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学生的学习观及其与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学臣  周琰 《心理科学》2008,31(3):732-735
采用大学生学习观问卷、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WM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及学习效能感量表,选取254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的学习观现状及其与学习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效能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学习观总体上是倾向于建构性的;文理科学生、本专科学生在学习观的各维度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学习观与其内生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外生动机多为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体验与学习过程观是大学生内生动机的有效预测变量,学业自我体验是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能感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70名大学生为被试,对Amabile等人编制的学习动机量表进行修订以确定其对中国被试的适用性,此外还探讨了大学生学习动机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及领域专门的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动机量表可以明确区分成用于测量内生和外生动机的两个分量表,前者包括挑战性和热衷性两个维度,后者包括依赖他人评价、选择简单任务、关注人际竞争和追求回报等四个维度。两个分量表的多种信效度指标都十分理想,表明可用于对中国被试的有关研究。(2)男生的内生动机总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在外生动机总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具体来看,男女生在挑战性和依赖他人评价两个维度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挑战性高于女生,而女生比男生更依赖他人评价。(3)被试一般的和领域专门的效能感都与内生动机呈正相关,而与外生动机无关。具体来看,效能感与内生和外生动机各维度中的挑战性、热衷性和关注人际竞争呈正相关,与选择简单任务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文化融合、社会变迁背景下大学生自我观的特点,及自我构念与自尊、关系和谐、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了自我构念量表、自尊量表、关系和谐量表及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4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文化融合、社会变迁背景下,代表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互依我在大学生自我观中仍占优势.大学生自我观可分为二元型、独立型、互依型和边缘型.本研究中,四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2.5%、18.6%、18.0%、30.9%.(2)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不同自我观类型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差异显著,二元型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边缘型最低,独立型、互依型处于中间水平.(3)自尊在独立我与主观幸福感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互依我一方面通过关系和谐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通过关系和谐对自尊的促进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蔡赓  季浏  苏坚贞 《心理科学》2004,27(4):844-846
采用心理测量法对中小学生目标人群进行体育锻炼感觉量表(EFI)、体育运动动机量表(SMS)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等量表的测试,并以路径分析的方法来确定量表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这些维度对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途径和力度。结果表明:(1)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体育活动后的疲劳程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外部动机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2)内部动机是导致心理健康产生变化的根本因素,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强化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  相似文献   

5.
采用《特质宽恕量表》测量了102名大学生的特质宽恕能力,并通过Flanker任务和情景回忆法评估了被试的认知抑制和人际宽恕水平,目的是探讨特质宽恕、认知抑制与人际宽恕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认知抑制、特质宽恕与人际宽恕各维度之间存在两两显著相关(除认知抑制与仁慈动机之外);(2)特质宽恕对回避、报复和仁慈动机均具有预测作用,而认知抑制则只对报复动机具有预测作用;(3)特质宽恕与认知抑制对回避动机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对仁慈动机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考察乐观人格在大学生目标定向与学习适应性间的调节作用。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61名大学生完成成就目标定向问卷、生活取向测量问卷、学习适应性问卷的测量。结果发现(1)大学生目标定向中的掌握目标维度与学习适应性呈显著正相关,成绩目标维度与学习适应性相关不显著;(2)掌握目标定向、乐观主义维度、总体乐观维度在学习适应性上的标准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悲观主义维度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掌握目标定向维度和乐观主义维度、总体乐观维度的交互作用在学习适应性上的标准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免费教育师范生学习适应状况及与报考动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考察了679名免费教育师范生的学习适应状况与特点,并探讨了报考动机与学习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免费教育师范生学习适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随着入学时间的增加逐步提高,且略优于普通大学生;2)免费教育师范生在学习适应的不同适应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3)免费师范生报考动机有两大类:自愿报考和非自愿报考,报考动机对免费教育师范生学习适应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免费教育师范生的学习适应总体上表现良好,报考动机直接影响入学后的学习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社交焦虑认知行为模型的理论视角下,本研究拟探讨负面评价恐惧、不确定性容忍度和依赖型自我构念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424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问卷调查法的研究结果表明:(1)负面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有显著预测作用,且不确定性容忍度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显著;(2)不确定性容忍度的间接效应受到依赖型自我构念的调节。