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走向国际”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人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从而为处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电影提供了一种国际化语境,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大陆电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策略。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思考中国大陆电影在当今世界电影格局中的地位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系列电影《十诫》,向人们展示了宗教在当今普通人生活中的存在境遇.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基耶斯洛夫斯基向我们提出了上帝存在与否的问题,而对这一问题模棱两可的回答导致了他电影中的神秘主义色彩.而这些艺术元素最终转化为一种道德力量,使得宗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孙箫 《美与时代》2014,(2):112-113
邪典电影起源于美国,在西方被称为Cult Movie,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进入公众视野后受到小部分影迷的大肆追捧,并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美国午夜场电影是邪典电影的发端,这一边缘性的非主流出身自然而然的赋予了这类影片亚文化的属性。邪典电影拥有小众的但却狂热的追随者,他们如宗教信徒一般,坚持不懈的维护着邪典电影的边缘性文化地位,视其为亚文化资本。有一个问题是很少为电影研究者所提及的,那就是残疾这一意象在邪典电影中所承载的意义。本文旨在探求在邪典电影中,残疾是怎样作为畸形奇观而被展示的。  相似文献   

4.
《天风》2020,(3)
正我很喜欢看电影,尤其是喜剧电影。因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和婚姻家庭咨询师,在工作中见过太多的悲剧,因此想借助喜剧来释放压抑的心情。但当我满怀期待观看电影《囧妈》后,发现自己上当了,这根本不是一部喜剧,而是延续千年的悲剧。电影《囧妈》主要讲了三段亲密关系。其中,主线是讲徐伊万与妈妈之间紧张的亲子关系问题,副线讲述徐伊万与妻子的婚姻问题,同时,也映射回妈自己的婚姻问题。电影一开始是徐伊万和妻子正在讨论协议离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视觉文化的角度阐述了梵·高绘画风格被绘画领域外广泛应用的现象,简要分析原因。以近期的影视作品为例,评述2017年6月于锡安动画电影节首映的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将电影中出现的场景与原画作进行对比,探讨梵·高的绘画风格直接套用于电影上这一做法的可行性问题,陈述这一方案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呈现效果上的短板,进而对梵·高绘画风格在视觉层面的表达可能性做出进一步分析,提出试想方案。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电影产业是当今社会的热门产业之一,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产业的发展不只关系文化娱乐产业,更时时刻刻对我们周围的生活产生着极大的影响。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能够衍生出许多值得人们思考和研究的事物,但是如何定义一部电影作品是否成功?具备哪些条件才算是成功?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能带来怎样的影响?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早期的中国电影,资本的薄弱一直制约着电影发展,而在这一时期,吴性栽凭借其积累的丰厚资本以及对于戏曲与电影的由衷热爱,创造着自己的电影帝国。在他的电影生涯中,或独资创办或入股创建的电影公司众多,其中入股创办的联华影业公司、文华影业公司在中国电影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可惜的是由于历史语境以及政治观念的局限,早期的《中国电影史》对吴性栽的描述只存在于只言片语,对他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纵观吴性栽的电影生涯,可以看出尽管他对电影事业的贡献仅是出于对于戏剧戏曲的强烈爱好,并将这一爱好与自己的事业良性结合,但这一过程却推动了中国电影事业早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这一风格的电影在内容和题材方面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追求影片的记录性、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拍摄等,而在电影语言上则是对长镜头的追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突破了西方传统电影的规则限制,给电影艺术带来了崭新的风貌。其强调让电影艺术真实化、生活化对后来的电影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电影是科学发展的产物,但这并不妨碍电影本身的艺术性。电影得益于戏剧的介入,但是电影的灵魂应当归属于蒙太奇。艺术和电影能融合得非常完美,只是需要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展现给大众。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兴起,针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探讨炙手可热。这其中,电影服饰审美涉及了艺术与生活的两个维度,恰恰成为了其范畴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它不仅隶属于电影美术,具有电影艺术的特征,而且通过观众的审美再创造,日常生活审美化,完美诠释了审美与生活之间的秘密构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独立电影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这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独立电影在中国的诞生时间并不长,但却发展迅速,影片数量急剧增加。同时,独立电影的地位则是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艰难而且充满矛盾。资金短缺导致创作后继无力,制作上的粗糙降低了作品的审美价值,选题的极端化导致作品内涵过分单一,中国当代独立电影的体制困惑,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独立电影突破题材与个人话语的局限。独立电影需要完善流通、发行、评价体系。争取文化产业的扶持。  相似文献   

12.
通俗化的电影美学和电影美学的通俗化──读《通俗电影美学论稿》陈辽当代人,极少有不曾看过电影的。从会看电影到会欣赏电影,这是一次提高;从会欣赏电影到能道出电影艺术的奥秘,又是一次提高;从能道出电影艺术的奥秘到把电影当作审美对象并应用美学原理来研究电影,...  相似文献   

