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政治学的重要范畴,契约观念与政治生活中的正当性问题紧紧交织在一起。这一范畴有特定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背景,并在不同时代语境之中有其不同的内涵和特质。在西方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契约观念分别与政治服从的必要性、政治权威合法性和政府行为的范围与限度等问题密切相关。契约政治观念体现了人类实现自我治理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学海》2020,(1):47-55
概念史研究正成为中国学术界"语言学转向"的新议题与新视角,但其用法比较混乱,需要澄清其背后不同的方法论支撑与局限。三种研究范畴涉及概念史研究,依据不同的知识脉络传统。诺夫乔伊为代表的观念史研究以观念实在论为逻辑前提,重视人类思想深层次稳定不变的观念单元,使概念史成为不同经典作品对同一观念单元的历时性表达。科塞勒克为代表的社会史研究以社会实在论为逻辑前提,概念史就成为政治社会变迁的研究方法,把思想观念纳入社会变迁的同一范畴,在史观、史料、概念选择方面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威廉斯的"关键词"研究是语词史的典范,关注重要语词的词义变化,以此展示概念、观念与社会的同频变化。三种概念史类型对深层的观念、表层的语言与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各有侧重,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都集中关注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转型问题。中国概念史研究需要警惕"语言的牢笼",思考西方思想与传统观念如何共同塑造现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的正义论试图复兴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契约论传统,但是,罗尔斯的复兴和继承是有选择性的承继。本文首先分析了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功利主义传统之悖谬和契约论传统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罗尔斯对契约论传统本身的扬弃之实质所在。另外,本文驳斥了单纯认为契约论对罗尔斯思想建构仅有“论证方式”之意义的观点,同时为罗尔斯这一论证方式提供了一种经验性辩护。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的上帝创世思想、契约思想和原罪思想对西方基督教伦理有深刻的影响,进而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影响,将他们的伦理观念与中国相应的伦理观念及其对文化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明确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观念变革是政治变革的先导。从直接的意义上说,在西方,君主专制制度的瓦解在思想上无疑是从思考如何避免君主滥用权力问题开始的。然而在中国,这一问题虽然很早就进入了思想家们尤其是儒家学者们的意识层次,但思考的结果却与西方通然不同──不仅未能引发制度上的根本变革和创新,而且也并没有达成有效地避免和制止君主滥用权力的目的。这是为什么?在对儒家政治观念的反思中,我们将会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发现和有益的启示。一、格君心之非──儒家政治观念的政治实践的主旋律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就是这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相似文献   

6.
《正义论》曾长期被西方左翼学者看作是为福利资本主义的辩护之作。进入21世纪,罗尔斯在两部新著中把福利资本主义斥为不正义,并申明他自己的正义理论吸纳并克服了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评。西方学界遂出现了一股融合马克思和罗尔斯的潮流。然而,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罗尔斯的契约论政治理论在人的观念、社会观念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批评进路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分歧,这就使得雷曼、亨特和布鲁德尼等人融合马克思和罗尔斯的尝试很难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Citizemhip在1990年代之后复兴为西方学术界的关键概念,在新世纪之后逐渐进入汉语语境,但中国学者对该概念的译介存在严重混乱.Citizensllip是指一套涉及到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价值体系及其制度规范,在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中大致分为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范畴,而当代英语世界中的内涵界定主要有现代国家、观念史和多元主义这三种范畴.本文主张从个体-公民-共同体的关系框架来理解,并主要以"公民身份"和"公民资格"两个汉语词汇来对应,但在具体语境中要考虑二者在汉语言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公共性”是在什么时候成为哲学范畴的,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意见.不过学界普遍认为,“公共性”概念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与阿伦特紧密相关的.西方学者基于当代社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公共性理论.其中杜威、李普曼、阿伦特和桑内特的“公共性”是批判性的范畴,但是哈贝马斯把“公共性”范畴引进到政治哲学中来,“公共性”范畴的批判色彩逐渐淡化,到罗尔斯那里成为确证“公平的正义”不可缺少的背景性支撑.阿伦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公共性理论在西方有着广泛影响.他们的公共性理论既有联系又存在显著区别.阿伦特的公共性是政治生活本身,涉及的是人的生存境况,而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公共性则是用来论证政治原则合法性和正当性的依据,涉及的是人的交往理性和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文明史上,公正问题是和道德问题同时产生的。这一道德现象决定了公正在古今中外一切伦理学体系中的重要的范畴地位,以至于“从柏拉图到康德,最杰出的思想家都广泛地研究公正问题”(西方著名哲学家凯尔逊语)。依笔者之见,在伦理学诸多范畴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须以公正为中心范畴,方能建构起科学、严密的范畴体系。 公正,作为社会意识概念,自然是历史的、阶级的范畴。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前,公正的涵义同平等相吻合。到了阶级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基于不同的经济、政治地位,产生了不同的公正观,从而在各自的道德体系中赋予公正以不同的阶级内容。被剥削阶级的公正观,总是同争取社会平等的政治要求相联系;而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评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 1 6、 1 7世纪始 ,西方思想家就以各种理论言路表达社会与国家相区分的观念。这一观念的基本含义是 :社会是一个由私人生活构成的独立领域 ,它在本质上不同于政治国家所代表的公共权力 ,是一种具有独立身份和生命的自主存在。这一观念就是当今人们广泛讨论的市民社会问题的最早理论形式。但是 ,近代早期思想家所表达的这一观念并不十分明确 ,还只是包含在诸如“自然状态”、“自然法”、“社会契约”等理论中的隐含观念。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 (下引此书仅注页码 )一书中明确界分了国家与市民社会 ,并详细论述了市民社会的构成、性质、…  相似文献   

