与道德评价;但对不同言语情景的影响并不相同。由此也证实了意图线索对儿童说谎概念的判断及其道德评价的作用除了与儿童的年龄有关外,还取决于言语的情景。  相似文献   

4.
对意图信息的理解是影响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证实在伤人行为道德判断中,右侧颞顶联合区与意图加工具有因果关联,而在助人行为道德判断中,意图加工的作用及其关键脑区还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阴极刺激右侧颞顶联合区,考察抑制该脑区的活动对被试在道德判断中对助人意图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助人行为道德判断中,个体对正性助人意图的赞扬度评价显著高于中性意图,对正性结果的赞扬度评价显著高于中性结果,二者没有交互作用;且只在正性意图条件下,阴极刺激被试右侧颞顶联合区后,其做出道德判断的反应时显著缩短。该结果揭示了右侧颞顶联合区在助人意图加工中的核心作用,抑制该脑区的激活能影响个体在道德判断中对助人意图的加工。  相似文献   

5.
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成为当前有关儿童道德情绪和道德动机发展的研究热点之一。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发展趋势,目前的研究结果仍存在差异,但道德情绪归因总体呈现出由结果定向向道德定向发展的趋势。社会认知因素、情境因素、人格因素等都会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具有跨文化的差异。道德情绪判断模式与个体的道德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未来研究应着重考察那些有认知或行为障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同时对有效提高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6.
意图明确条件下小学儿童对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 7、9和 1 1岁儿童进行了说谎概念的理解与道德评价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想揭示小学儿童在说话者意图明显的条件下对说谎的理解和道德评价中的认知特点。结果发现 ,“事实”因素是影响儿童理解“说谎”的决定因素 ;对说谎 /说真话的道德评价则不同于理解 ,至少到 9岁时 ,儿童的评价依据已由“事实”因素开始转向考虑说话者内在心理过程的“交往目的”因素 ,“情景”因素对道德评价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晓明  傅小兰  王新超 《心理科学》2012,35(6):1429-1434
摘 要 本研究将一种重要的道德情绪--移情引入问题权变模型中,以探讨移情因素在道德强度对企业道德决策影响中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情景研究法,随机选取256名MBA学生为被试,要求被试基于所提供情景中假想参与者的行为,回答随后测量道德决策(道德识别、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移情反应、主观道德强度及移情特质的问题。结果发现,1)移情反应在道德强度对企业道德决策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2)移情关怀特质会通过影响主观道德强度和移情反应而作用于企业道德决策;3)结果大小、社会舆论和效应可能性对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的影响机制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8.
儿童对伤害情境的意图认知与反应倾向关系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是如何发展变化并如何影响行为反应?该研究旨在从会认知的角度,探讨6—13岁中国儿童在不同伤害情境中对同伴造成伤害性后果的行为的意图认知和反应倾向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日昇  于泳红 《心理科学》2002,25(5):527-530
本研究采用情绪判断归因作业,考察了4—10岁儿童在中性动机情境中,对结果与意图信息的整合能力。结果表明:在结果与意图匹配情境中,儿童以积极的情绪判断为主;在结果与意图不匹配情境中,儿童以消极的情绪判断为主。而在对情绪判断进行归因时我国儿童采用了更多的标准,经统计分析表明,在中性动机情境中,4—10岁儿童都已具备了整合结果与意图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成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对意图和结果信息的利用存在不稳定的现象。Cushman提出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认为当存在重大负性后果时,需要综合考虑意图和结果信息;而当不存在负性后果时,主要关注意图信息。本研究通过句式变化操控意图信息的明显性,分别考察了两组大学生在对道德情景进行判断时意图信息强弱变化所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对中性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突显负性意图信息后被试会增加道德谴责;(2)对负性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道德谴责程度没有因意图信息明显性的改变而发生显著变化。此研究结果表明,在行为结果为中性时,人们主要利用意图的信息做出道德判断,但此时对负性意图的谴责程度并不稳定,容易受明显性变化的干扰。  相似文献   

