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美通一     
本文为翟墨先生于今年二月份发过来,准备替换当月杂志"美学学人"栏目中他的"学术自述"的。只是因为那期杂志已经送厂付印,无法再换,而且《大美通一》比原来的"自述"丰富得多,我们建议稍晚单独发表,征得了他的同意。只可惜,今日刊发此文时,翟墨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此文已是他的遗作。刊发此文也作为本刊对他的纪念。  相似文献   

2.
本刊于2003年第2、3期连载了翟墨先生的新著《大一美学》的纲要,引起了相当的反响。今摘转章韶华先生的评论,以助于本刊读者对这一个美学新体系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翟墨从事美学、美术学、设计学研究,其远创理论成果为全息文明模式、大一美学体系、创悠设计理念、四分思辩方法.他出版个人著作18部,发表论评近千篇,主编著作10种80余部.  相似文献   

4.
最终的结果     
正1994年,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女孩来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她想要应聘一份普通职员的工作。女孩来到人事经理史密斯先生的办公室时,正巧有几个女孩正沮丧地从里面走出来,看上去是面试失败了。开始面试后,史密斯先生对女孩提出了很多刁钻古怪的问题,女孩每回答一个问题,史密斯先生就会在相应的表格里填上他所认为的得分。十分钟后,史  相似文献   

5.
吕澂 《世界哲学》2007,(3):77-79,86
佛学家吕澂先生在1959年秋写过一份材料,其中谈到自己的经历,如何投身于佛学研究和涉足美学研究以及所参与的内学院发展历程中的主要事件和过程,叙述详细平实,史料价值较高。由于有关吕澂先生生平的详细资料已发表的较少,尤其是他自己写的材料,相信此篇材料会对研究近代佛学发展问题和吕澂著作的学人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曾繁仁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美学研究,视角遍及美学领域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美学基础理论、西方美学史、审美教育、文艺美学和生态美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曾繁仁先生在国内美育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讲,曾繁仁是中国文艺美学的开创者;对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则是其力求使中国美学走出困境、求得突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新体系的有益尝试。曾繁仁先生的学术研究体现了深厚的人文蕴涵和独特的诗性魅力,他致力于在审美批判中实现审美救赎,以人审美地生活、诗意地栖居作为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达到了极高的治学境界。在多年的美学探索中,曾繁仁先生形成了严谨不苟与纵横捭阖、哲学思索与现实关怀、学理探究与实践追求、历史反思和与时俱进相结合的治学风格。曾繁仁先生成一家之言,在中国美学界树起了一面新的旗帜。  相似文献   

7.
2009年7月11日,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魂归故里。家乡人民感到无比悲痛,在先生的故里北任村,在先生的母校平原一中,在收藏先生赠书的县图书馆,在先生时刻关心的家族企业"百年老字号"山东通德公司,在平原大地上先生留下足迹的地方,广大人民群众满怀深情的怀念着这位从家乡走出去的世纪老人。在平原人的眼里.他既是一位名播四海的知名学者,他更是家乡人民的优秀儿女:他既是引领当代知识分子方向的杰出代表.更是家乡人民的自豪与骄傲!他的根和魂永远在故乡的热土里。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任继愈先生永远活在家乡人民心中。  相似文献   

8.
我与郭朋先生有近40年的友谊,而且情深义长,从未有中断的时候。如今他突然离开我们,永不能再相见了,心中的悲伤是难以形容的。虽然他已是84岁高龄,算是长寿之人,但他的去世仍然使我觉得他走得太早了,因为大家尊敬他关切他,而他也始终关注着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与他一起走过来的晚一辈的同事朋友,大家在精神和情感上仍然需要他,愿意经常听到他的声音,愿意他活到一百岁。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郭先生就是这样的人。我是在1966年4月从北大来到世界宗教研究所报到上班的,接待我并给我安排工作的便是郭朋先生。当时他是所办公室主任,给人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正我于2008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络中心之前,在世界宗教研究所整整31年,其间在任继愈先生亲自领导和栽培下工作了10年。1987年任先生离开宗教所以后,我继续参与他承担的一些学术工程,继续得到他的指导和关怀,直到2009年先生与世长辞。  相似文献   

10.
丕之走了,走得那样突然。离开北京时不是还好好的!那健壮而健谈的样子,一点也不像已过七十的人。然而他的确走了,这是一个“事实”,而“事实”往往是对人不利的。“死”就是这样一种最为普遍而又最无可奈何的“事实”。我认识丕之三十多年了。1957年反右前他在高级党校工作,到人民大学听贺群先生讲黑格尔哲学的课,不久就到哲学研究所贺先生领导的西方哲学史研究组工作。那时我刚从北大毕业,他在我面前有一个高大的形象,不仅年龄比我大——其实那时他才三十多岁,他还是党内的老干部、老革命,原则性很强,我对他一直有“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1.
方广铝 《法音》2006,(4):53-56
2005年6月中旬,我应邀赴伦敦,继续从事英国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的编目。8月23日伦敦时间上午9点,接到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李际宁先生电子邮件:“8月21日晚21点30分,周绍良先生去世。近三天,在他的家里(就是靠通县的乡下)设灵堂吊唁。”当时真是愣了。在给李际宁的回信中,我说:“走前已经听说周先生住院,但事情实在太多,你是知道的,北图图录的事情、冯先生的事情、《中华藏》样书的事情,加上一堆论文审读及答辩,算着小时计划工作。连芳芳(我女儿)从日本回来,我也未能与她好好说一会话。所以未能去医院探望,总希望他能早占勿药。没想到这就走了。…  相似文献   

