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政治秩序与政治忠诚关系密切。构建良好的政治秩序,需要以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政治忠诚话语体系为前提。政治忠诚话语分为“抽象”与“具体”两种类型。首先,政治忠诚话语中“抽象”与“具体”两种类型的忠诚对象应该具备充分的有效性。其次,它们能够得到相对均衡地发展,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有效的内在联系与支持关系。其中,抽象层面的政治忠诚话语,需要有足够的超越性与先进性,并且能够对现实力量产生有效的制约;而具体层面的政治忠诚话语,在服从抽象政治忠诚话语的前提下,发挥对具体个人或组织的指挥、协调和控制能力。政治忠诚话语体系的科学建构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政治忠诚作为一种政治美德,是针对某种政治关系或政治信仰而言的,它意味着政治行为体对政治事业、政治信念、政治理想、政治原则等的矢志不渝和彻底奉献。在当代政治生活中,政治忠诚问题比任何时候更为凸显,无论是普通公民对国家的忠诚还是党员干部对政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其紧迫性既体现在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中,也体现在一系列的政治事件中,政治忠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忠于谁和忠于什么。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思想史的路径来看在中国当下语境内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讨伦理的缺失问题,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失衡或偏差:一是从政治正义的角度看,有的地方政府部门权力与金钱欲望的过剩,二是公民意识的缺失,三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过剩,四是知识分子话语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宋明军 《学海》2004,(2):195-197
自由主义是西方近几百年里占主导地位的伦理和政治哲学,也是当今西方国家政治社会的构成原则,甚至还日益扩展至正在走向市场化和民主化的非西方国家,其内容庞大而复杂.  相似文献   

5.
纵观世界的政治局势,西方民主制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植入型的民主政治型国家乌克兰,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苏联历史遗留问题、民族主义问题和经济改革问题。对此,利普哈特的共识民主符合了政治伦理中关于自由、平等与公正的核心内容,也同时为乌克兰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可以通过公民与政府之间形成道德共识、共同协商共识与利益公平分配共识,最终在政治伦理与共识民主的基础上重建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6.
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以公民资格为焦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涉及很多方面,但以公民资格为焦点来看,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异表现为:自由主义以个体价值立论,重视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障,而社群主义则以群体价值立论,重视社会公共善的达成.这两种公民资格观所标榜的公民精神都在不同方面契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我国当前现状而言,应从日常生活中的公民礼仪做起,培养和塑造以宽容尊重、平等交往为主要人格特征的新时代公民,由此,政治民主生活中负责任的好公民才可能产生.  相似文献   

7.
靳继东 《伦理学研究》2007,(4):82-86,96
任何完整的政治理论都有其特定的价值结构,为其现实政治主张、制度结构、政策机制的提供伦理支持,并随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发展而变换其内涵。西方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发展分为启蒙时期、功利主义、现代自由主义等重要阶段,自然权利、功利原则和社会公正分别是其不同时代的核心价值要求。阐释和分析自由主义的伦理内涵变换及其理论和现实困境,为了解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变换及政策走向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8.
正政治忠诚观与一个国家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政治文化密不可分,东西方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伴随着忠诚的对象的不断演变,逐步在价值层面上蕴含和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伦理,为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新时代,应借鉴吸收中西方政治忠诚理论的有益成分,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政治忠诚观,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政治伦理和凝聚力量、智慧和共识的道德基础。我想谈三个问题:政治忠诚的历史演变与时代  相似文献   

9.
政治伦理构建是维系公共政治生活繁荣稳定的内生需要,从根本上说,它是政治行为主体由“偏好转换”到“重叠共识”的过程.偏好转换之所以必要,是源于个体信息及人类理性的有限.偏好转换之所以可能,则缘自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政治共同体的归属感.我们必须承认现实政治生活中偏好转换的艰难性,尤其应当关注这样一个现实:政府权力作为以强制性为后盾的“硬权力”,对社会资源具有极其强大的操控能力,权力者往往会由于制约机制缺失和监督力量孱弱而放大自己偏好,以至于一些官员以个人的偏好取代政府组织及社会的偏好.预防、纠正和克服政府偏好偏离公共利益的倾向,成为政治伦理构建的一项重要使命,需要从政府决策过程优化、民主政治消费模式拓展、公民精神以及公民社会政治文化弘扬等多个层面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构建偏好转换的政治伦理环境.  相似文献   

10.
政治伦理视野中的公民教育是基于国家政治的核心价值理念,围绕政府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的社会公共政治伦理教育,它是培育契合国家政治精神和社会公共伦理期待的合格公民之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郭忠华 《学海》2023,(1):42-53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构建了一套表征自由、平等、正义的政治话语体系。在反思东方主义的基础上,以公民话语作为抓手,艾辛提出了西方政治话语构建的“他异性”范式。它表明,西方政治话语构建以群体区隔作为基础,通过团结、竞争和疏离策略而建立起有关自身统治的话语。“他异性”范式尽管把西方政治话语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但与东方主义一样,它忽略了欧洲近代早期的“正面他异性”策略。这种策略体现在对东方的理想化上,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表现得较为典型,它为欧洲现代话语建构提供了参照标准。内部“他异性”策略与正反两种外部“他异性”策略结合在一起,构成西方政治话语建构的三种策略。它们表明,以自由、平等、正义自居的西方政治建立在群体区隔和不平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牟宗三与新儒家生活在中国积贫积弱、社会政治文化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大变革时代。如果要了解牟宗三提出的"道德主体的自我坎陷"的历史背景,我们就需要考虑他思想产生与发展的论述环境——"欧洲中心论"。在欧洲中心论笼罩下的中国思想界,学者视西方民主制度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优良的政治体制。但是近年来,民主政体的结构性缺陷在民主国家的运作实践中越来越凸显。而在牟宗三看来,民主制度的有效运作需要多种文化与社会条件与之相配合。在牟宗三"自我坎陷"论的视域下,我们可以看到民主理论需要的不是自由主义所突出的个人权利,而是集体的社会福益。民主政治得以运作的基本条件不是个人争取合法地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与欲望,而是透过互相尊重、妥协、合作而达成对社会共同利益的维护。民主政治要求选民妥协、合作,甚至自我否定,这便是牟宗三"自我坎陷"论所蕴含的道德精神。牟宗三"自我坎陷"的理论观照了民主制度的缺陷,同时补充了西方民主理论之不足。  相似文献   