具体而言,该中介效应在高依赖型自我构念群体中更为显著。本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揭示负面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而且对社交焦虑的预防和干预也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往学术界更多关注工作重塑的影响结果和作用机制, 缺乏对其内在动机及相关新构念的探讨。近年来, 基于调节定向理论的工作重塑研究逐渐增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首先基于特质及情境性调节定向的视角, 分别对其与工作重塑具体维度的关系进行探讨; 然后, 揭示领导的调节定向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重塑行为; 最后, 梳理工作重塑领域涌现的新构念(促进/防御定向型工作重塑、趋近/回避型工作重塑), 及其理论融合的基础。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调节定向和工作重塑的相互作用、促进/防御定向型工作重塑的前因变量及作用机制, 以及调节定向与“角色观”工作重塑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昳  陆桂芝  李勇 《心理科学》2018,(5):1261-1267
为明确自我关注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建构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负面评价恐惧、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作用以及性别差异。选取44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自我关注部分通过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社交焦虑;(2)关系型自我构念调节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在高关系型自我构念下,自我关注可以显著预测负面评价恐惧;在低关系型自我构念下,该预测作用不显著;(3)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存在性别差异:在女生群体中,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效应大于男生群体,且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作用显著;而在男生群体中,该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企业员工工作动机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探讨了我国企业员工工作动机的结构及其特征 ,结果发现我国企业员工的工作动机可以概括为追求胜任取向、外在报酬取向、他人评价取向、自我决定取向与良好关系取向五个因素。所得到的五因素模型较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两维模型更加具体、全面地反映了工作动机的内容。企业员工工作动机的取向与性别、受教育水平等因素有关。研究得到了《企业员工工作动机取向量表》 ,该量表共 38个项目 ,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相似文献   

12.
表扬与内在动机关系的三种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国防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4,27(4):1002-1004
目前表扬与内在动机的关系共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表扬对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另外一些观点则认为表扬会对内在动机产生损害。Henderlong和Lepper对这两类观点进行了整合,提出了第三种观点,他们认为不能简单地说表扬会促进还是损害内在动机,他们引入了5个概念变量(conceptual variables):自主性(perceived autonomy)、归因方式(performance attributions)、自我效能感(competence self—efficacy)、真诚性(sincerity)、成就标准(standards and expectations),并认为这5个变量决定着表扬对内在动机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简云龙  刘源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7):1589-1603
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重要的非认知因素。通常认为动机对学习是有利的,但研究发现并非所有动机都是有益的,这提醒研究人员有必要区分出各种不同的动机类型。现有研究一致表明内部动机对学业成就具有积极且长期稳定的效应,而外部动机的效应尚存在争议。具体而言,有研究者认为外部动机对学业成就是有害的,但部分研究发现外部动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能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针对上述存在的争议,本研究梳理了“动机连续体”这一概念,从两个方面的研究来进行阐释。首先,从大理论的角度整合了动机的相关理论,以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连续体为基础,引出相关理论,如兴趣理论、目标理论、期望价值理论、自我价值理论、强化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这些理论可以解释动机连续体中一种或几种类型的动机。 其次,从动机的结构及其如何影响结果变量这一角度对上述理论及其应用进行总结,主要存在四个观点。传统的争论集中在单维结构和多维结构之间。单维结构认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相互对立的,即内部动机会促进绩效,而外部动机会降低绩效。多维结构认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能够相互累加,都能促进绩效。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更复杂的结构来整合上述观点。譬如半辐射结构使用全局因子来表示动机的整体水平,同时允许特定因子表示具体动机类型。这种半辐射结构借用了双因子模型,提取了一个“自我决定因子”,同时允许每种特定动机类型具有自身独特的影响。此外,乘积模型表明这两种动机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即外部动机的对结果的影响会因个体内部动机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反之亦然。 综上所述,本研究总结了关于动机连续体的不同理论之间的优缺点,回顾了动机结构的不同假设及其应用。在不同学科中对动机的测量方式、动机对不同结果变量的不同影响以及动机的跨文化研究等问题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对动机结构和效应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帮助研究人员将不同的理论应用于适当的情境中。  相似文献   

14.
