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文袖  王承武 《心理学报》1988,21(2):105-113
在跳台上,用自制“全圆弹性跳台开关”和记时器对国家体操少年优秀选手17人和儿童体操初学者20人的复制跳跃腾时的准确性、左右转体的均称性、复制腾时的迁移与干扰、运动节奏、快转90°和慢转90°的腾时时距和角度误差进行测定,根据公式: 慢转体腾时-快转体腾时(即时距)×(1-角误均数/100)=时空指数,求得每位被试的“时空指数”。以探讨体操运动员自我时机控制能力的某些因素中,哪些是潜在的,哪些是习得的,二者又如何协同发展。明确它,以便帮助运动员养成与发展自我时机控制能力问题。  相似文献   

2.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运用因素分析、评价与实验的方法,编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及幼儿自我控制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包括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3)幼儿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4)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自制“横竖尺时间、距离测定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30人(男15女15)进行了手动时机反应的测试,结果发现,在时机反应时,男被试重速度,女被试求准确,从手动时空指数(距误×反应时间)上看,男被试左、右手有差异,女被试则差异甚微,同时,求出理想时机,以寻求发展合理的自我时机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4.
管林初   《心理科学进展》1989,7(2):28-33
近二、三十年以来,生物反馈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新颖的心理治疗技术,并迅速从医疗实践中扩展到体育领域。本文以射击运动为例,可见生物反馈技术在射击运动员的培训中为运动员自我调节各种生理参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经过一定的培训,运动员能很快学会正确地将他们的心率、呼吸和其它生理指标调整到最佳机能状态。并利用生物反馈技术,协调运动员的各种精细动作、调节运动节奏、纠正运动员的不良习惯和不准确的姿势,进一步地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5.
别对我期望太高:运动领域中的自我设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动领域中存在自我设限行为。自我设限是指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而事先设计障碍的自我保护策略,可分为行动式自我设限及自陈式自我设限。抬举他人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自我设限。自我设限的动机有自我价值和印象管理两种理论解释。与自我设限相关的因素包括归因、自尊、目标定向、群体凝聚力、任务性质及性别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为教练员正确处理自我设限问题提供了建议。从理论上提出身体自尊可能是运动员整体自尊和自我设限之间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6.
1引言体操运动员学习和完成体操动作,就其神经过程看,是体操运动员在学习或完成动作之前,从相应的地方获得动作信息,并在头脑里形成相应的动作程序,即完成动作的肌肉和关节运动过程。然后再按这一预定程序进行动作。在动作的过程中,体操运动员还不断地根据动作过程反馈得到的信息进行动作调节,直至学会或完成动作。可见,按预定程序动作很可能是体操运动的特点之一。但是,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却很少发现紧密联系体操运动这一特点的系统性研究。因此,体操运动员按预定程序活动有何特征?乃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另外,如果体操运…  相似文献   

7.
动作反应过程中速度:准确性权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未多  王小铭 《心理科学》1993,16(5):291-294,278
本文以127名运动员为被试,通过Acuvision 1000(视觉/动作反应测试系统)设置三种不同定向要求的动作反应任务,以研究运动员在完成长距离准确性动作反应过程中速度——准确性权衡的特点及其习惯倾向的群体差异.结果表明:①在高速度要求下,女运动员准确性下降程度大于男子,但在高准确性要求下,其准确性程度较男运动员好。②开放性运动项目运动员在速度和准确性两方面均优于闭锁性项目运动员,特别是在高速度要求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短时动作记忆的容量和精确度与动作学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采用实验室实验法,被试自我报告分析及调查访问法,以三个年龄(10岁、14岁、18岁)组学生及专项运动员为实验对象,揭示短时动作记忆的容量和精确度及其与动作学习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被试的短时动作记忆容量为“5±2”,短时动作记忆的容量与动作学习的练习次数相联系;短时动作记忆的精确度与第一次动作练习的准确度相联系。(2)短时动作记忆的容量有随年龄增长而递增的趋势。(3)运动员与非运动员被试对于同类动作学习的练习次数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徐乐春 《心理学报》1994,27(1):21-27
该研究采用实验室实验法,被试自我报告分析及调查访问法,以三个年龄(10岁、14岁、18岁)组学生及专项运动员为实验对象,揭示短时动作记忆的容量和精确度及其与动作学习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被试的短时动作记忆容量为“5±2”,短时动作记忆的容量与动作学习的练习次数相联系;短时动作记忆的精确度与第一次动作练习的准确度相联系。(2)短时动作记忆的容量有随年龄增长而递增的趋势。(3)运动员与非运动员被试对于同类动作学习的练习次数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红姣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04,27(6):1477-1482
本研究的目的是编制一套“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并运用问卷调查了上海地区的885名预初至高二的学生,对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特点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港山情绪自控、行为白控和思维自控三个维度组成;(2)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3)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成正态分市;(4)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在年级及性别上的差异非常显着;(5)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还不稳定,处于波动之中。  相似文献   

