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祖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与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苏俄与中国存在着这一哲学发展的主线,它与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进程相伴而行。列宁坚持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斯大林的形而上学与教条主...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在中国传播苏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寓创造于传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首先,瞿秋白较早地把实践形态的苏俄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并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流。其次,瞿秋白在苏俄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推进了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化,促使人们对唯物史观范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转移到辩证唯物主义范式的马克思主义。最后,中国化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瞿秋白传播的辩证唯物主义,一方面克服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解中进化论、机械决定论的理论缺陷,另一方面为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建构中国革命话语过程中,充分运用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借助十月革命,毛泽东诠释中国革命的条件与性质,探求中国革命的道路,展示中国革命的前景,使中国革命赢得了民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毛泽东之所以要借助十月革命建构革命话语,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苏俄技术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长松  陈凡 《哲学动态》2002,(11):41-45
在国内,与对欧美技术哲学研究的热度相比,对前苏联、俄罗斯技术哲学的关注程度则呈现出与日俱下的态势。为使学界对苏俄技术哲学研究有一个大致了解,本文就苏俄技术哲学的历史和现状作一总体评价,将苏俄技术哲学近百年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事件和观点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5.
20 0 1年 3月 1日至 2日 ,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暨第九次全国苏俄哲学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召开。会议就 2 0世纪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命运和俄罗斯哲学的现状等论题展开了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贾泽林教授回顾了中国苏俄哲学研究的状况 ,指出对苏联哲学的研究和反思仍然是苏俄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而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则是“俄罗斯哲学将向何方发展”。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主任B B 米洛诺夫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和俄罗斯 :理想和现实”的报告 ,…  相似文献   

6.
从“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提出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贯穿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当中,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精髓与核心。深刻揭示这一概念的内涵以及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内容、实质、途径和规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因为它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和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  相似文献   

7.
俄国哲学研讨会概述马寅卯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苏俄东欧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第七次苏俄哲学研讨会4月下旬在宁波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学者共30余人,著名苏俄哲学研究专家、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教授詹姆斯·斯坎兰先生也参加会议并...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2 0— 3 0年代 ,葛兰西、柯尔施、卢卡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① 提出批评。当时批评的主要论题有三个 :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二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是主体的能动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正是通过对这三个论题的批判性反思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研究范式和研究领域作了自己的说明 ,创造出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 ,从而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峙。苏俄马克思主义者也由此而把葛兰西、柯尔施和卢卡奇的哲学斥之为马克思主义的异端邪说 ,甚至斥之为反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近代道德革命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深入,首先表现在一些革命派人士提出了三纲革命的口号,使人们将斗争的矛头更集中地指向三纲。其次,不少革命党人将自由、平等、博爱定为新道德的精神、原则,这就使近代道德革命的方向更为明确。其三,这一时期又有人对利己主义有所批评、矫正,这对近代道德革命向健康方向发展起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苏俄心理学是现代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一个世纪来,苏俄心理学不仅对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从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动,中国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大变革。毛泽东在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中,建立了丰功伟绩,这是人所共知的。在中国思维方式的大变革中,毛泽东也作出了最伟大的贡献。他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思维为指导,对中国思维方式进行了变革和改造,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维与中国优良思维传统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维方式中国化和中国思维方式现代化。本文拟就毛泽东与中国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作一初步探索,以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他在同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系统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关于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并在广大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中倡导了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他努力研究中国革命问题,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我们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时,所不可忘记的。  相似文献   