莫闲 《心理科学》2008,31(6):1517-1520
动机整合理论为研究学习动机提供了新的视野,本文参照动机整合理论,建立学习动机整合的概念.学习动机整合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个体通过自我调节,逐步内化外部控制因素、增强学习自主性的过程.学习动机的整合状态是最理想的学习动机状态.学习动机整合水平评定工具的修订、学习动机整合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促进学习动机整合的策略研究是研究学习动机整合问题中需要关注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利他动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利他动机进行调查分析。测量工具为利己性利他动机量表和利他性利他动机量表。被试取自北京5所高校的大学生1920名。结果显示:57.4%的大学生报告高度利己性利他动机。63.2%的大学生报告高度利他性利他动机。性别、独生子女、家庭地点等因素均同大学生利己性利他动机无关。独生子女、家庭地点、学校性质同大学生利他性利他动机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6.
组织学习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协调博弈原理为基础,系统分析了组织学习中微观个体层面和宏观组织层面的学习动力性质和相互关系,尝试提出了刻画宏观组织层面学习动力状态的理论和方法,并据此建立了协调组织学习动力的三维整合模型。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sWe examined (1) how psychological need fulfillment and motiv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change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 and (2) the degree to which need fulfillment and motivation predict trajectories of change in physical activity.DesignLongitudinal survey.MethodsStudents (N = 134, ages 10–13 years) completed surveys assessing perceived competence, autonomy, relatedness,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identified, introjected, and external regulations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each semester in school for 3 years.ResultsUnconditional growth models showed an average increase in physical activity. Competence also increased, while autonomy and relatedness, and identified and introjected regulation decreased. Conditional models showed that students with higher levels of autonomy, relatedness,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identified regulation had higher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at baseline and throughout the study. Students with lower levels of autonomy, relatedness,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identified regulation experienc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creases in physical activity, but these effects were very small.ConclusionsNeed fulfillment and motivation variables positively predict physical activity. While youth with lower levels of need fulfillment and motivation have lower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they also tend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more across early adolescence. These associations highlight how physical education experiences in early adolescence may influence change i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uggest efforts to foster need fulfillment and autonomous regul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may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相似文献   

18.
张剑  宋亚辉  刘肖 《心理学报》2016,48(1):73-83
外部动机是否削弱内部动机?已有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澄清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外部动机的恰当分类。研究以165名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 针对动机的动态性特点, 采用两时点纵向研究的方法, 以自我决定理论对外部动机的分类为基础, 探讨3种不同内化程度的外部动机--外在动机、内射动机和认同动机与内部动机的关系及外部动机内化程度与自主支持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性、非内化的外部动机, 即外在动机和内射动机削弱员工的内部动机; (2)自主性、内化的外部动机, 即认同动机不会削弱员工的内部动机, 而是促进和保护内部动机; (3)自主支持环境促进员工外部动机内化的程度(即认同动机的增加)。最后, 研究对所取得结果的管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Recent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a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can be unconsciously primed. This study examined whether motivational priming influences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within an educational setting and whether this effect is moderated by students’ degree of mindfulness. Two randomly assigned groups of students received an identical lesson. However, the teacher’s slideshow contained different subliminal words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autonomous vs. controlled motiv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d an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and priming conditions. The more mindful students were immune to the manipulation whereas the less mindful students were affected by the priming: those primed with autonomous motivation obtained better results than those primed with controlled motivation. Thes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priming research specify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priming responsiv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