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缘起王阳明于龙场“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乃伐木构……‘玩易窝’”(《王阳明全集》,第1228页。下引该书仅注页码);并撰《玩易窝记》一文,高度赞叹易之功用:“此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老之将至也夫!吾知所以终吾身矣。”(第897页)弟子钱德洪尝请益于阳明《五经臆说》,阳明笑曰:“付秦火久矣。”阳明去世后,钱德洪于旧文中得《五经臆说》十三条,于《周易》仅存有《恒》、《遁》、《晋》三卦,但阳明在《玩易窝记》中高度赞叹易之功用,且…  相似文献   

2.
孔孟将理想人格分为现实的理想人格与可能的理想人格。现实的理想人格,是通过切实的道德实践能成就的高尚人格。君子被孔孟归于现实的理想人格。孔孟所谓君子人格,集中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好人品德,诸如志道、为仁(爱人)、怀德、守义、知耻、诚信等。当代人为了纠正以功利价值为首尚的人生偏差,消解意义危机、存在危机,迫切需要从儒家君子人格汲取三方面的精神营养:以君子人格作为塑造理想人格的现实榜样,将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培养落实在现实人的现实要求上,避免理想人格塑造上的假大空;注重发扬孔孟君子人格所体现的道德为尚、功利为轻的生命精神,重在以道德实践体现人生的根本意义,而不是以功利成就作为人生根本意义的体现;充分认识羞耻意识对人之存在的本质意义,真正树立以不知耻为人之本质上的可耻这一做人必不可缺的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3.
"龙场教育四篇",是指明正德三年王阳明谪官龙场驿丞期间撰写的《何陋轩记》、《教条示龙场诸生》、《象祠记》和《重刊文章轨范序》四篇文章。"龙场教育四篇"分别蕴蓄"居夷何陋"理想、"四事"教纲、"无不可化之人"观点和"圣、举教育可统一"主张。它们之间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因有儒家圣贤人格精神贯穿其间而具义脉相连关系;是对史上相关理论的承传,并有实践、实例验证。这里,圣贤不再高不可及,而是实现了和边鄙之野人、乡间之俗人、改过之恶人以至于科考功利追求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关于龙场之悟,学界大多以阳明弟子钱德洪主撰的《王阳明年谱》为依据,但是德洪有自身的立场,这一立场值得反省。本文立足于这一反省,主要从与龙场之悟紧密相关的端居澄默、格物致知之旨以及《五经臆说》三个方面对龙场之悟进行还原式探讨,揭示龙场之悟可能涉及的多层面内涵与意义,从而为阳明龙场之悟的当下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明代残酷的政治生态与政治压迫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出"良知"的政治历史背景。他的"良知"说是对孟子、理学和佛学的传承和发展。"吾性自足"是其"良知"的主要内容。长期坚持的执着精神是王阳明龙场悟出"良知"之道的主要方法。王阳明的"良知"说彰显了人的主体价值,具有民间性、世俗性、普遍性和社会性,代表了儒学发展的新方向,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遁》卦是《周易》的第三十三卦.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该卦意涵的理解见仁见智.本文认为《遁》卦并非是倡导消极隐退,而是反复强调隐遁的两个重要条件:时与志.这种思想对晋代著名道士葛洪产生了深刻影响.葛洪的隐逸思想与《遁》卦存在密切关系,将《周易·遁卦》与葛洪的隐逸思想贯通起来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遁》卦内涵,也有助于对道教思想文化发展状态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恒》卦是《周易》中具有重要思想意义的一卦。文章详细考辨了出土简帛本与今传本《周易》中《恒》卦的异文,认为诸本之间的一些不同更可能是文本差异使然,当各存其是。在此基础上,秉持文辞、象数与义理相结合的路数,提出《恒》卦的主题是人事活动中基于变通的恒久之道问题,其下卦三爻着意于如何立恒守常,而上卦三爻则意在揭示如何因时适变,尚中道而重权变,堪称中国古代经权观的滥觞。与卦爻辞着眼于恒久之"事理"不同,《彖传》从"天地之道"的高度,阐发了恒久之"道理",以"恒"表"道"是先秦宇宙论或道论的重要内容,"随时变易"乃是易学视域中恒道的本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理想人格可以视为价值理想的具体体现,它以综合的形态展示了人的价值取向、内在德性、精神品格.儒家从先秦开始已考察人格理想的问题.人应当走向何种存在形态?完美的人格具有何种内涵?这一类问题都为儒家人格学说所关注.尽管随着社会的演进,对人格的理解需要进行历史的转换,但儒家人格学说中的一些思考在今天依然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这是他学术思想上的分水岭。阳明龙场所悟之道,从直接的内容看,不外是对格物致知之说的重新理解,而其深层的内涵则颇为复杂,主要包括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和致知格物三个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道教易学是以<周易>卦爻象、卦数及历代易学中围绕着<周易>经、传及其阐释而出现的概念、命题等来对道教的信仰、教义思想进行解说的一种学术形式.道教易学主要为解决不同时期之道教教义、信仰中的人天关系问题而提出,并形成了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道教易学形式,如宋元明清时期的易学内丹学、道教易图学和道教易老学等.开展道教易学的研究,对于现代学术界探讨价值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理想人格塑造、现代文化精神塑造等问题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庸小说不仅有精彩的武功描写,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金庸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周易>的影响密不可分,这种影响表现在武功描写、人物设计和理想追求三个方面.正是由于金庸将<周易>学说融人到他武侠世界的武功、生活和理想之中,融人到对历史和现实、人性和人生、社会与文化、英雄与人格等的思考之中,因此,他的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帛书《衷》篇"天地相率,气味相取,阴阳流形,刚柔成[卦]"言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用六贛也,用九盈也"言《坤》卦空虚之象,《乾》卦实满之象;"盈而刚,故《易》曰‘直方大,不习,吉’也。因‘不习’而备,故《易》曰‘见群龙无首,吉’也",其中《坤》六二爻辞乃言龙之象;"《无孟》之卦有罪?死,无功而赏",?""当为"不"之误,"有罪不死,无功而赏",才符合《无妄》卦无所期望而有得之义;"武之义保功而恒死,文之义保安而恒穷"之"恒"字,当读为"极",极至之义;"‘见龙在田’也者,德也","德"当训为升闻;"‘夕沂若,厉,无咎’,息也","沂"当训为终止休息之义;"‘飞龙[在天]’,□而上也",缺字可补为"亲"。  相似文献   