13.
宋婕 《现代哲学》2006,2(3):14-24
传统中国蕴含着两种“革命”思想的维度:一是圣人救世的“汤武革命”,一是基于压迫而进行反抗的农民起义。这两个维度对于既系统地接受过中国传统的规范性文化教育,同时又深受非规范性文化熏染的毛泽东来说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他“圣人救世”与“压迫-反抗”的两种“革命”逻辑。这两种具有不同文化气质的“革命”逻辑在毛泽东思想中得以结合的根本基础是他尚变求动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在反右倾、鼓干勁运动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一个声势浩大、规模壮阔的学习毛泽东著作的高潮,已在張北县兩面井人民公社东友大队广大干部和群众中轟轟烈烈地开展起来。为了使这一偉大的学习运动更加深入地发展,根据公社党委武俊书记的动員报告精神,大队支部召开了上千人的学习动员大会。会上支部书记馬天宝同志作了关于“高举毛泽东思想紅旗,普遍掀起一个学习毛泽东著作的高潮”的动员报告。經过討論,大家一致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結合的典范,是中国的馬克思主义。在革命和建設中,任何离开毛泽东思想的想法与做法,都将导致“左傾”或右倾机会主义的錯誤。陈大队长在发言中說:“从中国革命的实踐来看,在国內革命战爭时期和抗日战爭时期,  相似文献   

15.
"六祖革命"是佛教中国化的象征,而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六祖革命"具有重要的双重性的文化地理学之意义。这表现在六祖革命的起源是佛教自海上而来的东传,其流向也以东亚海上传播为主。由此,世界佛教的传播构成了以岭南为中心的文化交融的地理闭环,这一闭环可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以"六祖革命"为起点,佛教沿海上丝绸之路传播,所形成的跨文化共同体意识,可以为今天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文化交融与对话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卢梭与晚清革命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德如 《学海》2005,(1):21-28
在晚清的历史社会空间 ,革命话语日益膨胀。后经卢梭及思想的刺激 ,革命变得“浪漫化” ,革命的内涵出现单一化、绝对化。这是在社会危机压制下激进化心态的泛化 ,是由社会阶层的对抗、两极化思维模式促成行动的极端化以及公共舆论的推波助澜等因素促成的。它一方面使社会处于亢奋状态 ,从而激发了民众的乐观主义精神与意志主义 ;另一方面却增加社会发展的成本 ,提高政治现代化的代价 ,使社会缺乏长期的合作、妥协与宽容精神 ,出现认同危机等。在晚清的革命话语中 ,卢梭试图为社会建构“政权规则”的思想被抛弃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作为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理论的超越,蕴含着超越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该理论前提得到充分提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有其自身固有的限度及其特殊性,这种限度和特殊性阻碍了人的真正解放;社会革命则致力于超越市民社会的特殊性原则,在普遍性的高度上实现人的真正解放。这既是马克思社会革命的理论前提与实践原则,也应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方针与行动指南。因此,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蕴与现实内涵。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8,(3):44-51
在有关中国革命的学术研究中,孙立平、郭于华主持的"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口述资料收集计划"以及由此产生的"口述史研究传统"有着独特的位置。他们通过对底层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呈现革命的具体历史进程,并从权力技术的运作角度对共产主义文明展开讨论,该项研究蕴含了深刻的理论意涵,为理解中国社会中的国家-农民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口述史研究传统也具有自身的内在局限,研究者们通过借鉴新的理论资源,将原有的问题意识从"微观机制"拓展到了"制度源流"层面,这也构成了有关革命与文明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旨趣。在本文中,笔者将从问题意识、理论基础等不同角度,在学术史的意义上讨论口述史研究传统的力量与局限,并揭示这一研究传统在问题意识与分析范式上的双重转向。  相似文献   

19.
苏俄伦理道德研究的崭新成果──《苏俄伦理道德观演变》评介唐能赋金可溪教授是我的挚友,长期以来从事历史唯物论、伦理学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伦理思想的教学与研究。他曾于1987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过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不仅参加过在那里举办的苏联和东欧国家有...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基于掌握革命话语权的现实需要,通过开展诸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学理对话,逐步形成深入结合中国实际构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实践路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构建三民主义理论时,将中国国情纳入考察范畴,并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具体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为创新话语方式、扩展话语内涵、提升话语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由概念提出、学理对话,逐渐过渡到形成革命运动的实践阶段,“社会革命”由此被纳入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进程。五四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过程与实践路径,反映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现实需要,折射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