12.
恩师程石泉先生真的走了!他走时复归于婴儿,永远停留在沉沉的酣睡中.约于美国西部旧金山时间2005年6月18日凌晨5点左右,他在睡梦中一去不回,面容安祥平静,走完备极辛劳的一生.先生享寿九十有六,八子皆在,心无罣碍,寿终正寝.考诸<尚书·洪范>所言五福:"富、寿、康宁、考终命、攸好德."先生可说是五福俱全,无憾而归.  相似文献   

13.
本期"论坛"栏,发表的三篇论文,都是以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为中心的。范曾绘画的杰出成就根源于他明确的艺术美学观念,而其艺术美学观念的根柢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构建了他的精神气质与主观世界。李渔关于真实与虚构、新奇与寻常、简与繁等的阐述,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某些艺术辩证规律的精彩总结。翟墨"大美通一"的"大一美学",其实质也是"大千世界,道通为一"的中国智慧。这几篇论文作一组发表,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互相发明之益。  相似文献   

14.
正1978年,还在我上研究生之初,看到《哲学研究》上任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其中说解放以后,他信从马克思主义,就跟他以前的老师说,今后他不再相信旧哲学,要走新哲学的路(大意)。我当时读了以为是指汤用彤先生。后来读书渐多,始知乃是指熊十力先生。任先生在北大毕业,在西南联大念研究生,但早期思想并未受胡适的特别影响,而是与熊十力、贺麟等来往颇多。他早期研究理学,后研究佛教,再研究老庄,所以他对儒、释、道三家都能进行研究。而其中,佛教的研究是他和其他中国哲学史大家区别的主要指标。如冯友兰先生、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是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不久前,全国各地很多学者聚集上海复旦大学,纪念蒋先生并重温蒋孔阳先生的学术思想。学界一致公认,蒋孔阳先生对中国当代美学界做出了可与朱光潜、宗白华相媲美的杰出贡献。他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实践论审美理论的哲学思考;二、创造论文艺美学的精微探索;三、西方美学译介与西方美学史研究;四、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五、美学研究的现实关怀和文艺批评实践;六、美学研究新领域的拓展;七、美学学术史研究、美学文献学的资料整理和学术刊物的创办;八、美学人才的培养和复旦美学学派的溉沃;九、美学的践履:散文创作、美学的人生化与人生的美学化;十、一代大师,泽被整个中国美学学界。蒋孔阳先生的美学研究兼收并蓄、自出机杼、文风清新,达到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值得我国美学后人认真钻研和学习。  相似文献   

16.
<正>罗国杰先生走了。我们伦理学工作者都很沉痛,都在深情地纟面怀他。罗先生是我1957年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本科时的高班同学。接触中感到他待人诚恳友善、和蔼可亲,有兄长之风,也知道他博学慎思,个人藏书很多。记忆最深的还是他作为伦理学教研室的老师,在我们读大五时为我们班开设了《马  相似文献   

17.
作家葛若宁叙述了他的一个经验。有一次他在飞机场等待一架为恶劣天气所阻,久久盘旋而不能降落的飞机。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葛先生注意到一位等待未婚妻的青年人那极度焦急不安的情形。时间每过去一秒,他的情形便更加恶化。这位有名的作家知道,若是劝这位青年不要担心是毫无用处的。于是他采用另一种方法,他走  相似文献   

18.
老郭匆匆地走了,也没来得及等我返京就走了。记得4月24日,我去上海前几天赶往医院看他。那天,他精神很好,见我来,便坐起来,一直笑眯眯地听我胡侃了个把小时。临别时我对他说,等我6月8日从上海返京再来看他。在上海期间,我时常想起他,不知他病情如何,但总觉得他生命力相当顽强,大概坚持到我返京不成问题。没想到在6月3日他便悄悄地走了。我已记不清何时认识老郭,因为我丈夫戴康生先生的缘故,郭朋这个名字早在1965年就听说,而且知道宗教所青年人都十分喜欢他,因为他对他们最关心。“文革”开始以后,我与宗教所交往较密切,大概那时认识了老郭,…  相似文献   

19.
您打开本期,首篇就是中国艺术研究员、博士导师翟墨先生的《学术七歌》,它不单是个人学术活动的全面回顾,更是对美学和审美文化的深刻而富有灵性的感悟,相信每个读者都会从它受到启发。曾耀农博士的文章,传达了目前审美文化界新的动向;刘承华教授的文章则在传统审美文化方面给我们启示。张明学、刘新红、唐建中等人的文章也都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国家间世界”—“全球世界”的转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世纪大转变。它必然影响到各国文化的走向和世界文化的格局。翟墨先生的这篇“笔记”高屋建瓴,简括中外对“全球文明”的主要论述和预测,对美学,教育和艺术工作者都会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