13.
刘欢 《孔子研究》2023,(6):66-80+158-159
在儒家所设计的人间秩序中,圣、贤、君子、仁(者)、士、大人、成人都具有理想人格的意义,圣人是最高理想人格,君子是次级理想人格,其余则反映了成就理想人格过程中的不同侧面和程度,故而理想人格也属于一种价值体系,具有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结构。孟子的“圣人”观,整体上属于儒家的范畴,但亦表现出注重差异和多样性独特面向,这点可由孟子对“四圣”的评价、作为理想人格普遍化的“君子”所反映的不同人群的价值差异以及“圣”之不同层次区分等三个方面加以体现和证成,由此孟子寄寓在“圣”之理想背后的精神实质上是平等与超越并存。揭示这一张力,有利于开显孟子哲学尤其是与其有关的人或“自我”观念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家庭作为生活世界的细胞与微观基础,是现实生活主体生存与发展的实际发源地与最终栖息地。家庭作为生活世界之一种群体类型,历史地生成着复杂多重的矛盾与问题,构成了世世代代人们必须面对、不断解决的时代主题。家庭的问题与功能复杂纷仍,不断生成、展开着多维的价值张力。就哲学与生活世界主体之价值论逻辑而言,有三个问题应当思考:其一,家庭的多向度功能及其张力,其二,家庭结构发展嬗变之内在逻辑,其三,家庭生活问题的民生价值及其存在论意义。这三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重要问题,由此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转向之新的路向与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15.
庄子从道与人之关系角度出发,在《大宗师》中构建了一套实现人之自然本性的系统。通过预设真人这一理想人格,彰显人之自然本性及人获得自由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再通过对常人修道之可能性与修道之过程的论述,实现常人向真人的转化;最后以道之化化解生之困境与死之必然性对人自然本性的束缚,从而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庄子对人之内在自由的发掘与阐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清华简《筮法》简6、8第一栏的"■"应读为"时",解为乃;清华简其他地方和《尚书》中的一些"时"字也应当如此理解。简19第一栏的"亢"应读为"更",解为经,"一卦亢(更)之"指艮卦由首至尾经过整个卦例。简5、7第三栏的"■"应读为"辩",指辩论。简8第三栏、简23第四栏的"■"字应是"退"之讹写或异体。简21第三栏"■"应读为"表",训为外,指卦例中上面的两卦,"表肴(淆)"指该卦例中两外卦一为少男、一为中女,淆乱不相搭配,或如贾连翔之说,指该卦例中左上卦为三个不同的数字构成。简53后半段"權"应读为"管","權(管)"与"(筩)"为同类之物。简57后半段"■"从玉、燭声,可读为"韣",指弓袋。本篇"当日"指出现与占筮之日天干相合之卦,"当辰"指出现与占筮之日地支相合之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系对帛书<衷>篇前半部分的解读,作者不仅对<衷>篇所释诸卦之文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训释.而且又将其所释之义与今本<易传>及汉魏诸家之说参照互通,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如,认为<衷>篇解卦时使用了"旁通"说;通过文句格式的比较,发现<衷>篇前文所释诸卦之文字应早于<衷>篇后文及今本<系辞·下>的"三陈九卦";通过对<说卦>相关文字的解读,证明在今、帛本"天地定位"章的差异问题上,应以帛本之说为是.  相似文献   

18.
裴传永 《周易研究》2000,4(3):61-65
《易经》作者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道德内求思想,这典型地表现在《谦》、《节》、《中孚》、《遁》等集中论述道德修养的专卦之中,亦散见于《乾》、《履》、《同人》、《恒》、《随》、《升》、《萃》、《既济》诸卦之中。《易经》作者之所以对主体意识和道德内求思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是因为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主体意识和道德伦理对于古老社会共同体内各种关系的协调和稳定,对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理想人格的探索与实践曾引起极大重视和纷杂争议,其中以儒道两家论辩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亦最为深远。因此,探究其理想人格设计的认知基础与价值取向之异同,以观其对今人的价值影响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一、先秦儒道理想人格的界定在辨析儒道理想人格观异同...  相似文献   

20.
“真”的原则.“善”的原则、“美”的原则是人类活动的当然之则.人类整个实践活动都是遵循这三大原则的.凡是美好的理想,必是真、善、美的统一,儒家理想也是如此.无论是“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还是以“圣贤”为中心的人格理想,它们都包含着这三个基本要素.所谓“真”,即它来源于现实,反映了客观规律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体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当然法则;所谓“善”,它反映了人的要求、目的,符合人的利益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所谓“美”,它是人们一种美好愿望,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构想的一个蓝图,在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协调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关系,达到一种融洽与和谐,而为主体带来情感的愉悦.与真、善、美三种要素相对应的就是人们的认识、行为和情感,或是理智、意识和感受.对真、善、美统一的理想追求,也就是儒家在精神生活上对求真、向善、爱美理想的追求和实现.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