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义净(635-713)是唐代佛教高僧,为唐齐州(山东济南长清)人,幼年出家,14岁剃度,随后不久就志在以法显、玄奘为榜样,希望能够西行求法,以便获得佛教信仰之真谛,因此而开始了他“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宋高僧传》)这一极为不凡的人生经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及文化遗产。重温义净法师的人生经历和重大贡献,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文化哲学层面的思考和信仰明道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译者按:缅甸是佛教国家,据缅甸政府统计,1992年约有90%的缅甸人信仰佛教,西方学者也认为缅甸人信仰佛教的比例高达87.2%。1988年3月,缅甸爆发了全国性的民主运动,一些僧侣直接参与了这场反政府的激进活动,到1990年8月反政府运动发展到高潮,缅甸军人组成的“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政府采取了非常手段才平息了这场运动。政府为了防止民主运动的再次发生,特别是针对僧侣在历次运动中对反政府活动所起的作用,于是与佛教界有关人士一起制订了《缅甸僧侣组织法》,旨在限制佛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本文译自缅甸1990年11月1日《劳动人…  相似文献   

3.
上座部佛教的传人在我幼年时代,一位在家佛教老师对我说:“只是在壁画上还有佛教僧人,在地球上没有活着的僧人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佛教僧侣,是在1935年。那是在印度的拘尸那,该地是佛陀涅槃处。第二年我十八岁,就在那个圣地——拘尸那出家。我的师父是缅甸的旃陀罗摩尼大长老。我出家以后,旃陀罗摩尼把我送到摩诃普拉伽耶长老处。在尼泊尔的现代佛教史  相似文献   

4.
一、导言 寺院是佛教活动的中心,是信仰理念展现和发挥的枢纽,是修行实践和社会教化的基地;是反映佛教面貌的一面镜子,是了解佛教精神的一个窗口,是佛教荣辱兴衰的一种象征。因此,寺院的社会价值不应仅仅在于其艺术形式的壮美,而主要在于其精神内涵的崇高,在于其价值取向的积极意义。所以,寺院不但是佛教活动的物质载体,而且更是佛教信仰的精神实体,其信仰建设才是根本。 寺院主要由出家僧众住持,因此,信仰建设首先应从出家僧众开始。更重要的,他们(她们)是在家信众的领路人,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和人格楷模。对一般信仰者来说…  相似文献   

5.
一、俄国时期俄国佛教主要指自公元17世纪初传入的喇嘛教(俄国和苏联对藏传佛教的称呼)。公元17世纪30年代,第一批佛教僧侣从蒙古草原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后,游牧于此地的卡尔梅克人开始信奉佛教。当时,热心于传播佛教的主要是王公贵族,其中最负盛名的佛教传播者是扎雅·潘底塔(1599—1662),他也是俄国西部蒙古文字的创造者。到公元19世纪初,佛教已在卡尔梅克人中深深地扎下根。公元18世纪,佛教自蒙古、西藏传入俄国叶尼塞河上游的图瓦(乌良海地区),当地的图瓦人(唐努乌良海人)开始信仰佛教。到20世…  相似文献   

6.
妙心 《佛教文化》2009,(3):44-49
真歇清了禅师 真歇(1091—1151),名清了,俗姓雍,四川成都安昌人。中国佛教曹洞宗十世法裔,普陀山佛教禅宗始祖。孩童时,长得眉目清秀,大人们带他到寺庵,见佛菩萨便心生欢喜。11岁在家乡附近圣果寺出家。  相似文献   

7.
在佛教的信仰中,可以分为两类:一者在家信徒,二者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Pravraiya,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俗服,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尊尚未降生以前的印度,就有很…  相似文献   

8.
大致来说,就信仰群体而言,佛教的中国化既包括在王公贵族、中上层僧侣、知识分子等精英层面的中国化,也包括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上的中国化。相对于精英阶层的佛教中国化,民众的佛教信仰及其修行从一个更加宽广、细腻的角度丰富和深化了佛教的中国化,在中国佛教繁荣的唐宋时代,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以石刻和古代文献为资料,考察唐宋时代民众的神灵信仰,以此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佛教中国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出家而不愿出世,超凡而不忘救苦,这是中国佛教大乘精神的可贵之处。中国僧侣在实践大乘精神,造福社会、造福众生方面,自古以来便做出过无数令人赞叹的不朽贡献。随着社会向现代化推进,中国佛教必将摸索出自身的现代化之路。从当今法门龙象的大德懿行中,我们可以感到时代脉搏的跳动。  相似文献   

