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释净智 《法音》2022,(6):5-11
<正>《瑜伽师地论》将烦恼分为“见性”与“非见性”两类,见性烦恼与错谬的见解有关,共有五种,即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瑜伽师地论》并没有给出“一切恶见分为五类”的经教出处或整合逻辑,似乎这只是理所当然的佛教常识,但若对照其他部派的论典,如南传上座部的《法集论》《分别论》,法藏部等的《舍利弗阿毗昙论》[1],就会发现它们并没有“五见”的说法。将一切见分为五类,似乎只是说一切有部、瑜伽行派等部分宗派的主张,并非佛教界的共识。[2]  相似文献   

3.
正一般认为,真理是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客观实存的,一个关于真理的陈述是否为真与陈述真理的主体没有关系。因此,如果一个陈述为真,则不管其陈述者(包括复述者和传达者)是懵懂的孩童,还是智慧的大学教授,它都为真。但佛教对真理的看法有异于此,本文即以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早期论著《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真实义品》为分析对象,揭示出瑜伽行派对真理的独特看法。"义"对应的梵文为artha,相当于认知对象。"真实义"与"真理"的内涵虽不完全等同,但约莫相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分析“菩萨唯识止观”的具体操作过程。整体而言,此乃结合唯识观与菩萨行的一种修行模式;其在大乘菩提心及六度四摄的基本前提下,运用唯识止观“以楔出楔”之实际操作,除遣凡夫自心所生之虚妄分别及虚假影像,直至其心无分别、无所住为止。  相似文献   

5.
中观心论·入决择瑜伽师真实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印度佛教哲学家清辩所造《中观心论》(含颂文和注释),其中第五品《入决择瑜伽师真实品》专门驳破唯识的主张,大乘佛教因此遂裂为中观和瑜伽行(唯识)二派,史称“空有之诤”。这一品曾由佛学家吕敬在20世纪50年代依藏文译本翻出,但一直没有正式出版。今整理者据金陵刻经处所藏稿本刊出,供印度哲学史、佛学和梵藏文佛典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现象学的角度疏理和分析《瑜伽师地论》关于时间结构的思想,并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时间结构进行简要的比较。瑜伽行派把客观时间还原为时间心识,它是一种属于心不相应行法的假有法,依于心识流中的种子流与现行流的生、住、异、灭四相而得以可能。四相显现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心识的灭相显现为过去,住、异二相显现为现在,生相显现为未来。时间心识具有三重三世的结构:种子三世、种现三世和现行三世。这三重三世是识体验的时间,是一种能-所相对的时间,是非本原的时间。瑜伽行派认为要超越识体验而进入智体验,智体验中的离能-所的时间才是本原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8.
9.
艾茶 《佛教文化》1995,(5):44-45
《吃茶养生记》一书作者为荣西禅师。他的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之一是将中国的禅宗佛教——临济宗和将中国的饮茶风俗传入了日本。 荣西禅师1141年生于古时日本备中国的吉备津。终年75岁。始曾专研天台密教,创立叶上流派,人称对上上人。初次渡海入宋时年仅28岁,参拜了天台山后。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89,(1)
《楞伽师资记》,又名《楞伽师资血脉记》,一卷。唐东都(洛阳)沙门净觉居太行山灵泉谷集。日本以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敦煌残本为底本,1931年朝鲜金久经整理本为校补本,将它编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出版了不少关于人生问题的书籍.我姑且把有关人生的书,分为兰类:教科书、人生杂谈和学术研究.其中教科书类最多.其特点在于从正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批判资产阶级人生观.这一类书对人生是什么与为什么讲的较少,侧重于讲应当怎么样.人生杂谈类没有鲜明的理论体系,没有固定的体例.多是有感而发.第三类属于学术探讨.此类书比较少.这里要评介的《人生论》,就属于这一类.龚群同志所著的《人生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是一部较为系统的探讨人生问题的书.虽说书中谈论的并非都  相似文献   

12.
读《责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责任论》张毅辉人生离不开责任,但人们对责任却往往缺乏科学的理性认识。面对这一复杂的理论课题,程东峰先生以相当的理论勇气,克服了诸多的困难,写成了《责任论》书稿。在出版低谷的情况下,受到中国林业出版社的支持,让此作得以和读者见面,为“责任”研究开辟...  相似文献   