13.
从组织承诺到组织忠诚:华人组织忠诚的概念内涵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西方组织忠诚研究——从组织承诺到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发展过程,显示西方组织忠诚概念深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尽管西方从组织承诺又发展出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但研究长期切割了组织忠诚的态度和行为两个层面.忠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近期研究发现华人组织忠诚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成分,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不足.因此,进一步深化华人组织忠诚研究不仅必要,对于构建适应华人文化的组织行为理论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丹 《道德与文明》2012,(3):137-140
现代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转依赖于公民品德与公民素质的提升,公民品德养成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恰恰是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制度与品德具有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但是制度的建构与德性相对于个人及公民德性具有优先性.因此,必须将民主政治作为公民品德养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公民美德目前普遍受到关注,培育公民美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论述也可谓丰富,但作为政治哲学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性议题,公民美德理论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中国究竟有何启发?本文对"公民美德"进行政治伦理层面的梳理和分析,指出就我国当前现状而言,只有在强调权利意识培养的同时,大力提倡重视社会共善的精神,我们才可能真正拥有正义秩序下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西方政治伦理论域中,尽管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正义论辩激烈且影响广泛,但在差异政治的主将艾里斯·杨看来,仍不足以应对现代社会多样性的支配与压迫的非正义境况,无论是自由主义的中立性理想还是社群主义的共同体理想都不同程度地培育了对差异的否认,并进而造成了对某些群体和个体的非正义,因而,为削弱"自我发展和自我决定的制度化限制",杨以结构性社群和间接关系为根基尝试性发展了一种差异政治的正义构想.在明同别异的前提下开展差异政治、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多边互动,既为彼此取益,更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理解.  相似文献   

17.
民主作为一种伦理要求,是"后黑格尔"时代独特的道德哲学景象。民主政治的社会制度、差异化的权利诉求、多元的文化价值,这些显见的民主经验作为哲学思考的前提,要求在现代世界秩序重建中得以体现。黑格尔指出自由主义权利的实现只有在普遍性的伦理生活才是现实的,但在美国民主的历史现实基础上,一种"民主的伦理生活形式"得以历史确立。在政治世界的生存论基础被揭示的前提下,一方面民主伦理成为现代人生存本真性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强化公民德性的判断力与责任成为民主伦理的实践性要求。归根结底,在现代社会中,重构现代生活的民主伦理对社会多元主体间的交往实践构成了内在的规范性要求,从而化形式为实质,成为共同体生活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18.
如何理解"宗教"与"宗教信仰自由"?前提是需要重新分析和审视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和道德伦理赋予"宗教"、"宗教信仰自由"的问题西方历史与语境下的含义,并成为这一含义的理论基础。而在全球化时代,自由主义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解释不再无懈可击。本文意在区分我们所身处的时代与此前时代,自不同的维度理解既有概念,视"宗教信仰自由"为一个探寻的概念,丰富与发展"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以增强其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尚塔尔·墨菲的民主思想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和人之间如何共存、如何处理相互对立的问题.它试图以多元对抗取代理性共识,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结合起来,以“公共关心”和“公民身份”等政治的“善”取代实质性的“共同善”,探寻与现代民主价值相适应的权力形式.墨菲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并没有割裂政治与伦理的关系,而是将它们重新“链接”,借用精神分析伦理学拆解政治价值与西方现存权威话语之间的联系,保留政治与伦理之间的互动张力,把政治伦理主体的生成视为多元主体的多样化集体认同过程.这种民主方案呈现出共同的“政治善”与多元的“道德善”相结合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政治与道德区别和联系的独特视角,但墨菲的研究视野停留在民主的政治想象维度,且具有夸大对抗、差异、多元作用的倾向,从而使其理论建构性不足,局限于话语分析,难以深入到社会现实本质.  相似文献   

20.
谭安奎 《现代哲学》2007,106(5):99-104
政治自由主义试图将其正义观念塑造为纯粹"政治的"观念,而不能是完备性的"道德的"观念。但任何规范性的正义观念似乎都不能不是道德的,这就形成了政治自由主义所面对的一个最根本的悖论。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治自由主义要克服这一悖论,必须寻求一种具有自主性的规范性政治概念。此外,政治自由主义把公民的两种道德能力当作理论前提,同时强调道德化的公民美德,这两个因素都加深了这一悖论。通过解释和分析这两种因素所带来的理论难题及其原因,文章认为,"政治的"自由主义之所以难以抹去"道德的"面纱,其根源在于政治在自由主义价值系统中的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