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刊关于哲学史方法论问题的讨论,是从批评周易研究中把古人现代化开始的。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取得了大体上一致的意见,但哲学史方法论问题的讨论,却还需要继续展开,有许多重要的原则问题需要深入讨论。我们建议,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进行讨论:(一)在哲学史研究中,是否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挂到古人名下以外,还有把古代思想资产阶级化的倾向?一般地说,把古代思想现代化的认识论根源是什么?(二)怎样在哲学史研究中贯彻阶级分析和历史主义?本刊上期发表的方克立的文章、本期发表的昭父的文章和冯友兰的《方克立同志和我的分歧》一文,以孔子的研究为侧,就这个问题初步进行了讨论。我们欢迎一般论述这个问题的文章,也欢迎以孔子或其他哲学家的研究为例来进行讨论的文章。(三)历史、哲学史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问题: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本期衷尔钜就这个问题对冯友兰提出了批评,冯先生的《对于陈义成同意的问题的一些答复》,也对这个问题进一步表述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希望,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我们希望参加讨论的文章,“有的放矢”,结合哲学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互相批评中,要弄清对方的论点,对准“口径”,避免误解对方的意思和不必要的纠缠。  相似文献   

2.
《思维与智慧》1997年第1期刊登了署名为卫正勋的文章《人的创造活跃周期与科学发现》(以下简称“卫文”)一文,名为探讨科学,读来却费思索,寻味已久,觉得可商榷之处甚多.故不揣冒昧,将一己偶得献出,以求斧正.“卫文”据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阿尔卡季·扎宾的一项所谓的“科学发现”:正常人每15年就  相似文献   

3.
关于哲学史方法论的讨论,有必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因为,把古人现代化的倾向,不仅存在于《周易》研究中,而且也存在于孔子和其他古代思想家的研究中;把古人现代化的表现,不仅有人把古人马克思主义化,而且还有人把古人资产阶级化。这些人的主观愿望可能不同,但其客观效果别无二致,他们所运用的方法在实质上也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4.
<正>不断加强并深化对生产关系概念的研究和认识,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唐正东先生在《哲学研究》2011年第6期上发表的《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内涵演变及其哲学意义》(以下简称唐文)一文,堪称这方面最新、也最具颠覆性的研究成果。但是,对唐文的一个总的判断——马克思在1857年前后才完成了对生产关系概念的科学认识,此前无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是《哲学的贫困》,马克思尽管有时候用的是生产关系概念,但他头脑中想的却只是交换关  相似文献   

5.
<正>在冯友兰先生晚年,我有幸与他老人家有过三次学术交往。我们交往的基础是一个共同的学术志趣或理念:以逻辑分析的方法探讨哲学问题。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析哲学。一说起分析哲学的始创阶段,人们就会想到维也纳学派,也会想到英国的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好像与中国学界无缘。其实,分析哲学在中国早有传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  相似文献   

6.
大脑功能理论有史以来就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脑思维是整体脑的统一功能;一派认为大脑功能是区域分工的,后一派在20世纪占统治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关于如何理解和处理中西古今文化的矛盾冲突是冯友兰毕生哲学探索的主题,"贞下起元"、"旧邦新命"则是其哲学探索的根本关怀.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贞元六书>并非只是援引西方的新实在论重新诠释程朱理学的纯哲学的系统,而是一个理事兼备、体用一源的完整的体系,为"中国到自由之路"提供一个转化的模式.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冯友兰的"别共殊"的模式不同于"全盘西化"派的激进主张,也不同于"本位文化"派的保守主张,而是介乎二者之间,属于中间派,从而构成其独树一帜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关于思想的“普遍性形式”问题,冯友兰先生最近又陆续发表四篇文章,进一步阐释自己的观点,并且有了若干新的发展。冯友兰先生提出了和我的分歧的问题,我不同意冯先生对分歧的看法,因为他以枝节的问题,掩盖了实质的分歧之所在。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再谈一些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齐延中先生在&;lt;气功不是练气的&;gt;(见1999年7月&;lt;科学与无神论&;gt;创刊号)一文中指出,“气功不是练‘气‘的,如果用中医术语可将气功定义为:通过调神来协调气机,达到平衡阴阳、防治疾病目的的锻炼方法.如果用现代科学语言可将气功定义为:气功是使用自我暗示的方法,使意识进入自我催眠(入静)状态,通过良性的心理调整,使体内各系统生理能力趋向协调,甚至使病变的形态实质得以修复,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类自我心身锻炼方法.“这个观点,本人难以赞同.……  相似文献   

10.
<正> 匡亚明的《孔子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出版后,蔡尚思发表了题为《不宜抬高孔子》(载《书林》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不宜》)的书评。1987年1月27日,匡老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以下简称《如何》),主张对孔子评价要坚持“三分法”。随后,蔡老又发表了《也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载《文汇报》1987年3月10日。以下简称《也谈》),提出了不同意见。拜读了二老的大作,深受教益。同时,也有不少疑问。我想,既谓“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那就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既“不宜抬高孔子”,也不宜贬低孔子。现不揣冒昧,略陈管见,向二老请教,祈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哲学上,他究竟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是无神论者还是有神论者?历来就有不同的评价。丁宝兰先生的《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一文(《哲学研究》1979年第2期),否认柳宗元是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肯定他是  相似文献   