10.
陈星桥 《法音》2003,(11):35-37
十一、居士与养生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无条件或不愿意出家,但并不影响他信仰佛教。从信仰佛教和修行来说,也不一定非要出家,完全可以做佛教的在家信徒,也就是做居士。佛教所谓居士,特指受持三归戒(终身归依佛、法、僧三宝)或居士五戒、居士菩萨戒的在家信徒或居家修道之士。自古以来,居士就有良好的养生传统。佛教初传入时本与各地民间传统信仰相混杂,只有“斋戒”是其特点。公元66年汉明帝赐楚王英诏说他“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所说洁斋三月,后世名为三长斋月。《杂阿含经》卷40、《大毗婆娑论》卷41、《大智度论》卷13…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以来,至五台山朝山拜佛的僧侣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禅门五宗的“中兴之祖”虚云和尚。虚云和尚(1840—1959),俗姓萧,名富民,湖南湘乡人。19岁出家于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首座披剃,列于临济宗门下,法名德清,字古岩。翌年,从涌泉寺方丈妙莲受具足戒,法号演彻。虚云是他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至陕西终南山嘉五台后狮子岩,结茅以居时,以其地幽辟,杜外干扰,改的别号。虚云和尚自出家之后,就修苦行,磨练毅志,读经论,领会义理,修禅定,明心见性。一生以光大宗门、续佛慧命为己任,百余年如一日…  相似文献   

12.
斌宗法师(1911—1958年)俗姓施 ,名能 ,台湾鹿港人 ,新竹古奇峰法源寺开山祖师 ,是把天台宗从浙东传播于台湾的著名高僧。其一生所著 ,有《般若心经要解》、《佛说阿弥陀经要释》、《云水诗草》等五、六种 ,其弟子汇辑为《斌宗法师遗集》。斌宗法师十四岁出家 ,痛感日本统治时期台湾佛教几乎仅限于做佛事 ,僧尼既不了解佛经 ,不懂行持 ,信仰混乱 ,无正信迷信之分 ,礼拜鬼神、外道 ,甚至与邪教结合 ,在二十四岁时决心渡海前往祖国内地 ,了解大陆佛情况 ,参访高僧大德以求指导。但他不是漫无目的地求法的 ,行前 ,在他心目中就有预…  相似文献   

13.
法海禅师是唐代著名高僧,俗姓裴,字文德,镇江金山寺(今江天禅寺)的第二代祖师。法海禅师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因他出家之后,严持戒律,行头陀行(佛教苦行),因而被称为“裴头陀”。  相似文献   

14.
黄俊威 《世界哲学》2010,(3):138-150
所谓的“自我的四位说”(atmasya caturpada vatda)一词,主要是指:每一个自我本身,是可以分为四种层次。而所谓的“自我”(atman),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同时,这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可分为:1.“形躯我”(sarire atman;身体我,肉体我,佛教称“色蕴”);2.“梦中我”(svapne atman;情意我,经验我,佛教称“受、想、行、识”的四蕴);3.“无梦我”(asvapne atman);4.“最高我”(paramatman)。由于我们对于自我的探究,必须要层层突破,才到达最后这一个“最高我”的解脱境界。因此,一般研究佛教的学者,都会普遍地认为:佛教的无我论,其实就是在全盘否定《唱赞奥义书》中四个层次的所有自我。然而,倘若我们针对代表原始佛教的《杂阿含经》或者是《相应部》,去做仔细的学术分析或研究的话,就会慢慢地发现:原始佛教时期(B.c.550—B.C.300)所能破除的“自我”,其实顶多只有前面的两个层次而已。至于第三个层次的“无梦我”,则应该是产生于部派佛教时代(B.C.300—A.D.100),当时,就曾经引起了佛教对于“轮回主体”和“涅篥主体”的讨论,从而更产生了犊子部的非即蕴非离蕴的“补特伽罗说”(pudgalavada)。因此,本论文的写作,就是透过比较哲学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把原始佛教破我的范围去做一个初步的思想锁定,才不会使得原始佛教的“无我论”,草率地沦为一种凡我必破的独断论。  相似文献   

