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生命言说问题是米歇尔·亨利生命现象学的关键主题。他试图在其文本中揭示生命言说的方式,以便为我们提供一种生命言说的模式。他认为,作为自我感触的生命言说完全不同于关于某物的言。我们也不能以一种对象化的方式去言说生命。那么,它究竟如何得到言说?这构成了亨利生命现象学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他在不同的作品中不断尝试言说生命,尝试展现生命的言说。但事实上,亨利的这些尝试都存在问题,甚至在他不同的文本中存在着一定的张。因此,有必要探讨他的尝试,阐明他作品间的张力,进而解释造成生命言说困境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在《存在·真理·语言—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中,张贤根认为,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揭示了现代美学思想的存在维度,并把现代美学思想建基于其上。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整体及其各个部分之间内在关联的把握,凸显出作者超出一般学者的哲学素养与思想能力。作者采用现象学显现的方法,从敞开的层面来言说和把握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为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将孔子教育性对话的言说方式与苏格拉底进行比较,首先要把握孔子教育性对话言说方式的基本特征。孔子教育性对话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之中进行的。孔子根据不同时空、不同人物的不同情况,作出恰当的判断,以正确的行为获取最佳教育效果。其言说方式的情境化特点,充分体现了东方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4.
正1997年,曾应《美与时代》的约稿,我写过一篇谈自己学术经历的短文,发表在当年第7期上,用的标题为《美学使我到处流浪》。这一标题体现了我做美学的实际状况,还内蕴着对美学本身的困惑。记得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每当有人问"你学什么?"我回答之后会被进一步追问:"美学是搞什么的?"这时我就感到,完全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给人满意的回答。当时问同学刘小枫,遇上这样的问题他怎么回应。刘讲他就说:美学关系到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我也并不觉得这一回答完全合适,但这确实反映了这样一个状况,如果要想把美学做好,一定要关注更多的领域。我是一个想把  相似文献   

5.
如果从王国维写《红楼梦》评论开始算起,那么中国人对西方美学的研究和介绍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但是,真正把西方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从它的历史发展、人物  相似文献   

6.
罗明星 《伦理学研究》2012,(3):19-24,141
道德不可言说,但道德又不得不言说,这是道德言说的现实处境.语言真实性与道德真实性、道德语义与道德语意、话语权与道德权的内在关联,展示着道德言说的复杂性.正是复杂的语言与复杂的道德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而生动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重要指示给文艺工作者和美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指明了新的方向,对我们的文艺创作和美学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而中华美学精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还必须先弄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是儒家、道家和佛  相似文献   