11.
竞赛压力及其引发的紧张焦虑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有重要影响。注意控制理论(attentional control theory, ACT)从注意控制角度解释焦虑如何影响操作表现。阐述了ACT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基本假设, 梳理了ACT在运动领域的适用性检验和基于ACT的拓展研究, 引出了ACT的发展理论——运动注意控制理论, 进而分析了其与挑战-威胁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和自我控制力量模型的整合链接点, 提出了“压力-资源-注意控制整合模型”, 以更好地理解竞赛压力、注意控制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是描述对一名奥运选手L在奥运会前一年中进行的心理干预,以改变其“低挫折容忍度”的过程,以及评价这一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与心理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心理干预的效果。在不同的时间点采用各种评估方法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主要的评估方法包括采用目标获得评价表进行的运动员L自我评估和教练员评估,运动员L、教练员、及搭档的“阶段性总结”评价,以及对L比赛行为的录像资料分析。通过各种评估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证明了该干预方法在改变运动员的问题行为方面是有效的。通过对运动员L的问题行为的改变,提升了他在比赛中的运动表现,该运动员与其搭档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双打项目上获得了银牌  相似文献   

13.
健美操运动是以徒手操的各种基本动作为基础,结合舞蹈、艺术体操、健美、武术等诸多运动,经编排、组合并配置音乐的一项能提高身体综合素质的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它以其独特的“健”与“美”的魅力和休闲娱乐性,吸引了大量高校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富有乐趣、丰富多彩的健美操运动中,女大学生们不仅增强了体质,改善了体态,也陶治了她们的情操,提高了她们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4.
苏峻 《世界哲学》2023,(1):48-56+161
在《形而上学》Θ6的1048b18-35中,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运动和现实,认为同一项活动不可能既是运动又是“严格意义的现实”。本文旨在阐明这一区分的内涵。通过考察“观看”这一典型例子,可以发现一项活动是运动还是“严格意义的现实”,取决于我们所采取的视角。从动力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现实都是运动;而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只有一些运动,因其在形式上具有完备性,而成为“严格意义的现实”。因此,“观看”以及其他许多类似的活动可以同时被称为运动和“严格意义的现实”。  相似文献   

15.
具身认知强调认知在本质上是具身的, 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传统的符号加工理论认为, 概念表征独立于主体的知觉运动系统并以抽象符号的形式储存于语言记忆中。概念表征的具身理论则认为, 概念表征与知觉运动系统具有共同的神经基础, 概念在本质上是主体经验客体时知觉与运动体验的神经记录, 而概念加工的基本形式则是身体经验的模拟与还原。关于该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加工引发的知觉动作变化、身体动作对概念加工的影响、抽象概念加工的具身特征等领域。今后的研究应关注符号加工理论与具身理论的整合等。  相似文献   

