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得福、享福,长命百岁。但很少人去探究福的来处。换句话说,有人所想的就是最好不费力气而能得到一切,不需本钱,不择手段,而能赚到大钱。 什么是“福”?在我的信念里?丰衣足食是福,身体健康是福,家人和乐是福,事业顺达是福。说得更明白:吃饱穿暖足矣,不必山珍海味,名牌服  相似文献   

2.
一提及“吃亏”两字,连邻家6岁小孩儿都会说“吃亏是福”,而在实际生活之中,真的把吃亏看成是福气的人却很少。懂得吃亏是职场道路上必修功课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相似文献   

3.
“仁者人也”,据我看,是孔子自己对其思想核心的仁字所作的正确的解释.此义详见《中庸》“哀公问政”章.当然从古文字来看,仁字有几种写法,造字时取义都是什么?可能有人知道,至少,我不知道.但是,《说文·人部》的仁字,我敢断言,一定是孔子使用过的仁字.许慎在仁下说“亲也,从人二.”我看许慎的解释与孔子的说法完全一致.为什么呢?因为《说文》仁字构形为“人二”,即两个人.这两个人,其一是表示自己,其二是表示与自己面对面的那个人.当然,面对的那个人,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代表集体,或者就是整个人类社会.“亲也”则表示人对人应当亲爱,不亲爱就不是人.从字形来看是如此,从字音来看,与人正同.实际上,这个仁字的形和音,已表明它的意义应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文》心部恕下说:“仁也”,无疑就是依此取义.  相似文献   

4.
“我”是怎么回事?有人会说,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这不是最清楚的问题吗?这样的反驳中隐含着对“我”的一种理解,即“我”就是用以指代每个个人的代词。我当然是“我”,你也可以是“我”,他还可以是“我”。“我”并不确指某个人,人人都可为“我”。但为什么人们可以是“我”呢?人们怎么才能是“我”呢?在日常中,我们一开口,便常会说“我……”,这时我就是“我”了,我就“我”起来了。可“说”是怎么回事?如何能“说”起来?在佛法看来,“说”是诸因缘和合的结果,是顺应着诸因缘条件的把持和执取。在“说”的执持中,我就是  相似文献   

5.
“当兵要当吃亏兵,一生能吃亏为人民。”这是胡耀邦同志在为沈阳部队的题词。这里,提出了—个富有人生哲理的重要问题,即怎样处理和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坚持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提高社会风尚,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什么是“吃亏”呢?“吃亏”就是为了他人的或民族、阶级、社会的幸福而作出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动机是出自善良的义务感和责任心,是为了成全非我而牺牲自我的一种道德选择;这种行为的基本要求是贡献,其实质是不计较个人私利。所以我们说,吃亏的行为是道德的,是为他人谋幸福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所应有的人际关系,是应该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大大提倡和广为宣传的一种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6.
百家讲坛让《品三国》的易中天红了,让《说论语》的于丹火了,他们的走红也给中国带来一场“国学热”。有人说“国学热”不必变成一哄而起,也有人说如果不去真正地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我觉得“国学热”总比“不热”好。至少易中天、于丹在《百家讲坛》的一花独放,引来了百花争春,至少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国学,我们应该将“国学热”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7.
<正>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有人说是仁,有人说是礼。据我看,这两种说法都不全对,也不全错。正确地说应该是仁义。我之所以这样说,有两条根据。第一条是《庄子·天道》有“孔子曰:要在仁义”。当然,《庄子》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这句话不必真正出于孔子之口,但是,说它是当日学术界的共同看法,可无疑义。否则庄子是不会这样说的。第二条是《易·说卦传》有“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当然,这句话是孔子说明《易经》中的卦的,不能就看作是孔子自己的观点。不过,这同孔子贵时、贵中一样,孔子思想肯定是受《易经》思想的影响。不然,说孔子思想与《易经》思想暗合,亦未为不可。  相似文献   

8.
智慧语丝     
《思维与智慧》2014,(1):33-33
我不识何为君子,但每件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知何为小人,但每件事好占便宜的便是。——弘一法师  相似文献   

9.
闻道 《天风》2009,(10):50-51
有人说,信心是绝望的人麻醉自己的借口;也有人说,信心是成功的人肯定自己的理由;还有人说,信心就是要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我想这些答案并不是我们基督徒所想要的。因为第一种说法过于悲观,后两种说法则类似,都把信心归结为一种强烈的心理作用或心理暗示。让我们回到圣经来看何谓“信心”。  相似文献   

10.
吃了亏的人说:吃亏是福。丢了东西的人说:折财免灾。胆小的人说:出头的椽子先烂。侥幸逃过一劫的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受恶人欺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卸任官员说:无官一身轻。官场失意者说: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某官东窗事发后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生不逢时的人常常套用阿Q的话说:先前我比你阔多了。挨了整的人往往爱套用阿Q的话说:等着瞧吧,妈妈的,早晚有一天……生了女孩的父母说:养女儿是福气,养儿子是名气。没钱人的太太说:男人有钱就变坏。惧内的丈夫说:有人管着好呀,…  相似文献   