15.
“听”禅     
上次,我讲到了我们在生活中的弹修(特别是针对居士们),也讲到佛教徒(特别是我们出家师父们)比较欠缺的职业精神、职业素质。虽然我们出家修行佛法,并不是把它当职业,而是把它当“志业”,就是它符合我们的人生价值,是我们信仰之所维系、愿意献身的一个事业;但是怎样把这个志业做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划分士庶的五条标准,从活跃在东晋时期的高僧中分辨出15名僧人具有士族身份。考证的结论是:两晋时代士族出家的现象绝大多数发生在北方士族群体之中;士族出家是在八王之乱(290)之后,两晋之交以及东晋时期在中国首次出现了士族出家的小高潮,绝大多数士族出家都是出于个人的人生信仰,属于认识问题;就北方出家士族南迁的时间来看,主要分二个阶段:一是永嘉至成帝咸康年间(307-342),二是晋哀帝兴宁年(363)以后。前者迁入地集中在建康和会稽,后者迁入地集中在襄阳和庐山。关于师门问题,东晋时代,佛学研究和僧团生活十分自由,师门并没有在佛教中起作用,距宗派性的产生还差得很远。也就是说,佛教戒律及其约束精神也由此规范着中国人的行为与观念。  相似文献   

17.
胡东辉 《法音》2023,(9):40-45
<正>石窟是古印度佛教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多为僧侣修行场所。中国的石窟起初是沿用印度石窟的形制建造的,后逐渐成为承载僧侣修行和信徒信仰的一种佛教艺术形式。在佛教教义中,用音乐的形式做供养,是可以积累功德福报的,如在《分别善恶报应经》中载:若复有人以妙音乐供养佛塔,获于十种胜妙功德。何等为十?一身相端严,二见者欢喜,三音声微妙,四言辞和顺,五肢体适悦,  相似文献   

18.
见闻 《法音》1994,(12)
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福建莆田广化寺住持学诚法师,应印度尼西亚大乘佛教僧伽会、占碑市甘露寺邀请,于10月12日至19日前往印尼作为期一周的弘法活动。13日:雅加达广化寺诵经回向、礼谒师友被誉为“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人口一亿七千多万,国家规定凡公民必须要信仰某种宗教,其中伊斯兰教徒居多。由于历史原因,本世纪前的几百年时间里,印尼的佛教已被消灭。1901年,福建莆田广化寺本清法师(1878~1962)随闽地商人飘洋过海,移居印尼,成为第一位到印尼复兴佛教的出家比丘,先后创建万隆协天宫(今灵山寺)、雅加达广化寺,其后…  相似文献   

19.
道坚 《法音》2009,(6):5-14
虚云大师(1840--1959)原籍湖南湘乡,生于福建泉州。俗姓萧,名富民,生而茹素,深有慧根法缘。咸丰八年(1858).师偕同从弟富国礼鼓山涌泉寺常开老人披剃出家,次年随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取名古岩,法名演彻.字德清。此后行脚天涯,参禅学道,遍礼天下名刹.朝拜佛教四大名山。光绪二十一年(1884)住江苏高曼寺.因沸水溅手而茶杯落地,疑根顿断,得以彻悟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刘军 《法音》2020,(3):71-76
洋僧照空,是近代颇受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人物,不少学者也对他做过研究。照空法师是近代欧洲来中国出家为僧的第一人。其复杂多变、曲折离奇的生涯,尤其是一战时国际间谍的身份更是让人瞩目,这也决定了他在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46岁(1925)之前,他历尽世间浮沉;之后,皈依佛门,来华出家受戒,信仰佛教直至终生。前后之转变,可谓翻天覆地。照空法师是佛教影响西方人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