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原本我们都有很多新年愿望,但因为疫情所困,除了奋战在一线的人,一场最大规模的集体禁足已持续了一个月,而且谁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答案,还要被囚在家里多久。开始的时候,很多人捶胸顿足。"我们还准备2月2号领结婚证呢!""我的饭店生意刚有点起色,这下完了!""我还打算新年去国外旅游呢,做梦!"但随着疫情的发展,看到前方医护人员在前线拼命,新冠肺炎患者艰难求生,甚至一些人已经默默告别了这个世界,我们无言了。相比他们,我们的那些愿望变得轻如鸿毛。  相似文献   

2.
人生在世,都希望事业有成,都希望理想实现,愿望达成,都有追求卓越的倾向。但在事实上,有些人成功了,愿望达成了,实现了自我;而有些人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终生埋  相似文献   

3.
人生在世,都希望事业有成,都希望理想实现,愿望达成,都有追求卓越的倾向.但在事实上,有些人成功了,愿望达成了,实现了自我;而有些人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终生埋没,一事无成.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脱颖而出的策略.掌握了脱颖而出的策略,则可成功;反之,则不能成功.由此足见脱颖而出策略对于人生与事业成功之重要.经过研究和思考,本文提出  相似文献   

4.
认识自我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认识自我是每个人的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产生的愿望,也是社会对每个人提出的要求。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人,是称不上心理成熟的人的。一个人如果总是不能正确认识自我,那么他就是一个老是长不大的人。  相似文献   

5.
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而且"颜体"也是很多初习书法者的入手书体.他的字体不仅带有大唐气象的美丽,更有其人格魅力凝聚于其中.颜真卿留下了许多与道教有关的碑帖,<太平广记>中还记述了有关他成仙的故事.所以有人据此提出:"颜真卿也是一个道教徒."果真如此吗?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梳理一下颜真卿这位书法家与道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洪书永 《天风》2001,(8):8-9
人不能没有希望。希望像一团火,把我们对生活的激情重新燃烧起来。在我们处在生命边缘的时候,希望哪怕是一根稻草,都能给我们极大的安慰。在我们年幼的时候,父母、老师都会问到一个问题:“你长大了要做什么?”那时我们的心田都有一个希望,希望我们今后能成为一位出色的企业家,成为一名学生爱戴的人民教师,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每个人都有一个愿望,愿望不尽相同,但都希  相似文献   

7.
神的同在     
张僡玲 《天风》2004,(6):41-41
我们每个走到神面前的人心中常常渴想有神的同在,在我们向弟兄姊妹发出的祝福中,也常常有"神同在"的话语。这无疑是我们心中美好的愿望--愿神的祝福多多地倾泻与我们。然而在我们渴想与祝福时,是否真正体会到"神同在"的含义呢?我们是不是更加重于物质的、世界的、看得见的祝福,而淡于看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埃里克森、玛西娅、加藤厚等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某中学初一至高三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及情绪表达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各个维度总体呈"低-高-低-高"的发展趋势。高一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转折时期,在现在的自我投入上处于低谷,与其他各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自我同一性度数分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学生的正性情绪表达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初一至高三,学生的情绪表达三个维度都呈下降趋势,高二、高三学生的正性情绪表达、负性情绪表达、情绪表达强度显著低于初一、初二学生。中学生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与正性情绪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一、人的愿望无论是谁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愿望,它给予人生的力量是很大的.不过在诸愿之中,有的能实现,有的不能实现,通常来说不如人意的居多.现实的人生是错综复杂的,我想人如果思想豁达,就能幸福,否则就会感到不幸和悲哀.在这方面,古代的格言和寓言故事很多,例如中国的"塞翁失马"寓言就很有名.  相似文献   

10.
阙真 《学海》2001,(4):158-162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其中梦境描写不仅十分精彩,而且意义丰富.从剧本结构来看,它是全剧构思的枢纽,是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契机.从表现手法来看,它使人物心理得到充分展示一是展示愿望需要满足的心理过程,二是表现人物情感更真,三是揭示人物内心更深.从作家创作意图来看,它表达了作家对生命意义的关怀.一方面把走进梦境视为步入新生命,一方面把梦中自然情欲的描写作为一种自我本质力量外化的人生要求和冲动来表现,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与其主张"至情"论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Spence&;amp;Helereich的个人特征问卷(PAQ)对山东大学的119名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研究得出了如下结果:(1)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工具性一自我坚持特质,但男女大学生在情感一人际关系特质上表现出趋同的趋势;(2)男女大学生在对各自性格的理想模式上表现了更强的趋同的趋势;(3)男女大学生所共同期待的性格模式是:男女性都同时具有更强的工具性.自我坚持特质和情感.人际关系特质,即Bem所说的男女双性化,而且女性男性化的愿望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2.
<正>一"认识自己"本是写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自从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认识自己"带到了人间,它就成为哲学对于人生提出的最高课题。但人不是一个既定的、现成的概念,而是一个无限开放、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概念。人就是人的创造活动本身,就是人的生命的自我创造、自由生成。人自始至终都在扩展自己的生命,并无始无终地创造着生命的意义。自我创造是永远的,认识自我因此也  相似文献   