16.
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267名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为被试对其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进行测量,其结果:(1)运动员大学生的身体自尊与整体自尊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运动员;(2)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运动员组、非运动员组,男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3)总体上,男大学生的整体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其中,运动员组男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非运动员中整体自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4)运动员男大学生在“身体强壮”和“身体状况”方面明显比非运动员男大学生更自尊、自信,尤其是在“身体强壮”方面;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女大学生在身体自尊及其各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5)随着身体自尊水平的提高,整体自尊水平也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7.
心理咨询和治疗离不开对自我的关注, 精神分析、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对自我的关注局限于认知或行为层面, 而新兴的正念疗法填补了对自我身体和感受层面关注的空白。具身认知和具身自我实验, 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证明了身体、感知觉和认知情绪的密切关系, 及其与自我的息息相关。本文在整合已有心理疗法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整体观的自我结构, 即自我是理性(符号机能、认知情绪)、感性(非符号机能、感知觉)、身体(生理机能)的综合体, 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身体自我的发展特点和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红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5,28(2):432-435
对1699名青少年学生用自编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指标的身体自我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对身体的满意度从“最满意”到“最不满意”依次是负面特征、相貌特征、性特征、运动特征和身材特征,随年龄的增长其发展呈现波动性,青春期早期和中期呈明显下降趋势,青春期后期有缓慢上升;身体自我在相貌特护、身材特征、性特征、负面特征方面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对身体更满意;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更满意。  相似文献   

19.
贾真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90-291
论述了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篮板球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培养原则和培养方法,意在强调培养篮板球意识的紧迫性。篮球比赛中,能否抢到篮板球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身高是抢篮板球的有利条件,并非是决定因素。运动员勇猛顽强的作风,出色的弹跳力,准确抢占有利位置的能力和正确的抢球技术只是一般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内在因素的拼抢意识。篮球运动规律的特殊机能要求运动员从小就要形成篮板球意识,进攻时在心理上给本队增加投篮的信心,同时也减少对方获得篮板球发动快攻反击的机会;拼抢防守篮板球,不仅可以抑制对方进攻,也削约对方的远投。观察发现,当运动员具备强烈抢篮板球意识时,他(她)就能够根据比赛中变化着的复杂情况,合理地支配自己的行动,在出现抢篮板球的机会时,能瞬间做出判断,并及时合理地运用抢篮板球的技术动作。比赛中抢篮板球的技术动作,既能反映出运动员抢篮板球能力,更能反映运动员抢篮板球意识。在比赛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都要靠通过意识进行推理、判断而决定采取行动的,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是随着少年运动员在长期篮球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发展起来。这在篮球训练、比赛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篮板球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期训练、比赛的积累,而少年时期正是培养篮板球意识的黄金时期。少年运动员培养了良好的篮板意识,又掌握了完善的抢篮板球技术,才能在比赛中合理的支配自己的行动。培养篮板球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教练员在训练中的熏陶具有关键作用。从小对少年运动员灌输“外投里抢、里投外冲”的篮板观,一旦运动员建立起牢固的抢篮板意识,就能在比赛中以极强的决心和毅力去争抢篮板球,从而获得更多的控制球?  相似文献   

20.
自尊的结构模型及儿童自尊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国内42名心理学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结构访谈法对63名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根据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分别建立了自尊结构的专家模型、儿童模型和整合模型Ⅰ、整合模型Ⅱ.本论文采用量表法对664名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测试,并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分别对整合模型Ⅰ和整合模型Ⅱ进行了验证型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整合模型Ⅰ中自我评价、自信心和理想自我三个亚模型与数据有较好的拟合,而成就感与数据的拟合不理想;在整合模型Ⅱ中,品德和社会交往两个亚模型与数据有较好的拟合,而身体和外表、能力和学习成绩与数据的拟合不理想.本论文还对自尊的结构进行了探索型因素分析,确定了自尊的6个结构因素,即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并据此建立了自尊结构的探索模型.探索模型与数据有很好的拟合,可以接受.我们还根据探索模型所确立的自尊的结构因素,编制了“儿童自尊量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