11.
金微 《天风》2002,(2):53-53
《天风》编辑部: 我是辽宁教会的信徒,平时在合法登记的堂点做礼拜。有人对我说登记的教会不属灵,是属三自的,去那里做礼拜就是信三自,信三自不得救。我很害怕,信了一辈子耶稣,到头来却不得救,这是真的吗? 辽宁一信徒我国各地进行堂点登记,目的是为了让政府可以依法管理,使教会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怎么会不属灵呢?凡是荣神益人的事,符合真理的事都是属灵的。圣灵“就是真理的圣灵”(约14:17),“就是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  相似文献   

12.
福音     
曾庆云 《天风》1995,(6):42-42
“福音”一词已成社会用语,如有人为某种药物广告说:“这是患者的福音!”福音就是好消息,谁不愿意听到那使人愉悦、奋兴、得福的佳音呢? 可是,往往有人分辨不出什么才是关乎他人生最好的消息,以至于常把珍宝弃置路旁。  相似文献   

13.
列·托尔斯泰是俄国的著名作家,他写的《战争与和平》、《复活》等小说传遍世界,激荡人心。其所以如此,原因很多,他有个“百宝囊”,就是原因之一。托尔斯泰说:“我有一个藏万物的百宝囊,我带着它到处走。”所谓“百宝囊”,就是一个记录材料的笔记本。托尔斯泰走到哪里,就记到哪里。到图书馆,他记下重要资料;与人谈话,他记下谈话要点和人物的神情动作。有人好奇地问他:“你老是记什么呀?”他幽默地说:“什么都是可以记的,世界上什么都是有趣的。”广泛的兴趣,勤奋地记录,使他具有了藏着万物的“百宝囊”,促使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心理健康的人?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说,“没有症状就是心理健康”;有的说,“良好的习惯多于不良的习惯就是心理健康”;也有的人说,“个人的行为能为社会所接受就是心理健康”;还有人说,“心境快乐就是心理健康”。存在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集心理健康理论之大成,提出心理学应着力研究最健康人的培养。他提出了近20条  相似文献   

15.
高建国 《天风》2008,(22):38-39
前一段时间,我曾研读了《诗篇》84篇。从中看到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渴慕神,就是对神的院宇、对神的工作和对神的赐福的渴慕;二是心向神,向神的感谢赞美、呼吁祷告和朝见敬拜;三是经历神,就是住神里面有福,灵命道路有福,靠神的人有福。现在我们再研读一篇《诗篇》,也就是34篇。它的内容更为丰富,教训更加深刻,也能使我们体会到有更大勉励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合上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后,我决定去意大利看看。出发之前,有人给予我丧气的"小祝福":"小偷多,一个人不安全,语言也不通。"的确,人们总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无论听或不听劝告,一切风浪到最后都会迎刃而解。于是,本来就只会半吊子英语的我,学了三句半意大利语就买票上了飞机。到了佛罗伦萨,这里并不像  相似文献   

17.
宋晓静 《美与时代》2007,1(1):57-59
但凡中国人都喜欢多福多寿、平平安安、吉星高照、五福临门,因此无论大事小事都会祈求"一帆风顺".中国人崇尚道德,凭借良心办事,讲究心安理得,"吃亏者常在"、"吃亏是福",所以也就有"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俗话.  相似文献   

18.
张合安 《天风》2005,(5):10-11
"福"是每个人的向往和追求,但不同的人对福的理解不同。有人说健康是福,有人说平安是福,有人说悠闲是福,有人说有钱是福,有人说有个美满的家庭是福……到底什么人有福?在旧约圣经写到:"藐视邻舍的,这人有罪;怜悯贫穷的,这人有福。"(箴14:21)在新约四福音书中,主耶稣讲过许多关于有福的真理,如:在登山宝训中就连续讲了八种人有福,而"施比受更为有福"是唯一在四福音之外主  相似文献   

19.
必言 《天风》2003,(6):30-30
圣经上曾说:“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3:2)可是谁又能制服自己的舌头呢? 今天晚自习结束时,突然班上两位同学吵了起来,原因是因为其中一位同学说另一位同学在别人祷告时看英语书。两个人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你是什么东西,我……”另一位言:“你是什么东西,我要你管……”两人互不示弱。同学好多去劝架,才平息了……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始终认为,人“无德不贵”,换言之,人之所以可贵则在于“德”。有德,不仅能使“天下亲之”,而且又可以“化育万物”.他说:圣人之为人所仰慕就因为他“有天德、有地德、有人德”(《礼记·四代》),能够“以德服人”.所以他提出,政治家要“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以下引语,凡出此书者只注篇名),教育家要“道(导)之以德”,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树德”(《韩非子·外储》).这又是因为人对人所称道的不是“力”而是“德”,所谓“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所以说,道德教育不论在学校或在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末,如何才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呢?在这方面,孔子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撮其要者有二:(一)道德意志的训练。对于这种品质的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