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释义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观点 ,后来马克思、恩格斯都肯定了道德的他律性。自律与他律都是康德的用语 ,其现代意义有所变通 ,一般强调道德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讲个体道德时强调自律性 ,但不应忘记这种自律是以承认他律为前提。  相似文献   

2.
一、应研究自律与他律问题 基督教把道德说成是宗教的附属物,是神的赐予,否定道德是独立的范畴。针对这种观点,马克思指出,这是与康德、费希特和斯宾诺莎这些“道德领域内的思想巨人”相对立的错误观点,因为这些道德家认为道德与宗教是对立的:“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5页)从批判宗教耶稣道德这种错误观点来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一论断还是成立的,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3.
道德的自律和他律──兼谈对马恩原著的正确理解刘余莉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5页,有这样一段话:“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有人以此为根据,认为道德就是自律的,讲社会本位的伦理学都是他律的,是神学伦理学。那么这...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民族和宗教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就民族道德与宗教道德的相互关系而言,两者不仅相互联系,也相互作用;就民族道德与宗教道德各自的特点而言,民族道德重在自律,宗教道德重在他律。  相似文献   

5.
从道德自律到道德自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需要自律,自律无疑优于他律.但自律仍然带有强制性,只不过是用内在强制取代了他律的外在强制.因此,道德不能以自律为极限,而应当超越自律,即由道德自律走向道德自然.道德自然通过对道德自律的扬弃,否定了道德自律中的内在强制因素,但将道德的本质属性予以存留,且将其自由升华至极致,这就造就了没有任何强制的道德以及道德选择中充分的、完全的个体自由.与道德自律相比较,道德自然具有非强制、无意识、不造作等特征.道德自然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是在人的原初心理基础上,经过实践、反思与情感升华的长期过程而逐渐生成的.  相似文献   

6.
民族和宗教虽然没有必然联系,但二者之间却又联系得非常密切。这看起来很矛盾,却是事实。脱离开民族实体去看待宗教是不对的;完全从民族的角度去看待宗教亦是不对的。就民族道德与宗教道德的相互关系而言,民族道德与宗教道德不仅相互联系,也相互作用;就民族道德与宗教道德各自的特点而言,民族道德重在自律,宗教道德重在他律。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自律与他律———马恩与康德的两种不同的道德自律观●王淑芹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主体意识的提高,道德的自律性在日益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和重视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道德自律概念的争议。有人认为道德自律是与他律贯通的,有人则认为是完全对立的。探本溯源...  相似文献   

8.
李萍 《学海》2004,(1):108-112
道德的功能主要以如下两种方式体现 :一个是他律的 ,一个是自律的。前者强调行为者之外的约束力量 ;后者注重行为者本身的因素。但是 ,在日本社会 ,道德的经常表现形式却是“诚” ,它是一种介于自律与他律之间的“强制式自愿”力量。“诚”的存在使我们认识到 ,道德的民族性差异仍然真切地、实际地影响着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9.
宗教及其道德从意识形态和社会功能上说 ,是对人性的压抑和否定 ,但从宗教文化上说 ,它的产生是文明社会的产物 ,是人类精神的自我超越 ,它折射出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和对自身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康德虽然创立了自律论的道德哲学体系,实现了道德哲学的哥白尼革命,使道德从他律转变为自律,但却受到了黑格尔的批判。黑格尔认为道德虽然是主观意志的自我规定,但人的自我意志又是受到客观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规律规定的。道德需要在伦理阶段才能突破它的主观性,实现其真正的内容,否则道德原则和义务原则就没有内容。与此相一致,作为道德要素的善、义务和良心在道德阶段也只是主观的、纯形式的,需要在伦理关系中才能变成现实。道德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他律的内容需要通过自律的形式得以实现,自律的形式必须以他律为内容才能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1.
大千世界,规范呈现出自然律、道德律和法律之三维图景。从自然律的"他律"经过法律的"自律与他律的交织"到道德律的"自律"的过程是人类对外在的规范不断超越、对内在的自由不断接近的过程。随着这种由外向内的不断深入,走向德性就会作为一种崇高的使命被提了出来。而走向德性其实就是实现伦理学的回归与还原。  相似文献   

12.
从康德的道德自律论到心理学家对道德自律问题的关注实现了一次由形而上的哲学构架到形而下的经验研究的转化。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家从心理发展尤其是认知发展的视角提出,个体道德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他律是较低级的道德阶段或类型,自律是较高级的道德阶段或类型;评定一个人是否自律应以其道德判断作为依据,由此涉及自律的标准问题。在实践层面,鉴于自律者具有可靠性、理性反思和意志力的特点,因而实现自律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在于主体拥有良心、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和相应的意志品格。  相似文献   

13.
孔子道德哲学体系中的耻感具有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道德品性.当耻感与"礼"相联系时,它注重的是社会的道德评价,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他律;当耻感与"仁"相关照时,它注重的是主体的道德自觉,以自我行为与道德要求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自律.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解读孔子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耻感品性,对于人们按照社会主导价值观自觉地趋荣避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诚信的伦理本质是虚拟世界的真实道德。这一论断可以从三个维度渐次展开。首先,网络诚信以虚拟世界为场域,深刻地受到网络社会自身特性的影响;其次,网络交往主体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最后,网络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诚信问题根源于现实社会。未来,有必要更加突出道德自律,辅之以必要的制度他律,并以他律来促进自律,从而塑造一种诚信、和谐的网络氛围。  相似文献   

15.
民法的顺利实现,不仅需要他律,更依赖于民事主体良好的道德自律.道德自律对民法实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信仰的道德自律与民法实现,二是基于理性的道德自律与民法实现,三是基于习惯的道德自律与民法实现.  相似文献   

16.
道德自律:转型期社会秩序的最高实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令银 《现代哲学》2001,1(4):84-88
道德自律和社会他律是道德实践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是实现社会控制、形成良好社会秩序的两种主要方式。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个体道德自律的要求则变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生成与演进的基础及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道德生成与演进的基础及他律与自律的统一林剑道德生成与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道德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从伦理学发展史的视角上看,这似乎是些老生常谈的古老问题。然而,从时下有关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问题的讨论看,尤其是从近来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所凸现出的所谓“划...  相似文献   

18.
功利与道义、责任与义务、规范与自由、必须与应该、他律与自律等等,一直是伦理学难以达成共识的根本性问题,追溯其根源,却缘于道德与美德相混淆。因而,辨析道德与美德而使之各归本位,这是推进伦理学前进的认知前提。客观论之,道德属于他律,是人人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所以,道德是功利的,它以自我利益持守为出发点,以权利与责任对等为基本原则,以实现个人利益为直接目的。道德是美德的基础,因而,美德属于自律,是对道德的卓越,是人人应该响应的社会倡导,所以,美德是道义的,它以自我利益放弃或超越为起步,以无私利他为基本准则,以履行责任之外的义务来增进他者利益为展开方式,以实现个性张扬和精神自由为直接目的。  相似文献   

19.
自律与他律: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律与他律属于哲学、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公民道德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内在品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统一 ,在本质上既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内在的品性修养和外在道德性的制度安排的融合 ,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道德滑坡现象,特别是行业不正之风大量存在,是颇为令人头痛的。这种现象,从理论上检讨起来,与下述几个方面关系甚为密切。 其一、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践过分强调自律的作用,忽视他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