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德国政府特别发行了一张纪念邮票,纪念在中国任最高天文官达二十年之久、被清朝皇帝册封为正一品光禄大夫的德裔人汤若望四百周年诞辰。他是使西学东渐的第一人,对中国的影响至深。 汤若望一六二二年始进入中国内地。一六三一年,崇祯帝在徐光启的请求之下,征召汤若望至历局任职。  相似文献   

2.
正一、汤若望其人耶稣会士汤若望是第一个来华传教的德国人,他带给中国朝廷的是他所掌握的西方知识,他带给西方社会的是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尊敬感。他是中国明清两大朝代交替,社会变迁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汤若望17世纪20年代来华传播天主教。清朝初年,受顺治皇帝之封,出任钦天监监正,掌管钦天监印务达20年之久,最后被封为光禄大夫,仕到一品。他在观测天象、制造火炮、修历治历以及掌管钦天监  相似文献   

3.
汤若望(Johann Adam von Bell,1591-1666)在华传教经历被其撰修历法之贡献所掩盖。汤若望通过撰写汉语天主教著作向晚明士人介绍更加完整的天主教教义,尤其是有关基督论的内容。汤若望在《主教缘起》这部著作中,详细介绍了天主教的天主论、天神论、灵魂论、教会论以及基督论等内容。在论述之时,汤若望又对佛教、宋明理学展开批评,针对有关天主教教义的疑问或误解展开详细解释与辩驳。《主教缘起》是理解汤若望护教思想的重要文本,其特征是诉诸于天主教传统、《圣经》权威,并提出了对儒家思想极富挑战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an Bell, 1592-1666),字“道未”,德国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康熙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是在中国宫职最高的传教士,是一位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天主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  相似文献   

5.
苍石碑魂──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高智瑜北京行政学院幽静校园内,经过修整的一大一小两块墓地比肩立於校园中央。小园内,端立着倒品字形三通墓碑,著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碑居中,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和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的墓碑立放左右两侧。大园中重新竖起60块墓碑...  相似文献   

6.
97断想:明天更美好(续)———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赵经农主教来华耶稣会士中许多都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如邓玉函(瑞士人,1621年—1630年在华,卒于北京)、汤若望(德国人,1622年—1666年在华,卒于北京)、罗雅各(意大利人(1624年—163...  相似文献   

7.
简讯     
会议培训 2001年6月22日,中国天主教 爱国会主席、北京教区傅铁山主教出 席了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 会科学界和北京行政学院联合主办的 “利玛窦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 重要讲话。 来自学术界、文化界和宗教界的 专家学者及北京教区神父、修女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议之后,全体与会者还参观凭吊了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墓地。(刘秘) 2001年6月16日,北京教区、“两会”在府右街宾馆举行了纪念天爱合唱团建团15周年庆祝酒会。出席酒会的有市委统战部周伯琦副部长、民委老领导沙之沉、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  相似文献   

8.
徐晓鸿 《天风》2009,(10):42-43
艾儒略(Giulios Aleni,1582—1649)是在中国教会史上易被忽略的人物,虽然他不像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1591-1666)、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等传教士在宫廷产生影响,但在士大夫中“再也没有比艾儒略更受学者欢迎的”,《圣教信徵》甚至称之为“西来孔子”,“这样高的尊称,连利玛窦也没有获得”,可见其在中国文人中的人气之高。  相似文献   

9.
几百年前到北京传教的三名著名外国传教士的墓最近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修葺一新。这三名传教士是:一五八一年来华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一六二二年来华的日耳曼人汤若望和一六五九年来华的比利时人南怀仁。墓地位于北京西郊马尾沟。一六一○年利玛窦病逝后,被明万历皇帝赐葬于此。以  相似文献   

10.
罗文藻是第一位中国神父,又是第一位中国主教,字汝鼎,号我存。福建福安罗家巷村人,生年说法不一,根据第一手资料推算,生年为1616年。1633年9月24日在方济各会士利安当手中接受洗礼,洗名额我略。利玛窦赴南京,与耶稣会士讨论中国礼仪问题,罗伴同前往;1635年又随利到菲律宾汇报中国礼仪之争情况。1637年又陪伴两方济各会士到北京,与汤若望商讨中国礼仪问题,后回福建传教。1639年多明我会士黎玉范神父被驱逐,又伴黎经澳门赴马尼拉,次年返闽。1644年10月10日又陪利安当到菲律宾,遇飓风,漂泊到安…  相似文献   