13.
一只蝴蝶从窗口飞进了屋内,落在了一盆花上,主人要挽留住可爱的来访者,于是关闭了窗户。主人想,盆花正在开放,有花粉可食,蝴蝶可以生存。然而三天后主人出差归来,发现蝴蝶死了。这就是《囚蝶记》(贵刊2005年第8期)所写的内容。读了它,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乔羽的名句:“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你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朋友像飞来的蝴蝶,这是诗人的比喻,《囚蝶记》的作者则视蝴蝶为朋友,朋友——蝴蝶,二者无论如何换位,感情都是真挚的。不同的是,《囚蝶记》更多了些伤感。因为蝴蝶毕竟死了,死在了爱它的人的手中。作者顺理成章地展开了反思,于…  相似文献   

14.
杨曾文 《法音》2006,(2):28-28,29-32
【按语】据《楞伽师资记》的记载,道信著有《菩萨戒法》一本,并有禅法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传授弟子。此书在《楞伽师资记》的〈道信传〉中有所记载,其篇幅约占全书的五分之二,是否是原著的全部,已不可考。《楞伽师资记》一卷,唐净觉撰,是对《楞伽经》的译者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和提倡以《楞伽经》心性思想指导坐禅修行的菩提达摩及其后继弟子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等人的简历和禅法的集录。如果把其中涉及到的达摩、弘忍以及神秀的弟子(包括净觉)都计算在内,共有八代二十四人。此书与《传法宝纪》都是禅宗北宗史书,对研究中国早…  相似文献   

15.
思维,是一个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领域,正如黑格尔所说:“意识一经提升到概念的纯思的领域时,它就不知道究竟走进世界的什么地方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对于思维规律的研究,往往望而生畏,怕沾上唯心主义之嫌。因而对思维规律作系统、深入的研究所见不多。《思维规律论》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章沛同志从1959年开始,坚持不懈地对思维规律进行探索性研究,终于写成此  相似文献   

16.
按是篇大旨务在裒多益寡,均剂盈虚,所谓“夺余满,补不足,以通政事,以赡民常”是也。《说文》“侈”与“奢”互训(人部378页);《尔雅·释言》:“侈、多也”。“靡”,有“靡散”之义。《易·中孚》:“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注:“靡、散也,分散而共之。”《礼记·少仪》:“国家靡敝。”《正义》亦有“靡散”一训。《荀子·富国》篇:“有倚契伺诈权谋倾覆颠倒以靡散之。”侈靡者,有饶多之财必使散于众之谓。《管子·霸言》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2,(2)
“僧要象僧,庙要象庙”,这是对寺庙与僧人的基本要求。吴立民先生在《读王船山<牧云常住记>书后》中,通过对王船山《牧云常住记》的导读,提出了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很值得大家深思。  相似文献   

18.
魏栋 《管子学刊》2016,(1):104-106
本文对清华简《汤处于汤丘》的疑难文句进行了新的释读,有助于该篇文献的内涵探究。主要新见如下:"绝芳旨以出"指有莘之女非常美丽,超出众人,其中"旨"为助词;"九窍发明以导"指九窍经过开导而疏通。"心益舒快以恒"指内心逐渐舒畅愉快以成常态。即惎,有谋划义,"(惎/諅/諆)谋"为同义复词。"不事闻,不居疑"意思是不从事于追求声名,并对不求声名毫无怀疑。"退不顾死生"之"退"疑为"■"字之讹,"■不顾死生"指不顾生死,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传统思维,人们的看法有严重的分歧。西方学者雅努兹·克米莱夫斯基和卜德“已能证明中国的语言结构较任何印欧语言更充分、完善地体现了形式逻辑”。(见《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科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35页)与此相反,《象思学论纲》、《象思学论纲(之二)》(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4期、1998年第1期,下引只注书数)认为,“象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乃是区别于概念思维或逻辑思维的一种思维,或者称之为非概念思维”,“亦可称之为非理性思维。”(1节)我们对思维没有什么研究,对所谓象思学…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在社会改革思潮的冲击下,积弱已久的中国佛教出现了全面复兴的景象。杨文会作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始创者,先后创办了金陵刻经处和祗洹精舍,前者广搜佛经,刻印流通,后者办学授课,培育佛教人才,一代佛教义学之风由此而得以开启。  自此以后,佛教团体和组织相继诞生,佛教出版机构遍于各地,佛教刊物不断问世,各种佛教图书源源刊行,佛教各宗均受到传扬,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语种的佛典翻译积极开展,作为佛教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广泛进行。凡此种种,给古老的中国佛教带来了新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