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网络欺负现象逐渐成为网络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发生率约为60.8%,且每年都在呈增长的趋势,这对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故本研究主要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和性别起到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447名青少年作为被试(男生205人,女生242人,被试年龄范围为11~17岁,平均年龄为14.17±1.35岁),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网络欺负问卷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运用SPSS 22.0及AMO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Harman单因素法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14,p<.01),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青少年网络欺负呈显著正相关(r=.44,p<.01),领悟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r=-.15,p<.01);(2)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模型各指标均达到了临界值(χ^2/df=2.67,GFI=.90,TLI=.91,CFI=.92,RMSEA=.07);(3)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21,p<.01),领悟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11,p<.05),同时,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领悟社会支持的交互项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19,p<.01),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对于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54,p<.001);对于高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17,p>.05);(4)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性别的交互项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28,p<.001),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对于男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54,p<.001);对于女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13,p>.05);由此可说明,儿童期心理虐待是青少年网络欺负出现的助推机制,而领悟社会支持和性别是青少年网络欺负出现的抑制机制,它可以弱化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造成的创伤。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The authors examined cyberbullying victim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ssues of key importance to youth: body esteem,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self-efficacy.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raditional peer-bullying victimization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low body esteem in Western societies, especially pertaining to weight (R. Puhl & J. Luedicke, 2012 Puhl, R., & Luedicke, J. (2012). Weight-based victimiza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the school setting: Emotional reactions and coping behaviors.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41, 2740. [Google Scholar]). Studies have also found a relationship among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ppearance-related bullying, low body esteem, and psychosocial difficulties among youth (L. E. Park, R. M. Calogero, A.F. Young, & A. Diraddo, 2010 Park, L. E., Calogero, R. M., Young, A. F., & Diraddo, A. (2010). Appearance-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predicts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symptoms and cosmetic surgery acceptance. Journal Of Social & Clinical Psychology, 29, 489509. [Google Scholar]). However, the emergence of cyberbullying, characterized by its own special features (P. K. Smith et al., 2008 Smith, P. K., Mahdavi, J., Carvalho, M., Fisher, S., Russell, S., & Tippett, N. (2008). Cyberbullying: Its nature and impact in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9, 376385. [Google Scholar]), has raised a salient ne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yber victimization and body esteem, no less important with social framework, because both are key components in adolescents' lives tha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cyberbullying victimization. The authors examined these relationships among 204 Israeli adolescents 14–16 years old. The results indicate a noteworthy prevalence (45%) of cyber victims. Cyber victimization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low body esteem and low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self-efficacy. Low body esteem and low social support predicted the probability of being a cyber victim. The results extend the knowledge about potential personal and social risk factors for cyber victimization during adolescence. Implications for specific intervention program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
领悟社会支持、实际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叶俊杰 《心理科学》2006,29(5):1141-1143,1131
该研究以316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领悟社会支持和实际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之间的关系。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表明,大学生对当前社会支持的领悟对抑郁具有直接的缓冲作用;实际社会支持主要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起缓冲作用。研究结果暗示着,领悟社会支持是一种在应对压力情境中发展起来的特质或图式,在个体应对压力时表现为一种弹性人格,从而防止消极情绪的恶化或产生。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人格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李文道  邹泓  赵霞 《心理科学》2005,28(4):868-871
采用问卷法对432名初中生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外界提供的社会支持与人格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大多数维度上,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与外界提供的相应支持及人格有显著的正相关。(2)人格类型不同的初中生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有显著差异。(3)人格的谨慎性和开放性、外界提供的社会支持对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谨慎性和外向性对外界提供的社会支持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领悟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关系,以及应对效能的中介效应和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效应,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问卷、应对效能问卷、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和学业成就问卷对1687名青少年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领悟社会支持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学业成就;(2)应对效能对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3)压力性生活事件能够调节应对效能的中介作用。因此,领悟社会支持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People with high perceived support have better mental health, but how this occurs is not well understood. We tested hypotheses from relational regulation theory that the main effect between perceived support and affect primarily reflects ordinary conversation and shared activity. In two studies (n = 193; n = 149), students rated three important network members and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to each. In a third study (n = 72) strangers shared an activity in a round‐robin design. Affect was strongly determined by with who participants were interacting or thinking about. Perceived support, ordinary conversation, and shared activity were strongly linked, and each was related to high positive affect, low negative affect, perceived similarity, and few negative thoughts. Perceived support's link to affect emerged when strangers shared a brief activity. Thus, much of perceived support's main effect with affect could be explained as resulting from ordinary conversation and shared activity.  相似文献   

7.
重点高中生情绪智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竺培梁 《心理科学》2006,29(5):1215-1218
本文研究上海市和山西省大同市重点高中生情绪智力。结果发现:⑴情绪智力的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均不显著;⑵情绪智力与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三者的相关系数都非常显著;⑶这三个相关系数的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均不显著;⑷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能够解释情绪智力变异的32.1%。  相似文献   

8.