11.
天主教的传华史是从耶稣会士在华的宣教事业开始的。早期来华的耶稣会士主要代表有罗明坚(MicheRuggieri)、利玛窦(MatteoRicci)、汤若望(Adamsxhll)、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0等。明末清初,中国社会正处在动荡、多难之际,但儒家文化仍居主导地位,儒学理念在士大夫和百姓心灵中根深蒂固。耶稣会士为了在中国内地立足并开展传教事业,不得不研习儒家传统,趋同和认可儒学理念,并在不违背天主教教义的前提下加以适当的解构与重建,这方面,利玛窦的贡献最大。 第一,生活和…  相似文献   

12.
汤若望神父在崇祯12年(1639)11月呈皇帝疏中有:“天主者,天地真主;主天亦主地,主神主人亦主百物。”是“天主”译名较早文献之一。它明确界定了天主教所指“天主”的实质内涵,并阐明它完全区别于《史记·封禅书》中的八神之首的天主,亦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西方大量传教士的来华,一方面是东方文明的吸引和朝廷当局的较为开明;另一方面是在华传教的热土有待开垦,传教的前途大有希望,于是,教皇当局把福音在东方特别是在华的传播,作为重中之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大批具有较高神学造诣,且精通天文、地理、算术等科学技术的传教士,不远万里,经过旅途的艰辛,来到中国传教,并在中国大地上取得传教和科学事业的双丰收。在这些传教士中,汤若望神父算得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继承了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以科学开路,为营造在华宽松的传教环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为后来的传教…  相似文献   

14.
从基督教形成之初,就有传教士的活动,如使徒时代的保罗、巴拿巴等人在基督教的发源地小亚细亚传教。但形成大规模、有组织、跨洲际的群众性传教活动还是在十五、十六世纪以后,当时欧洲处于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期。地理大发现一方面使欧洲经济强国找到了海外资源和新的市场,同时也为更大范围的传教提供了历史的机遇。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纷纷向北美、非洲和亚洲拓展殖民地,传教运动也就是在这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而开始的。近代以前的一些传教士如利玛窦(PMatteo Ricci)、汤若望(…  相似文献   

15.
1999年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之年,喜事之年。值此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共和国50大庆即将来到之际,作为一名老知识分子和中国夫主教人士,抚今思昔,真可谓思绪万千,感慨良多!天主教自明末万历年间传入华土,迄今已历时400余年之久,其间道路坎坷,历尽沧桑。早期的外籍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等,在我国传播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对中西文化交流沟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此我们深怀敬意。但外国传教士中,也有少数与其基督使者身份极不相称,背离传教牧灵宗旨,为殖民主义服务的人,极大…  相似文献   

16.
天主教传入四川,据有关记载:一、明崇祯13年(1640),北京汤若望神父的好友,四川绵竹人刘宇亮宰相的支持,意大利人利类思和葡萄牙人安文思进川开教,成都、重庆设有教堂,成绩斐然。二、顺治14年(1657),徐光启孙女甘弟大之长子许曾任四川布政使参政,因甘弟大的请求,耶稣会派遣传教于陕西的穆格我神父入川,在成都、保宁、重庆等地  相似文献   

17.
四、王徵谢官归田后,于明崇祯11年秋(1638)将以往聆听汤若望神父的修会内修奇迹等辑录成册,写序并刻印为《崇一堂日记随笔》一书行世。现国内有向达先生1936年3月抄本,台湾有影印明刻本。 在书序里,王徵首先释解“崇一堂”一词之所指和意义:“盖天主十诫首云:‘一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故尝谬拟一联:‘自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以来,两间无两主  相似文献   

18.
自佛陀在灵山拈花微笑,迦叶悟道,以心印心,禅学便开始流传于世。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达摩大师东渡来华,将禅学传入中国。二祖、三祖均在中国的安徽建道场,弘扬佛法。后六祖惠能大师创顿教,给中国佛教注入新鲜血液,将佛教中国化,使中国佛教重焕生机,禅宗在中国自此大兴,禅学思想深入人间,兴盛至今。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8,(8)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斗争、融摄协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思维的深层,被包容、改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佛教。这一过程,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佛教的中国化。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邢洁 《美与时代》2014,(4):128-128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学日渐丰富多彩,中国文坛打破古典文学的封闭和隔绝,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外国文化的来袭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激发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文学作品商业化日益严重,抄袭情况越来越泛滥,诗词歌赋越来越不受到重视,国家对文化产业文学作品的不重视,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观模糊等情况的出现都不利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良好发展。所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对于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