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的现状每天都提醒我们:尊严与劳动的结合远非不言而喻。当代形式的奴役受到的谴责往往是软弱无力的。劳动者对自身尊严的看法是诉求实现自我掌控,使劳动经验成为关键要素,无论在经济计划还是在社会性和本体论方面都是如此。作者指出,把劳动奉为一种价值往往与试图制服贫苦阶级有关。作者对尊严和劳动的结合进行了研究。作者最后指出,和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同,我们正面临一种贬损劳动的工具"客观性"效应。这种贬损不仅以资本主义剥削的名义,还使行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由于这种界限,劳动才能既"使我们做事",又不成为我们存在的全部乃至真谛。也许这就是劳动尊严的意义所在,换言之,就是使劳动支撑的生活不成为劳动的俘虏。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人的尊严的来源及其各种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类增强"是否可能侵犯或威胁人的尊严。人类物种的尊严植根于人的本质,即人类物种所典型具有的一系列潜力,它是其他层面的人的尊严的基础。人类个体的尊严分为普遍尊严和获得性尊严。个体的普遍尊严直接来自于物种的尊严,是每个人因其作为人类物种一员的身份而平等拥有的一种至高的道德地位。因为人类增强不会分裂人的本质,所以不会造成人类物种之道德地位的区分,从而个体的普遍尊严不会因增强技术的应用而受到侵犯。获得性尊严是通过发展人的本质中所包含的典型人类潜力而获得的受尊重的性质。人类增强可能通过破坏主体间性,给个体发展各种人类的典型潜力设置障碍,从而对人的获得性尊严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3.
尊严(human dignity)是一种人性的要求。是否有羞耻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尊重人的尊严表现为不能侮辱他人,即使他属于不同的民族或种族。二战后,人类吸取了战争的教训,深刻认识到尊严是人类的根本价值。十几个国家将尊重、保护人的尊严写入宪法。中国尊严政治在最近几十年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还存在着种种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制度层面全面、深入地保障每个人的尊严,而这种尊严必须建立在自尊和他尊的道德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提到如果把第一人权转入实在法,要实现已经刻写在人类集体记忆中的严格的道德要求,就会产生一种法律义务。作者认为要解读这一观点,需要借助康德哲学中的一个要素,即实行强制性法律秩序的道德义务。通过对哈贝马斯的上述观点及康德理论结构的分析,特别是对人的尊严和天赋权利概念的比较研究,作者论证了哈贝马斯的人的尊严概念相当于康德的天赋权利概念,它们都构成了人权的基础。由于二者对人权以及法律的强制性有着共同的认识,所以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中能再次形成康德的论证结构,即以道德为基础的权利义务。作者认为正是这种义务构成了现存的和未来的法律秩序的基础,并进而提出了所有行为者都有促进以人权为基础的全球法律秩序的义务。  相似文献   

5.
人的尊严与生命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严”是频繁出现在生命伦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但关国学者麦克琳却在最近认为,尊严在生命伦理学中是个无用的概念,可以毫无损失地用其它概念,比如尊重人的自主性概念所代替。反驳了麦克琳的观点,定义了尊严的含义,认为生命伦理学的使命就是在当代生命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如何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6.
人的尊严概念亟需得到清晰说明。在生命伦理学语境中,人的尊严可以在三种意义上合理地使用,即人类物种的尊严、普遍尊严和获得性尊严。人类物种的尊严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物种所拥有的尊严,它的基础是人类物种的典型本质,它的道德要求是保护人类的本质不受侵蚀。个体层面的尊严分为普遍尊严和获得性尊严。普遍尊严是每个人平等具有的道德地位,为全体人类成员赋予了平等的基本权利。获得性尊严是每个人通过体现了人类卓越性的行为在不同程度上获得的。它不是一种道德地位,但可以给人树立更高的道德目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形式和质料这对哲学范畴对尊严概念进行层级研究,将尊严划分为作为形式的尊严和作为质料的尊严。作为形式的尊严与抽象的"人"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平等性的特点。它是尊严的理念,体现了尊严的本质,因此构成作为质料的尊严的逻辑前提。作为质料的尊严是尊严的现实形态,与具体的人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差异性的特点,它以作为形式的尊严为最终指向。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尊严概念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呈现为一种螺旋上升的状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尊严概念将不断地从作为质料的尊严发展为作为形式的尊严,并努力彰显自身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述他人和自我眼中的人类尊严。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人类不可分割的尊严是何时产生的?在生命乃至死亡方面,是否存在尊卑差异?作者从"尊严与人类状况"、"人人都应重视的东西"、"不朽与尊严"、"有尊严的生与死"、"固有的尊严,矛盾的观念"等方面对尊严问题进行了阐述。在结论部分,作者提出,漫长的人化过程是否达到了完美的人性化结果?人类身上具有非人性的一面是否可控?人们是否能减少它对个人和人类的损害?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解答。我们在把人类尊严看做固有尊严时会遇到重重困难,应当从思想和行动上为我们和子孙后代建造一个"宜居世界"。  相似文献   