主管支持感是指员工对主管重视他们贡献、关心他们福祉的程度的总体看法。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主管支持感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绩效与行为以及心理压力与紧张等相关工作结果变量均存在一定的影响;而个体特征与工作特征方面的相关因素则对主管支持感具有一定的预测力。该文对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关主管支持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加强主管支持感的形成与干预机制等三方面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为探讨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影响的心理机制,本研究基于一般压力理论与情绪调节模型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并采用网络欺负量表、社交焦虑量表以及情绪调节量表对武汉市某中学724名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网络受欺负与社交焦虑、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社交焦虑与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认知重评与社交焦虑显著负相关,表达抑制与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2)网络受欺负不仅直接预测网络欺负,还通过社交焦虑间接预测网络欺负;(3)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中介作用受到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对低认知重评的个体或高表达抑制的个体而言,中介作用更强。研究结果不仅解释了网络欺负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影响更大,也为减少网络欺负的发生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网络欺负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工具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欺负形式。本研究旨在探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以及愤怒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感知匿名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武汉市703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对其同伴拒绝、网络欺负、愤怒和感知匿名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每天上网时间后,同伴拒绝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欺负;(2)愤怒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同伴拒绝对网络欺负的直接作用和愤怒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感知匿名性的调节,相对于感知匿名性水平低的个体,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在感知匿名性水平高的个体中更强。研究结果支持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这对于制定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欺负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工具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欺负形式。本研究旨在探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以及愤怒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感知匿名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武汉市703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对其同伴拒绝、网络欺负、愤怒和感知匿名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每天上网时间后,同伴拒绝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欺负;(2)愤怒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同伴拒绝对网络欺负的直接作用和愤怒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感知匿名性的调节,相对于感知匿名性水平低的个体,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在感知匿名性水平高的个体中更强。研究结果支持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这对于制定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选取57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社会逆境感知问卷、大学生攻击行为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间接地通过反刍思维对大学生攻击行为产生作用;(2)领悟社会支持在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反刍思维的影响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下,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反刍思维的预测作用更强,而在高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下,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反刍思维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农村留守儿童领悟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与抑郁之间的双向预测关系,本研究对河南省159名留守儿童进行两次间隔四个月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控制年级、性别后,T1抑郁显著负向预测T2领悟家庭支持与朋友支持;T1领悟朋友支持显著预测T2领悟家庭支持。研究揭示了农村留守儿童抑郁对领悟家庭支持与朋友支持的耗损效应以及朋友支持对家庭支持的溢出效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和预防干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5.
宋颖  张守臣 《心理科学》2016,39(1):172-177
本研究旨在探索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深入探讨社会阻抑和反刍思维对该影响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以471名职员为被试进行调查,数据结果分析采用Bootstrap分析方法。结果显示:(1)反刍思维在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通过降低反刍思维的水平,减轻社交焦虑。(2)社会阻抑调节领悟社会支持→反刍思维→社交焦虑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社会阻抑改变了领悟社会支持对反刍思维作用的大小。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压力知觉量表、心理韧性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抑郁量表考察压力知觉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调查了中部地区5所大学746名大一到大四学生。研究显示:(1)心理韧性在压力知觉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了这一中介过程,调节了压力知觉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及压力知觉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可以通过降低大学生的压力知觉水平、提高心理韧性水平和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来减少其抑郁。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青少年家庭功能、人际适应和网络欺凌的关系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和昆明共计1921名中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群体中,男生的网络欺凌得分显著高于女生;(2)整体上,人际适应在家庭功能和网络欺凌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性别在人际适应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影响中起显著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与男生相比,人际适应良好的女生实施网络欺凌的可能性更小。结果提示,良好的家庭功能可以通过影响人际适应进而影响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实施,且在此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对女生而言,着力提高社会人际适应能力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19.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MSPSS) were investigated in 222 urban, largely African-American adolescents (68%). High internal consistency was demonstrated, and factor analysis confirmed the three subscale structures of the MSPSS: family, friends, and significant other. Correlations with a family caring scale supported the discriminant validity of the Family subscale. These results confirm the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utility of the MSPSS with an urban, largely African-American adolescent sampl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应对策略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以42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大学生应对策略的特点、性别差异及其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大学生更多地倾向于使用积极解决问题和寻求情感支持的应对策略,而转移注意力和消极解决问题应对策略相对较少;(2)社会支持总体感受水平与积极解决问题和寻求情感支持的应对策略显著正相关,而与消极解决问题和转移注意力的应对策略显著负相关;对男生而言,社会支持感受在积极解决问题应对策略上贡献率相对较大;对女生而言,社会支持感受在寻求情感支持应对策略上贡献率相对较大;(3)不仅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应对策略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不同社会支持感受水平的同性别大学生的应对策略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采取更多的消极解决问题策略,而采取更少的寻求情感支持应对策略;不论男生或女生高社会支持感受组均比低社会支持感受组采用更多的积极解决问题和寻求情感支持的应对策略,而更少的采用转移注意力和消极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