11.
唐洪  方富熹 《心理学报》1996,29(4):359-366
以幼儿易于理解的有关享用财物的小故事,对4、5、6岁儿童作个别随访,综合考察其已获得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认知的特点,以及相关情绪预期的情况。结果表明:1.幼儿已经获得了有关社会道德的最初步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日常概念水平的知识对行为作道德判断,其道德认知已出现关心他人利益的成分,自我中心主义不突出;2.幼儿假设自己作为损人者的情绪预期与对故事中损人者的情绪预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脱节的现象在前者未有明显表现,却在后者中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采用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与儿童自我知觉量表对596名中小学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通过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考察儿童拒绝敏感性与多种自我知觉间的预测关系。结果发现:(1)自我知觉的年级差异显著,初中儿童的自我知觉水平较低;(2)在两次测量中,拒绝敏感性与多种自我知觉均呈显著的负相关;(3)控制性别、年级以及自身稳定性之后,第一年的多种自我知觉均可以负向预测第二年的拒绝敏感性,而第一年的拒绝敏感性仅可以负向预测第二年的体貌及一般自我知觉;(4)年级调节了拒绝敏感性与一般和行为自我知觉间的纵向关系,并在小学与初中儿童中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研究证实自我知觉是儿童拒绝敏感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儿童社会认知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与儿童自我知觉量表对596名中小学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通过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考察儿童拒绝敏感性与多种自我知觉间的预测关系。结果发现:(1)自我知觉的年级差异显著,初中儿童的自我知觉水平较低;(2)在两次测量中,拒绝敏感性与多种自我知觉均呈显著的负相关;(3)控制性别、年级以及自身稳定性之后,第一年的多种自我知觉均可以负向预测第二年的拒绝敏感性,而第一年的拒绝敏感性仅可以负向预测第二年的体貌及一般自我知觉;(4)年级调节了拒绝敏感性与一般和行为自我知觉间的纵向关系,并在小学与初中儿童中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研究证实自我知觉是儿童拒绝敏感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儿童社会认知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儿童掌握能力概念的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美芳 《心理学报》2003,35(1):69-75
选取4岁组、5岁组、7岁组、10岁组和12岁组儿童共160名(各年龄组32名,男女各半)为被试,采用个别测验法,从能力的跨情境稳定性、能力的效力和能力的不可控性3个维度探讨学前和小学儿童的能力概念的发展。结果表明,(1)儿童对能力的跨情境稳定性、对能力的效力和对能力的不可控性的认识代表着儿童不同的能力概念。(2)儿童对能力的跨情境稳定性的认识和对能力的效力的认识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它们都反映了儿童能力概念的发展性差异,两者在4~12岁期间都随年龄而不断发展,但发展的时间与速度不同,前者的发展早且快。(3)儿童对能力不可控性的认识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它反映了儿童能力概念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5.
Studies of family effects on children's school-relevant skills usually involve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or ethnic comparisons within Western cultures. This paper extends these cultural comparisons with results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amily influences on school achievement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initial project included 58 mothers and their 4-year-old children in Japan and 67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Data were gathered by interview, tests of mental ability, and three interaction tasks. A follow-up phase included 48 mothers and their 11-year-old children in Japan and 47 mothers and their 12-year-old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Ten maternal variables from the preschool phase were selected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ternal behavior and school readiness at ages 5 and 6 and scores on tests of vocabulary and mathematics at follow-up. Maternal behavior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both outcomes in both countries even after children's mental ability at age 4 wa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association of maternal behavior with children's school-relevant performance increased between preschool and follow-up periods in Japan but declined in the United States. Explanations are offered relating these trends to socialization patterns in the two cultures.  相似文献   

16.
丁芳  刘颜蓥  张露 《心理科学》2018,(2):357-363
为了探讨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以及不同程序信息下程序公平认知归因取向的发展特点,研究采用自编的程序公平认知情境故事材料,对150名小学1、3、5年级儿童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能力随年级增长而提高,在有投票权且同等和有投票权但不等下的程序公平认知得分显著高于在无投票权下,在消极结果信息下的程序公平认知得分显著高于在积极结果信息下,且年级、程序信息、结果信息两两之间和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随年级增长,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归因在结果取向和权威取向上不断减少,在过程取向上不断增多,在能力取向上则是上升到3年级之后又逐渐减少。研究说明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并受程序信息和结果信息的影响;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归因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倾向于过程取向。  相似文献   

17.
探讨抵制诱惑范式在儿童自我损耗研究中的应用,并研究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采用双任务范式,任务一为抵制诱惑,任务二为7个连续的分享任务,记录被试分享的数量以及分享的优先性。随机选取某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共182名儿童,其中有效被试144人。结果表明:与以往研究一致,儿童分享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且所有被试均表现出较强的利己分享倾向;抵制诱惑范式能够有效启动儿童的自我损耗状态,自我损耗抑制儿童分享中的利他倾向,即损耗组被试在分享任务中表现出更强的利己;自我损耗对小班和中班儿童的利他分享影响较大,对大班儿童在分享行为中的利他倾向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以446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让被试报告父母冲突形式、内容,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价,以及抑郁、焦虑、自尊、学习问题和不良行为,以探讨父母冲突形式和内容、青少年对冲突的评价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并检验认知评价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适应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男女生除在父母情绪冲突和自尊方面的报告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个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随年级升高,儿童知觉的父母冲突内容显著增多,抑郁情绪、学习问题显著增多,而自尊水平显著下降;(2)父母冲突的不同形式和内容,以及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不同认知评价可以预测青少年不同方面的社会适应;(3)认知评价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的内部适应中起中介作用,但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的外部适应中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使用追踪设计,以68对母婴为被试,探讨母亲养育质量、陪伴时间影响儿童共情发展的机制。在婴儿期(9、14个月)评估母亲将心比心并调查母亲每周陪伴婴儿的总时间与母亲参与的互动时间;在儿童5岁时,采用“陌生人假装受伤情境”范式测查儿童共情。结果发现:(1)婴儿期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行为共情,而对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的预测则受到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的调节: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陪伴总时间短的儿童的情绪共情与母亲陪伴总时间长的儿童的认知共情;(2)婴儿期母亲不协同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儿童5岁时的认知共情;(3)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能够显著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情绪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