9.
人的尊严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康德的人性公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代生命伦理研究中的尊严观。由于对人性公式的片面理解,生命伦理学中的"康德主义"否定人类尊严的平等性,遮蔽了康德的尊严概念本应具有的重要理论功能。人性公式论述的是尊严的道德要求,而非尊严的基础。构建康德的尊严观,需要超越人性公式之外对康德的尊严理论进行阐释。通过分析人性、人格和道德自主等康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得出以下推论:人类个体的尊严并非来自于个体自主选择的能力,而是来自于个体对人类整体尊严的分享;人类整体的尊严来自人类道德自主的潜力,而非已表现出的能力。这样的尊严观恰恰认可并论证了尊严概念在当代生命伦理研究中所承担的不同于以往的功能,并有助于解决当代生物医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通过语言污名化——污名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来探讨对尊严的损害问题,文章列举了三例来指出语言污名化是最善于制造排斥和边缘效应、从而损害尊严的污名化形式之一。第一个例子是"疾病"隐喻的污名化;第二个是"反同性恋"——非洲语言中的语义渐变案例;第三个例子是塞内加尔对"世俗化"含义的争论。通过上述三个案例,文章提请人们重视为杜绝语言污名化现象而采取的预防和惩罚措施及实践,并指出,尊严政策应该以平等和互助、差异和共同善伦理为指导原则,同时要承认和尊重身份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完整性"开始成为生命伦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人们常常通过"完整性受到破坏"这一判断,描述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那种无法借助原有伦理学概念进行充分说明的伤害。物种完整性是"完整性"概念最核心的含义,为理解科学技术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保护人类物种完整性与保护人权共同被视为尊重人的尊严的道德要求。人类物种完整性所具有的规范性可以通过人权理论得到清楚论证。人类物种完整性的道德意义,在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对于新技术可能持有的立场,也决定了我们对于权利、尊严和道德地位等重要概念的理解。我们能否为"所有人类物种成员平等拥有道德地位"这一观念作出成功论证,也取决于人类物种完整性能否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2.
尊严:自尊、受尊重与尊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飞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36-1140
尊严是个体的一种权利。尊严包括自尊、受尊重、尊重三个成分。早在上个世纪初,斯金纳就对尊严与个体的自由、自主,与社会的控制和公正的关系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后来的研究发现,尊严也与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能力、力量、权势、地位有关联。  相似文献   

13.
王雷 《天风》2017,(1):26-27
“尊严”通常是指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中某一主体(或客体)具有获得其他个体和群体尊重的基本权利。就字面意思来看,“尊严”一词有“尊贵庄严”之意。人们通常所说的尊严包括神明尊严(如上帝的尊严)、国家(或民族)尊严、法律尊严、道德尊严、领袖尊严、人格尊严等。  相似文献   

14.
尊严与参与     
文章探讨了尊严与参与的问题,指出尊严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所有文化都认可的价值。所有人在尊严面前一律平等,无论贫富贵贱。文章特别指出应为最弱势的群体、被统治者和穷人伸张尊严,以避免尊严沦为富贵和权势者的特权。为实现该目标,就必须行动起来,推出必要的改革,积极参与到集体行动之中。通过集体动员与行动,切实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改变他们的命运,方能为他们赢得尊严。概言之,对尊严的捍卫要依靠集体的推动而非个人努力。  相似文献   

15.
可行能力是近二十年来西方谈论极多的概念,努斯鲍姆以可行能力讨论尊严,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努斯鲍姆的尊严观以亚里士多德的功能和价值理论为基础,指出自己是在政治的意义上讨论尊严。她批评康德的尊严观建立在抽象原则的基础上,但事实上,她同样运用了康德式的论证形式,并填充了亚里士多德的内容,她的论证仍需要哲学基础,而不仅仅是政治的。最后,她的尊严观的完善论立场同其政治自由主义的主张是存在冲突的。  相似文献   

16.
在以理性为根基的权利话语体系之外,纳斯鲍姆对动物尊严与道德地位问题提出了"能力进路"的探讨。她认为动物具有力图兴旺地存在着的能力,因此也自有一种尊严,人类应以一种"体贴的家长主义"态度来对待动物能力与尊严。"能力进路"以能力为依据,以尊严为导向,旨在对罗尔斯《正义论》中未能深入分析的动物问题提出理论批判,并试图构建一种跨物种正义理论,为理解和把握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同时这一进路也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与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7.
人的尊严的概念虽然在哲学文献中早就出现,却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才频繁出现于国际法文本和此后奠立的一些民族国家宪法之中。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尊严概念仅是从事后给人的权利概念赋予道德内涵;相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这两个观念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紧密的概念联系。从系统的角度和概念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看到,在人权从理性道德加上主体权利的形式出发建构起来的过程中,人的尊严概念发挥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它既是所有基本权利的内蕴都从中汲取养料的道德"源泉",也是不同范畴的权利得以兼顾和平衡的基础。人权与人的尊严之间既有概念联系,又有现实张力,其间蕴藏着的一种具体乌托邦的激进力量,它是我们在为实现人类尊严的现实斗争中不可放弃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了空间与尊严的关系。文章首先指出尊严是一个和人类及人类社会密切相连的观念,是一个地理问题,并从"地理"的角度、从自然的源头来追溯人类尊严的起源。之后论述了世界的地理性;最后从构成性、构型性和本体论三个层面论述了地球的领土化——即大地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从自然空间过渡为领土的进程,最后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了领土尊严、领土正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很多学者将康德的“人性公式”直接奉为尊严原理,主张“人性公式”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尊重人之尊严的要求.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康德自己也说.人性本身就是一种尊严.由此,拥有人性就是享有尊严的前提和根据.事实上,人性的本质就是自由.作为道德法则的“人性公式”,其实质就是要求尊重人的理性能力.尊重人的自由,而这正构成了尊重人之尊严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20.
人人平等享有尊严,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人。该理念被传统康德主义者们视为康德尊严思想中一个自明的命题。近年来,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并主张在康德哲学中"为什么要尊重人"的根据不在于人人享有尊严,相反,因为道德法则要求我们尊重人,所以每个人都享有尊严。可以以"尊严是什么"、"为什么要尊重人"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对上述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