8.
三十年来,朱立元教授在美学研究方面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首先专攻黑格尔美学;由研究西方古典美学逐步过渡到研究西方现当代美学,同时学习中国古典美学;在研究美学史和反思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建构起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以口头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 ,且都把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伦理道德问题 ,但他们不论是在伦理道德的内容还是在对话的方式上都有极大的区别。一、言说的标准问题。苏格拉底把言说的标准最终确立于言说本身 ,孔子则把言说标准放在言说之外 ,从而最终取消了言说的标准。苏格拉底非常注意言说本身的逻辑层次 ,在言说中所使用的任何概念都必须建立在概念的明确和严格的“定义”之上 ,否则一切描述都无以生根。如果不遵守这一原则 ,只会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出来的是什么 ,或者是陷入自相矛盾。由此就形成了西方思维对任何一个…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学者引介西方美学并以此观照和改造中国传统美学,提出了审美静观说。在立人启蒙的同一历史语境下,由于个性气质、文化心态的差异,服膺叔本华意志美学的王国维和汲取席勒美学思想的丰子恺分别形成了"人生解脱"到"人性救赎"两种路径的审美静观思想。梳理近代中国审美静观的路径分歧及其演进逻辑,既能管窥近代中国美学思潮的时代变迁,又可探讨近代中国学者美学本土化的心路历程及其经验得失。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使美学的领域有所改变。从传统美学的观点看,我们研究的主题显得有些边缘化。但我们依据的原则是,美学若想面向当代生活条件并与之协调起来,它便应当脱离惯有的方向。无论哪种美学概念——品味、美感、感官体验、美术、文学、戏剧、音乐——它们都始终与城市文化密切相关。本文所关注的只是城市设计美学在一般美学中的地位。我们要表明的是,城市设计是美学的基础,其“终极目的”在于改善日常生活。本文论据的基点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12.
音乐与人类情感的关系问题历来是西方音乐美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以历史阶段为序,考察了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发生、发展及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揭示了情感论美学的总体风貌,纠正了部分人对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偏见,挖掘出情感论音乐美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性的解放。该书还对音乐文化历史研究中出现的各家观点给予介绍和比较,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加深了我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形式"这一极为重要的美学关键词,伴随着西方哲学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这些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作为外来词,它与中文本来的"形"在哲学和语言学的意义上既有本质区别又有些许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80年代美学热主要表现在流派争鸣、<手稿>现象、美学史研究的拓展以及李泽厚现象等四个方面.90年代美学的沉寂并不是美学的沉寂,而只是80年代美学的沉寂,转型的时代在呼唤着转型的美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五六十年中国美学讨论期间,朱光潜通过有选择、有目的的翻译、评论和引用、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如卢卡契、列斐伏尔,尤其是哈拉普和考德威尔,从其著作中获得启发、支持和鼓励,促进了自己在该时期的思想改造,并帮助建立起了自己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手记     
2007年7月9日-13日,国际美学第17届国际大会在土耳其安卡拉召开,所确定的大会主题是沟通各种文化的美学(Aesthetics Bridging Cultures),相关论题涉及艺术、体育、风景、时尚、科技等各种领域,其重点在于探索多样文化的根源及其不同的表现形态,试图从比较角度来审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科学、全球与地域、自然与文化、大众与精英、中心与边缘的相互关系,以期松动双方划定的边界或彼此所报的成见,最终拓展美学研究的范围和提升美学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生命活力。有鉴于此,当国际美学协会理事会于2007年在安卡拉委托我主编2010年《国际美学年刊》第14卷时,我有意采用了这样一个专题:美学中的多样性与普遍性(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 in Aesthetics)。此专题隐含三个主要意向:其一是策应2010年由北京大学承办的第18届国际美学大会主题美学的多样性(Diversities in Aesthetics)。其二是从多样性的角度审视多元文化的审美个性与特殊性,从普遍性角度探索美学理论的科学性和普适性,继而从两者的理论博弈中拓宽美学与艺术哲学研究的疆域。其三...  相似文献   

17.
邓晓芒先生的《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言说方式的比较有失公正,乃至偏颇;尤其对孔子的言说方式和思想严重误解;因为过于一厢情愿地理想化苏格拉底的言说方式,对苏格拉底的言说方式的描述也不完全符合事实。因此,检验并商讨邓文的某些观点,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言说方式做辩证的看待,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曾繁仁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美学研究,视角遍及美学领域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美学基础理论、西方美学史、审美教育、文艺美学和生态美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曾繁仁先生在国内美育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讲,曾繁仁是中国文艺美学的开创者;对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则是其力求使中国美学走出困境、求得突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新体系的有益尝试。曾繁仁先生的学术研究体现了深厚的人文蕴涵和独特的诗性魅力,他致力于在审美批判中实现审美救赎,以人审美地生活、诗意地栖居作为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达到了极高的治学境界。在多年的美学探索中,曾繁仁先生形成了严谨不苟与纵横捭阖、哲学思索与现实关怀、学理探究与实践追求、历史反思和与时俱进相结合的治学风格。曾繁仁先生成一家之言,在中国美学界树起了一面新的旗帜。  相似文献   

19.
美学理想在模特儿的造型审美中运用非常广泛,使用频率非常高。在新的社会背景、生活实践、美学环境和美学基点上,吸取和运用西方古典美学有关理想范畴的理论,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美学教育理论水平,为模特的造型、姿势创新及设计等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21,(1):196-202
宗白华整体上是在意象论范畴内交替使用意象、意境、艺境、艺术境界等不同概念的。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是象征的哲学,以仰观俯察为取象方式,以立象尽意为表意特征,易象和审美意象是象思维在不同领域的互通互证。他以散步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生命的节奏,以同情的直觉去审视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以此抵达意象的美学世界。艺术家通过审美直觉、审美"同情"、审美"静照"、迁想妙得等主观能动作用创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呈现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有无相乘、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传神写照,澄怀味象、超以象外等美学风貌。在近代美学背景下,宗白华意象论美学成功实现了美学的现代性转型,为当代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