11.
靳继东 《伦理学研究》2007,(4):82-86,96
任何完整的政治理论都有其特定的价值结构,为其现实政治主张、制度结构、政策机制的提供伦理支持,并随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发展而变换其内涵。西方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发展分为启蒙时期、功利主义、现代自由主义等重要阶段,自然权利、功利原则和社会公正分别是其不同时代的核心价值要求。阐释和分析自由主义的伦理内涵变换及其理论和现实困境,为了解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变换及政策走向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ether perceptions of positive (i.e., beneficial) political behaviors are distinct from those of negative political behaviors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positive politics perceptions contribute to the prediction of organizationally relevant employee reactions. Data were drawn from 119 survey respond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ather than 2 ends of a continuum of political behavior, positive and negative politics represent separate perceptions both of which are seen to occur for individual, 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foci. In addition, perceptions of positive politic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beyond perceptions of negative politics to the prediction of the 4 outcomes used in this study (satisfaction with one's job, supervision, and coworkers; and fulfillment of one'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with the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孔子“论政”和孟子“仁政”、荀子“礼治”以及儒家经典《大学》、《礼运》、《祭义》篇与《孝经》等所体现的政治与伦理相贯通的伦理政治思想,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政治与伦理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评述了西方一些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对政治与伦理相互关联的认识和论述。认为对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相贯通的伦理政治思想应给予历史主义的科学评价,肯定其所包含的民本、民主、贵民等积极因素,借鉴其德治与法治统一、个性完善与社会完善统一、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统一、理性主义与人文精神统一的安邦治国的慧识,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明不是一种孤立的明,它与道德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有着共同的契合机制和互补机制;从西方政治明的发展来看,始终没有离开理性主义、制度主义、个体主义等伦理精神;政治要真正实现明,必须使政治意识要宽容、政治制度的制衡、政治行为要有序。  相似文献   

15.
Hilde Coffé 《Sex roles》2013,69(5-6):323-338
This study challenges the idea that women are less interested in politics than men by arguing that women are not less interested in politics but, rather, are interested in different issues. I decompose the concept of general political interest into interest in loc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ssues and investigate gender differences in interest in these different issues, as well as in politics in general. 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regression analyses,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in 2011 (British Participation Survey) on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British citizens (N?=?1,353), reveal no substantial gender difference in interest in local issues. Once political efficacy is controlled for, however, women are more likely than men to be interested in local issues. Furthermore, women are less likely to be interested i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ssues, as well as politics in general, than men. Further analyses demonstrate that part of the gap in general political interest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interest in politics is primarily understood as interest in national politics, an issue in which men are more likely to be interested than women. In summary,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need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politics’ and to move towards the notion that women and men are interested in different issues, rather than the notion that women are less politically interested than men.  相似文献   

16.
燕继荣 《学海》2011,(3):85-96
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表明,"有限政府"作为"宪政"的核心概念,是善治良政的重要条件和原则。然而,行政主导下的全能政治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政府政治的主要特点。本文在梳理"有限政府"理论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中国宪政发展的历程,总结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指出了目前距离宪政目标的差距,从"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的关系出发,论证了"有限政府"作为中国政府改革目标的合理性,并从限制政府自由裁量权、确立针对政府政治的有效监督、建立公共财政制度三个方面,说明了这一改革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reviews various theoretical approaches political scientists employ in the analysis of religion and politics and posits culture as a conceptual bridge between competing approaches. After coming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slowly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s, political science finally has a theoretically diverse and thriving religion and politics subfield. However, political scientists’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al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are hampered by a lack of agreement about whether endogenous or exogenous theoretical approaches ought to dominate our scholarship. I assert that the concept of culture—and more specifically, subculture—might help create more connections across theoretical research traditions. I emphasize how the concept of religion‐based subculture is inherent in 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ical, social movement, and contextual approaches to religion and politics scholarship, and I explore these theoretical connections using the example of religion‐based “us versus them” discourse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litics.  相似文献   

18.
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政治伦理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政治正当性及其操作规范和方法论的价值哲学。时政治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导向、规范和终极价值关怀的意义。政治的正当性在于谋取人类“优良的生活”。在人类政治生活中具有优先性。围绕政治的正当性问题而展开的人类政治的价值选择和伦理结构是政治伦理的主体内容。人类生活在由政治支撑着的社会框架中,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以及政治行为主体伦理,是现代政治伦理构成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9.
政治与关系视角的员工职业发展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军  宋继文  吴隆增 《心理学报》2008,40(2):201-209
通过对16家制造型企业中的343个员工、662个同事及343个直接领导的配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文章探讨了员工的组织政治技能、政治知觉,以及他们与直接上司的关系对于员工职业发展的关系。多层线性分析模型(HLM)结果表明:员工的政治技能有助于促进其与领导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guanxi),并籍此积极影响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业发展,员工-领导关系是政治技能与职业发展之间的中介变量。另外,组织政治知觉影响政治技能对领导关系的作用,在政治氛围浓重的组织中,员工-领导关系更易受到员工政治技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