12.
拙文如此论证'推不出...'[1](文[1])指出了陈少宗先生全息生物医学与美学[2]一文(文[2])的逻辑问题。笔者不懈的是,陈先生的新作科学美学与科学理论[3](文[3])中,虽提出一些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但仍坚持文[2]中某些难以成立的论点。为辨明真理,本文就科学假说的美与真理性的关系问题再次就教于陈少宗先生和对此有兴趣的读者。陈先生认为,'科学认识正确与否'之说是自相矛盾的,应修正为'理论认识的正确与否'。理由是:既然是科学认识,那么一定是经过了实践的最终检验,否则怎么能将认识称之为科学的…  相似文献   

13.
一周谷城先生于1956年2月到1958年10月这个期间,一共发表了七篇关于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的文章。除第一篇文章“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以外,其它几篇都是对反对周先生意见的同志们的反驳。周先生和这些同志的意见究竟分歧在那里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对形式逻辑的性质的看法上,其它问题都是从这个问题派生出来的。因此,这篇文章就准备专就这个问题来谈谈。  相似文献   

14.
最近读到冯友兰教授题为《哲学与哲学史》的论文(见《中国哲学史研究》创刊号),其中在“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殊任务”一节说:“战国时期,公孙龙作《白马论》,主张‘白马非马’。当时及后来的许多人认为这是诡辩,因为在常识中,一般都说‘白马是马’。其实‘白马是马’和‘白马非马’这两个命题都是真的,并没有冲突。‘白马是马’是就马这个名  相似文献   

15.
二十多年前就读过何兆武先生翻译的罗素《西方哲学史》,对何先生的译笔文采有如沐春风之感。后来又读了何先生所译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同样的感受再次涌上心头。不过,我在1986年就提出的对“历史理性批判”或“第四批判”的说法的异议(邓晓芒,1986年,第44页),在读了此书后仍未改变。近来翻阅何先生的《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其中关于康德的三篇重头文章皆讨论到“第四批判”,深感这不仅是一本书的命名问题,而且涉及到对康德哲学的整体性了解。现将意见说出来,就教于何先生和学界同人。  相似文献   

16.
引言任学良先生的《汉语造词法》在关于词的定义、关于造词法和构词法的关系以及造词法体系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对于一些词的结构和意义也作了较好的分析。从某种性质上说,它是一部带有开拓性意义的著作。但是通读全书,发现它也有不少的问题值得商榷,下面仅就其中两个并非  相似文献   

17.
科学美学与科学理论———答樊嘉禄先生山东针灸研究所全息生物医学研究室(济南250014)陈少宗笔者在《医学与哲学》1994年第6期曾发表“全息生物医学与美学”一文[1](该文的原名是“从科学的美学原则看全息生物医学理论的科学价值”,编辑加工时更名为“...  相似文献   

18.
癌细胞真的不可逆转?——与廖世栋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癌细胞真的不可逆转?———与廖世栋先生商榷湖北省襄樊市第一医院(441000)方细堂《医学与哲学》1997年第4期上发表了廖世栋先生的一篇论文《评肿瘤研究领域里的“以太”观———癌细胞逆转论》(以下简称廖文)。该文颇具商榷性。廖文主要是对支持癌细胞逆...  相似文献   

19.
拜读刘先生的大作《人作为价值本身是否可能———与赖金良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2005年第11期,以下简称刘文),颇有些失望。我指的不是学术观点方面,这方面无论分歧多大都是正常的,而是指的刘文据以批评拙作的立论依据、论辩方法和逻辑等。他在批评拙作犯了“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历时主义、认知主义”四大错误时,表现出了一种言之凿凿的自信。而问题在于,这些批评究竟是否站得住脚?所依据的理由是否真的经得起推敲?本文将以辩论方式“回应”刘文对拙作的批评,并就哲学价值论研究中的某些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阐述,不当之处,欢迎刘…  相似文献   

20.
主持寄语 “佛教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自从今年初在第1期上提出后,几个月来我陆续收到各地读者朋友的答辩之文。其中鉴斋先生的功夫下得较大,他把自己的看法系统整理,写成文章寄来。我将此文展示给这场小小争论的“发难者”谢慈悲先生,他读罢很是欢喜,认为自己的看法中情感的成份多些,而此文则逻辑条理性较强,正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佛教文化正是这样在千百双眼睛不同视角的关注下,才会逐渐被理解、接近。听完了谢氏这番话,我忽地记起今年元旦的一幕情景:那天在北京西四路口,我邂逅一位刚从佛学院研究生毕业不久的青年法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