13.
第一人称     
本文考察了卡普兰、弗雷格和刘易斯等人的观点,对第一人称代词“我”分别从语义学刻画、自我概念以及它在信念、命题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本文首先讨论了卡普兰等人关于“我”的语义学观点.对“我”的语义学说明的困难在于:“我”确定指称的方式似乎因人而异,每个人在使用“我”时都有其特殊的指称方式;即使如此,人们仍然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作者同意卡普兰的观点:要通过描述“我”的使用方法而非寻找弗雷格式的涵义来刻画“我”的语义.人们使用“我”时都依赖于一个先在的自我概念.作者随后考察了笛卡尔、休谟等人关于“自我”的观点,批评笛卡尔的“主体”理解会导致唯我论和循环,而休谟的“漂浮”的“自我”则根本无法理解.作者赞同笛卡尔关于“我”是思想主体和身体共同构成的统一实体的观点.作者还批评了安斯康姆将“我”等同于笛卡尔式自我而“我”并非指称性表达式的观点,指出她无法解释为何可对包含“我”的句子做存在概括.随后,作者考察了刘易斯对“命题”、“可能世界”以及“自我”等的理解,指出:虽然在刘易斯和他之间有明显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每个可能世界是唯一的,且都把其中一个可能世界视为现实世界,但在哪个可能世界是现实世界上却发生分歧.文章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把握“自我”,这种认识方式比任何纯粹的语言学描述更基本,它是我们使用第一人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美育何为     
一、审美实践:实现自我价值 从古到今,我们有不少的美学家,也有不少的美育家,但对"美是什么"以及"美育何为"他们没能讲清楚,反而是越讲人们越糊涂了.为什么?这就在于他们总是离开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谈论美,谈论美育,没有看到美乃至美育在根本上都以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为前提,没有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美乃至美育都不存在.美乃至美育问题,实际上都与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密切相关!为改变此一局面,真正弄清"美是什么"以及"美育何为"问题,我们首先必须解决人的本质问题,从人的"做人"谈起.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弄清人生何为,无疑是揭示"美是什么"以及"美育何为"的唯一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5.
如果我们要对道德价值获得一种更令人满意和清晰的理解,我们就必须放弃个人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是确实性的要求。这种要求是个人在其独特生活中仅仅把自己作为他的目的的要求,是自我-决定的要求,在涉及独特生活时,也是对他人-决定的排斥。允许其他的人成为一个人独特生活的决定因素,其一种方式就是依靠选择自己的生活,不仅仅把自己,而且也把别人当作这种生活  相似文献   

16.
求必得着     
叶予之 《天风》2008,(9):10-12
经文:腓4:6;路加11:9-13 在<(马太福音>21章22节中说:"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在<雅各书>4章2节也说:"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这两节简短的经文都告诉我们:祷告中存在和强调一个"求"字.祈祷一词的原意就是"要求"、"请求".就是向上帝表示自己的愿望,向上帝要.  相似文献   

17.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每天,我们总是不断地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各种暗示,这种影响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喜悦和信心,有时又会令我们感到郁闷不安。学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使自己变得更快乐!以下是10个快乐的自我心理暗示法:1.经常用肯定句对自己说话。你在对着镜子试新衣服,售货员一定说:“太合适了,这是最新的款式,穿上它让你显得高贵大方。”你的信心就会大增,越看自己穿新衣的样子越顺眼。如果她对你说:“还可以吧。”你就会犹豫起来,肯定的说法与…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发现当代初中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了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16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5份,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初中生自我同一性水平在"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这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年级差异。在"现在的自我投入"这一因子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在"过去的危机"这一因子上的得分七年级与九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这一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2)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3)初中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正我很认同伍尔夫的一个观点:坚守自我比什么都重要。假设,一个人什么都有了,名、利、权,啥也不缺了,可是就没了自己,这样的人,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妖魔鬼怪中往往有他的嘴脸。《圣经》有云:一个人要是失去了自我,即使拥有了全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呢?诚如斯言。没有什么比坚守自我更重要了。可是,尘世中有太多的人却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或者随波逐流,或者阿谀奉承,或者步人后尘,或者损人利己,或者无恶  相似文献   

20.
自我发展与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我是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个比较古老的课题,近一个世纪以来,不少人都致力于从人际交往、人际互动的角度来探讨个体自我的形成与发展,积累了丰硕的研究资料.然而关于文化背景对人的自我的影响方面却缺少系统的研究.本文将介绍美国伊利诺大学崔安迪斯(Harry C·Triandis)教授对西方近年来关于自我的跨文化研究的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