13.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中国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道家美学指向人生和宇宙的深层,求索“形而上”的意义。采取一种超脱、“忘”的人生态度,保持一种人格、精神上的自由,美就是这种自由的产物。道家更关心的是个体生命的实现,人的本真生命的吟唱,更善于隐喻人生的况味以及表现心灵的幽秘。受道家美学影响的中国艺术,对具体现实、有形物象和社会问题采取的是较为超脱的心态,带有某种飘逸而高蹈的风采,更多地给人一种哲理、意蕴的体悟。中国人的审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电影也毫无疑问地濡染了这一思想,从而在世界电影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中国电影从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意境理论中获得丰厚养分,在有限的影像画面内追寻无限的“意义”,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艺术家们的自觉追求。电影艺术既要给人以“趣味”,更要给人以“深致和美”,亦即启发人作“形而上”的思索,这是中国电影艺术追寻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4.
人生三大谜之一——痛苦的存在,这个问题多少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也许困扰着同我一样更多的人。问题发端在40多年前一部电影上——《罗马不设防的城》。影片中一位妇女向一位意大利反德国纳粹的神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间偏偏有许多痛苦?”电影作者有意识地对这个问题没有作交代,也许是他本人作不出回答。几十年来,我求师查书亦不得要领。近年来从朋友那里得到有关这方面的专著,但  相似文献   

15.
好莱坞音乐喜剧今天继续被视为作为电影体裁的音乐喜剧的最佳表现形式。法国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不仅对白与唱词交替,而且唱词成为叙事的组成部分的影片,作者将其称之为歌唱片。本文将分析《大家相爱》、《摩登爱情》和《你,我,其他人》这三部法国浪漫喜剧。这三部片子的名称表明了法国当代民间电影的倾向,也就是将本国的某些类型的形式与属于好莱坞的类型程式化结构混合起来。由此产生的影片的文化杂交使得电影体裁固有的杂交成倍增多。本文旨在沿着突出电影体裁与性体裁之间关系的进路,试着研究这三部歌唱浪漫喜剧影片处理与性体裁相关的种种问题的方式。分析这三部影片各自将所讲故事搬上银幕和叙述的方式。作者论证了在这些影片中,浪漫喜剧的电影体裁法则是与"性体裁法则"为伴的。  相似文献   

16.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前者是文字的艺术,后者则是视觉、听觉的艺术。但是电影离不开文学这一源泉,好的小说多被改编为电影。电影面向的是社会大众这一群体,在艺术处理上需要符合大众审美;小说相对而言,针对的群体要小,以文字直击内心,直面现实,并不需要以大众审美为标准。对此,以《芳华》为例来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7.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叙事电影的一个特有类型有着其深厚的传统和历史积淀,蕴含着古典美学的文化魅力。自20世纪以来,武侠电影经历了五次大的创作转向:(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火烧红莲寺》系列的神怪武侠片;(二)五六十年代改编自传统评书、民间故事和新派武侠小说的粤语武侠片;(三)六七十年代香港和台湾的国语武侠片;(四)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武侠片等。这些武侠片均以俗文化面目出现而广为流传。这四次转向通过拼贴、转移和代入的方法完成了由俗到雅的过渡。于是自《卧虎藏龙》(2000)诞生以来,中国武侠电影又掀起了第五次创作浪潮。这一批武侠电影显示了与传统武侠电影迥异其趣的美学风格,在画面调度、叙事策略、武侠内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美学转向,形成了雅俗之间的执中形态,衍生出了种种艺术创作创新的手法,使武侠电影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从贾樟柯的作品《小武》开始,就掀起了一场"以摄影机表达自我"的独立电影革命风暴。电影《盲井》作为一部独立电影,运用真实的镜头语言和纪实性的拍摄方法,将社会中一些不为人知的黑暗面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但十几年来,中国大陆的独立电影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面临着"地下化"和"票房不理想化"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第六代导演应加强对国家广电总局和自己作品的信心,适当采用明星,积极寻找投资者,加强宣传,努力向主流电影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千与千寻》是一部非常受青少年喜爱的由宫崎峻导演的电影。因此,我在刚刚过去的寒假中,把《千与千寻》等几部电影作为寒假作业,让他们回家认真观看,并给每部电影都提出了两个问题供他们在看电影前思考。其中《千与千寻》这部电影我提出的两个问题是:1.为什么在影片开始部分,千寻的父母会变成猪,而在结尾部分,千寻却在她曾经多次去探望过她仍是猪形的父母居住的猪圈里找不到他们。  相似文献   

20.
游牧思想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一套具有鲜明后现代主义特征和重大突破意义的哲学价值体系,香港导演谭家明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将这一哲学构想付诸艺术诠释,运用异域空间和大海意象营造出独特的电影游牧空间,作为游牧空间主体的游牧民则是以女性和社会边缘人为代表的少数群体。通过内容与形式的融合,谭家明的电影整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电影游牧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